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2 道试题
1 . 学校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417日至21日,行走江南园林展在法国凡尔赛举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晚清第一园扬州何园,跨越万里,作为江南园林重要代表之一应邀参展,开启了一场园林美学与艺术的东西方对话。

何园参展的形式以陈展与现场讲解为主,陈展内容为何园数字化测绘图、景观图片及以何园1180比例复刻的3D打印模型。展览现场,播放了何园宣传片。何园管理处徐亮主任现场化身推介大使,向嘉宾深度解读以何园为代表的扬州园林的立意、建筑、叠山、理水与植物配置等造园艺术精髓。

这是扬州何园首次走出中国,与西方园林交流呼应,不仅让海外观众近距离接触到扬州园林的艺术魅力,更通过了解园林背后的历史真切地感受到多维度的中国传统艺术形态。

(1)何园公众号想为以上新闻拟写标题,你认为下列哪一个选项最恰当?(     
A.“行走江南园林”展在法国凡尔赛举行
B.“晚清第一园”扬州何园应邀赴法国凡尔赛开启一场园林美学与艺术的东西方对话
C.何园管理处徐亮主任在法国凡尔赛“行走江南园林”展中担任“推介大使”
D.何园应邀赴法国凡尔赛参加“行走江南园林”展

(2)《扬州日报》的小记者准备就何园管理处徐亮主任的法国之行进行采访,下列“采访提纲”中,请你删去一个不合适的采访问题,将另两个问题排序,并在此基础上再提一个问题。   

时间、地点

X月 X日, 何园

采访对象

何园管理处徐亮主任

采访目的

了解何园在法国凡尔赛参展的情况和所思所感

采访用具

纸、笔、相机

采访问题

①此次您在“行走江南园林”展中重点介绍了何园的哪些特色呢?
②凡尔赛宫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③通过您对何园的介绍,外国友人对我们扬州园林文化有什么评价?
删去的问题:_______;排序:_______。提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发现好多景点都设置了如图格式的网红路牌,建议何园也设置“我在何园很想你”路牌,这一建议引发了大家的讨论,请发表你的看法。

今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2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京津冀地缘相接、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十分明显:首都强大的“虹吸效应”加剧了“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现象,而北京也因此患上了“大城市病”。

2014年,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十年来,三地通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数据显示,_______。其中,2023年三地生产总值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十年来,累计超过3000家一般制造业企业退出北京,约1000个各类市场和物流中心得到疏解提升。北京科技成果向津冀两地就近转化比重不断提升。北京逐步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天津切实以“引得来”巩固“发展好”,河北不断用“接得住”实现“升级跳”。

2013-2023年京津冀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材料二】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截至2023年10月,三地先后推出四批179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234个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极大方便了居民跨省市办理日常事项。京津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三地建立多个跨区域职教联盟和高校联盟,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资源。京津冀三地多项政策聚焦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京津两地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开启了“跨城养老”生活。截至2023年底,京津户籍老人来河北旅居养老达59万人次,区域一体化发展让异地生活更舒适便捷。总之,通过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京津冀实现了区域内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

【材料三】

十年来,山水相连的京津冀紧密协作,深入开展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行动,实现了区域生态质量的持续改善。三地加强生态保护协同立法,《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自2020年5月1日起在京津冀三地同步实施。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天津、河北重污染天数分别较2013年减少50天、37天和69天,而且污染程度明显减轻。三地共守一泓碧水,开展跨界河流上下游流域环境治理协作,密云水库上游潮河、白河和引滦入津工程上游黎河、沙河出境水质均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水质。如今,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在京畿大地逐步铺展开来。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为了缓解这些地区的大城市病问题。
B.十年来,累计超过3000家一般制造业企业退出京津冀。
C.京津两地越来越多的银发族选择“跨城养老”是因为跨省市办理日常事项更方便。
D.京津冀三地生态保护协同立法有利于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2.根据材料一文字内容及图表信息,在横线处补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甲】2013-2023年京津冀三地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乙】2013-2023年京津冀三地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丙】2013-2023年京津冀三地生产总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3.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通过采取______________等具体措施推进区域内协同发展。
昨日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困难(0.15) |
3 . 班级文化墙开辟“诵台阁名胜,悟人文情怀”阅读专栏,请你参与。

