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0 道试题
1 . 2024年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节目震撼上演,如图所示,节目中千人齐诵《将进酒》燃爆全场!李白曾用千古流传的诗篇记录了这里的盛世繁华。时光流转,我们用AR技术邀请“他”再来看看今天的山河诗长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朗诵声音高低起伏是指音色B.朗诵声通过电磁波传播给全国观众
C.绚丽变化的灯光都是复色光D.通过AR技术穿越的李白朗诵诗句声不需要声源振动
2024-05-0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陕西省西安工业大学附属中九年级中考第第五次适应性训练
2 . 下列对图中的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听到的声音越大音调越高
B.乙图中的两列声波的音色相同
C.丙图中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钟的大小决定了其声音的响度
2024-05-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唐南中学九年级中考四模物理试题
3 . 古筝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图所示是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古筝曲目《茉莉花》,传统乐器的声音从中国空间站传向了全世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悦耳的琴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手指按压在琴弦不同位置,可以改变琴声的响度
C.琴声的音调越高,在空气中传播得越快
D.听众通过琴声可以辨别出曲目,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024-05-0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校园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物理试题
4 . 检验氢气纯度时,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示氢气不纯;如果听到很小的“噗”声,表明收集的氢气已经纯净。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尖锐的爆鸣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B.纯净氢气点燃后比不纯氢气点燃后发出声音的音调低
C.听声音判断氢气是否纯净,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点火时试管口需朝下,是利用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防止氢气散逸
2024-04-3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物理试题
5 . “三棒鼓”是一种集说、唱、演与杂耍于一体的民间曲艺。如图所示,是“安全生产月”活动中有关部门组织的三棒鼓《安全歌》演出,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力敲鼓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
B.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市民耳中的
C.歌声优美动听,不可能是噪声
D.市民通过歌声学到了安全知识,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2024-04-2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咸阳市秦都中学模拟预测物理试题
6 . 如图所示,在某节目中,五位歌手在隔音罩内借助纸杯和鱼线做成的“土电话”将一首歌传递出来,现场观众依然能清晰地分辨出合唱中的高低音声部以及歌手所模仿的乐器种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隔音罩能在传播过程中减小声音的响度
B.声音在空气中和鱼线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用人声模仿各种不同乐器主要是模仿声音的音色
D.高低音声部主要是音调不同
2024-04-19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九年级中考五模物理试题
7 . 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如图是某歌手在台上演唱陕北民歌《赶牲灵》的情景,关于歌手的歌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歌手停止演唱时音响还会传出他的歌声B.歌手使用音响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
C.台下观众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中的D.优美的歌声一定不会成为噪音
2024-04-1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陕西省渭南市韩城中考一模物理
8 .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和特色。如图所示,这是演员在演唱陕北信天游代表歌曲《三十里铺》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使用话筒是为了增大歌声的响度
C.歌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歌声引起观众的共鸣,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9 . 为响应“双减”号召,丰富学生的业余活动,宝鸡市举行了中小学生合唱艺术节,你认为以下四个选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歌唱者的声音是由其声带振动产生的
B.主持人使用话筒是为了提高其发出声音的音调
C.嘹亮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D.禁止观众在艺术节会场大声说话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024-04-1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中考物理一检试卷
10 . 如图所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磬。早在公元前5世纪,《考工记·磬氏》中就有“已上摩其旁,已下则摩其端”的制磬技术的记述,这里的“上”、 “下”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利用这项技术改变的是磬发出(  )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D.磬的振幅
2024-04-12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三模物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