月波楼记(节选)

〔宋〕毛滂

甲午秋九月,秀州修月波楼成,假守毛滂置酒其上。因语坐上客曰:望而见月,其大不过如盘盂,然无有远近,容光必照。而秀,泽国也。水滨之人,起居饮食,与水波接。此二者,秀人成得而有之。昔令狐君乃为此楼,以名月波,意将揽取二者于一楼之上?谓守得笼为己物,时分余光,以及宾客,顾不见笑于大方之家邪?是虽绳枢瓮牖、渔椎之舍,皆可得二者之胜,宁待登此楼而后得之?然昔人升车褰帷裳,意当高视远听,或者登楼四顾,使能明目洗心,有如月与波者乎?令狐君之名是楼,岂有意于此邪?

今楼下之池水,才寻丈间,亦聊足浴鸥鹭尔。极目野田,无三数里远。郑毅夫题诗其上,乃云: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毅夫之喜夸也如此!虽然,天下孰大?泰山或为小,天下孰小?秋毫或为大。而大小之相去,殆出吾方寸间,盖亦不可以语人矣。故此楼目力所及,虽不如毅夫言,倘以为大则穷日月之出入、极江海之泛滥,要当一眼吞之,是岂不近出眉睫之间哉?

楼前翠潋如萦带,而高柳横塘,远入孤村;野花水草,微见幽处。阑干下瞰,烟雨空濛,朝霞暮云,凌乱衣袂,徘徊徙倚,心舒目行。盖可以散郁滞而忘吾忧也。

【注释】①假守毛滂:毛滂,字泽民,为官坚守法度,关心百姓疾苦。因党争连坐下狱,后任秀州(今嘉兴)代理知州,故自称“假守”。在任期间重修月波楼。②令狐:即令狐挺,任知州时始建月波楼。③绳枢瓮牖:比喻贫穷人家。④褰qiān:撩起。⑤原句出自北宋文学家郑獬的诗作《月波楼》。⑥原句出自《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意为:天底下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秋天动物毛发的末端还大,那么泰山也是小的。
1.下面是同学制作的文言词语梳理积累卡,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并写出探究发现。
(1)秀人得而有之
(2)昔令狐君乃此楼
(3)皆可得二者之
我的究发现文言文中的实词存在      的现象。
2.小组同学想给本文配插图,请选出与文章内容描述最吻合的一幅,并阐述理由。

3.有同学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了下面疑问。请你选择一项,给他解惑。

月波楼(宋〕郑獬

古壕凿出明月背,楼角飞来兔影中。

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

溪藏画舫青纹接,人住荷花碧玉丛。

谁把金鱼破清暑。晚云深处待归风。

A“昔令狐君乃为此楼,以名‘月波’,意将揽取二者于一楼之上?”一句中的“揽”能不能换成“览”?
B文中毛滂推测令狐挺命名月波楼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4.作者关于“泰山”和“秋毫”大小的哲思与下列哪一项表达的意思不相同。(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C.(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选文中毛滂评价郑獬的《月波楼》诗(见右图)颔联的描写太夸张,与实景不符,你赞同吗?结合诗歌内容阐述理由。
6.毛滂的《月波楼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二者寄寓的情思有何不同?请结合两文内容进行阐述。
昨日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4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科学巨擘

杨振宁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rèn峰。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①2003年12月,杨振宁将家从纽约搬到了北京清华大学。11月,他就写好了这首《归根》诗,并将自己在清华园内的住所命名为“归根居”。而杨振宁与清华的缘分,早在1929年就开始了。

振宁似有异禀

②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从芝加哥大学获得教学博士学位,到清华大学任教,杨振宁一家搬到了清华园,一直住到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

③“清华园的八年在我的记忆中是非常幸福的……我跟我的小学同学在园里到处游玩,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杨振宁回忆。

④杨武之察觉到了杨振宁对数学的兴趣和天赋。课堂之外,杨振宁最爱翻看父亲书架上的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因为外文基础不够,许多细节看不懂,他反复向父亲求教,但扬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另一方面,却请人来教《孟子》,顺带讲了很多上古历史和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

⑤12岁时,杨振宁说出了“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的“妄言”。1935年,在杨振宁的一张照片上,杨武之写下了“振宁似有异禀”的断言。

⑥抗日战争打响,清华、北大、南开等高校几经辗转,在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杨振宁在两万余名考生中名列第二,被西南联大录取。

⑦进入大学后,杨武之一改“慢慢来”的做法,亲自教授杨振宁较高层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杨振宁的毕业论文选择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正是在父亲的引导下,杨振宁进入了物理学的对称性领域,为他日后拿下诺贝尔奖埋下了伏笔。

⑧1945年,杨振宁踏上了赴美之路。当时,物理学三大巨匠爱因斯坦、狄拉克、费米中有两位在美国。杨振宁为追随费米而来。费米是20世纪的一位伟大物理学家,主持建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核反应堆。由于费米从事研究的敏感性,扬振宁最终跟着特勒教授做研究。

⑨“特勒和费米在芝加哥对我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杨振宁回忆,费米的风格和人品值得佩服,恐怕是兼具理论和实验物理专长的最后一人;而特勒注重科学精神而不大注意细节的讲授,也使杨振宁学会了物理学家的思考方法。

掀开伊西斯的面纱

⑩1949年,杨振宁来到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并在此度过了学术的黄金17年。

1956年以前,宇称守恒定律被看成是一条普适的规律。尽管物理学界也有不少科学家提出了疑问,但都没有突破“原理”的桎梏,此时,杨振宁和李政道站了出来。两人花了大量时间计算并讨论,发表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在物理学界引发轩然大波。他们解决了一个“物理学理论根本结构”的问题,使人们的认识发生了“一次伟大的解放”。

如果用“伟大”去丈量一个物理学家的成就,毫无疑问,杨振宁是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著名华裔物理学家郑洪这样解释:物理学界有一个通俗的说法,诺贝尔奖分为三等,第三等的贡献是第二等的1%,第二等的贡献是第一等的1%;杨振宁与李政道是一等,爱因斯坦是唯一例外的特奖。

诺贝尔金质奖章上,自然女神伊西斯立在中央,她手中拿着丰饶之角。右边是科学女神,一手正掀开伊西斯的面纱。在西方文化中,“揭开伊西斯的面纱”一语指破解神秘现象,而获奖者就是揭开神秘面纱的科学家们。

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音乐厅出席了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留得生前身后名

1971年是杨振宁人生的另一个转折。7月,杨振宁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

此后,杨振宁每年都会回国,中国人民站起来后独立自主的形象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让他心潮澎湃。每当他在国外讲学时,总是不遗余力地促成世界各国与中国的沟通。

“杨先生是牢记根本的一个人,多年来我深深感受到他对中国的关心,关心中国人民的生活,关心中国培养的科技人才,关心中国的前途。”聂华桐谈到。

世纪之交,随着“科教兴国”重大战略的拟定,我国基础研究迫切需要重大突破。1997年,杨振宁从清华大学校长手中接过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的聘书,开始了“他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高等研究中心在理论物理等领域逐渐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汇聚了一批国际—流学者,在国际上渐渐开始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为了保障科研经费,杨振宁积极在香港和美国筹集资金,带头捐出了部分积蓄和一部分美国房产,以及他在清华工作前期的全部工资。

杨振宁主动为清华大一新生讲过一学期的“大学物理”。82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每周两次讲授基础课,常常在课间的5分钟休息时间还在讲。

2019年,杨振宁以“最高的科学成就、令人高山仰止的家国情怀以及为祖国科学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获得“求是终身成就奖”。

在祝贺杨振宁先生百岁华诞的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杨振宁先生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大先生,他在一个世纪的岁月里,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观如海的学术成就,,书写了功在世界、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

(摘编自《功在世界心怀家国:科学巨擘杨振宁》,原文刊于《中国教育报》2021年9月23日)

(1)阅读杨振宁的《归根》诗,在下表中的空缺处填写合适的内容。
诗句批注内容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rèn峰。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a“rèn”,应写成“_______(填汉字)”,是古代长度单位。我们曾经在《愚公移山》中接触过。
b“重”有两个读音,根据古代诗歌押韵的规律推测,此处应读“____________(填拼音)”。
c“指路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选文内容看,其含义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d“东篱”典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该词意为“①______________”。《饮酒(其五)》最后两句是:“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e“耄耋”在古代指八、九十岁年纪很大的人。关于年龄,《论语》中有一段经典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①____________,六十而耳顺,②______________,不逾矩。”
f《归根》全诗传达出作者多种情感,请简要写出其中两种。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慢慢来,不要着急”这句话在文中应当如何理解?
②下面的句子叙述信息非常精准,有什么表达效果?

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音乐厅出席了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3)根据你对人物传记的理解,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直接或间接引用杨振宁和他人的原话有何作用。
(4)杨振宁在《邓稼先》一文中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个评语同样适合杨振宁自己。请你从选文中寻找具体的理由。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 困难(0.15) |
5 .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平原放马

张炎

辔摇衔铁,蹴踏平原雪。勇趁军声曾汗血,闲过升平时节。

茸茸______天涯,涓涓野水晴沙。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

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

王鹏运

苜蓿阑干满上林,______残秣独沉吟。遗台何处是黄金

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夕阳山影自萧森。

【注】①本词作于南宋末年,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②张炎,南宋词人,从小生长在都城临安,宋亡后,到处漂泊浪游。③王鹏运,晚清诗人。④黄金台:亦称招贤台,燕昭王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黄金台。
1.下列填入词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秋草   狂风B.春草   西风C.青草   春风D.枯草   东风
2.两词都写马,但用意不同,说说你的理解。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因为柠檬还没有大批量上市,所以我就迫不及待地做了两坛柠檬酒。

封坛的那天,我的态度极其慎重。我凝视着那未酿成的汁液良久,终于搞清了自己为什么那么急,那么疯(       

理由之一是我刚从国外回来,很想重新拥有一份本土的芳醇;理由之二是酿酒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手中有一项奇迹正在进行;理由之三是酒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家中有了一坛初酿的酒,_____________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春天,柠檬还没有大批量上市,我就迫不及待地做了两坛柠檬酒。
B.春天,虽然我迫不及待地做了两坛柠檬酒,但是柠檬还没有大批量上市。
C.春天,即使柠檬还没有大批量上市,我也迫不及待地做了两坛柠檬酒。
D.春天,柠檬还没有上市,我就迫不及待地做了两坛柠檬酒。
2.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B.!C.?D.。
3.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A.岁月不得不因期待而变得荡漾乃至美丽起来。
B.岁月怎能不因期待而变得荡漾乃至美丽起来?
C.岁月也许会因期待而变得荡漾乃至美丽起来。
D.岁月会因期待而变得荡漾乃至美丽起来吗?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节作为岁首年始,它的起源与的概念形成密切相关,而概念的形成又离不开历法的进步。历法作为安排年、月、日的方法,在天文学意义上共有三种,即太阳历、太阴历与阴阳合历。

简单说来,太阳历以回归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现代测定值大约为365.2422天)为基本周期,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如现在的公历。太阴历是以朔望月(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为月的基本周期,12个月组成一年,为354日或355日。

而我国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就已形成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阴阳合历。《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任用羲氏、和氏家族中的贤能之士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掌握其规律,并授民以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说明当时已能够测定一年为366天,并且能够通过设定闰月的方式调节阴阳,使每个月符合月亮盈亏的变化,每年符合春夏秋冬的变化。

夏商周及之前,有不同的称谓。《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其中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甲骨文的字,便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云:年,谷熟也。谷物一年一热,人们便以谷物成熟的周期作为一个时间单位,称为年。有了的概念,也就能够确定年的开端。

(选自《光明日报》2024-02-04,作者:张勃。有删改)

【材料二】

以正月初一为新年是从汉代开始的。汉武帝太初元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大年的名称屡有变化,但大年节的习俗模式依然传承。《史记·天官书》中说:正月旦,王者岁首。新年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官方必须举行盛大朝会,民间则要清洁环境,祭祀祖先,拜贺宗亲乡党。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称为元正、元日、元会。南朝人宗懔撰写《荆楚岁时记》记述荆楚年节民俗,是最早完整记录中国节日体系的书。书中讲到,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家人依次拜贺尊长。

隋唐春节,称为元日、岁日、元正。元日是新春的节日,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卢照邻《元日述怀》)。春节从唐代开始成为政府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每逢元日,朝廷都要举行早朝大兴,庆贺新年。民间在元日也要合家团聚,设宴欢庆。守岁习俗在隋唐时期普遍流行,连唐太宗李世民也为之兴奋,创作《守岁》诗称: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宋元明清各代习俗类似,都将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而民间年节同样喜庆热闹,人们相互迎送往还。

(选自《光明日报》2024-02-05,作者:萧放。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说说影响“年”这一概念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2.我国古代民间的春节习俗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3.同样是介绍春节,两个材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7日内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8 . 阅读《奥斯加要知道》,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奥斯加要知道〔美国〕迈克·奎恩①

①方加斯·芬克巴顿先生舒舒服服地在一张他喜欢的椅子上坐下来,戴上眼镜,打开了当天的晚报。

②“爸爸,”小奥斯加说,“机会是什么意思?”

③“玩你的小电车去,不要来打扰我。”方加斯说。

④“回答孩子啊,”芬克巴顿太太说,“他是你的儿子,是你的继承人,你不能这样对他说话呀。”

⑤“你干吗给他穿成这副样儿?”方加斯先生说,“我一看见他就心烦。”

⑥奥斯加穿着一套小福特莱劳公爵装,一对斜视眼,戴上副大眼镜。

⑦“可是,他穿上这套衣服,看起来就和别人家的小孩大不相同了。”芬克巴顿太太说,“你、应该为他感到骄傲才对呢。”

⑧“爸爸,”奥斯加又说,“机会是什么呀?”

⑨“机会就是赚钱的机运,好了,玩球去吧。”方加斯先生说。

⑩“爸爸,你是怎样赚钱的?”奥斯加又问。

⑪“回答他啊,”芬克巴顿太太说,“孩子想知道呢。”

⑫“我靠做生意来赚钱。”方加斯先生一面说一面还想继续看报。

“爸爸,是不是谁都可以做生意?”

“当然谁都可以。”

“如果人人都做生意,他们都会当老板吗?”

“是的,儿子,如果他们都做生意,他们就都是老板。”

“那么谁去做工呢,爸爸?”

“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艾米里娅,叫孩子去玩他的象吧,我想看一下杜威的演说。”

“回答他呀,”芬克巴顿太太说,“他想知道呢。”

“那么谁去做工呢,爸爸?”奥斯加又问。

“总不能人人都做生意,”方加斯说,“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你说了可以的。”奥斯加一个劲儿地坚持。

“我没有说过这种话。”方加斯说。

“你说过的,”芬克巴顿太太说,“答复孩子呀。”

“好了,好了,那么他们不能。”

“为什么不能呢,爸爸?”

“因为他们没有钱。”

“如果他们有钱,他们能不能呢?”

“当然能啦。”

“那么,如果他们都有钱,他们全都做生意,是不是他们都能当老板呢?”

“是的,他们都能当老板。”

“艾米里娅,如果你再不把这孩子叫去骑小脚踏车,我就要淹死他啦!”

“回答他吧,方加斯,他在渴求知识呢。”

“谁做工呢,爸爸?”奥斯加问。

“他们不能够全都做老板。”方加斯生气地说。

“就是他们有钱也不行吗?”奥斯加问。

“就是有钱也不行。”方加斯说,“总得有人做工,而且能够做的生意也是有限的。”

“有多少人能做板呢,爸爸?”

“唔,也许一千或五百人中间有这么一两个吧。要知道,孩子,如果你没有工人,你就不能当老板,所以每个老板都有十个到一百个或者一千个工人。”

“你有多少工人,爸爸?”

“嗯,我们的是一个大公司,奥斯加,我们有一万个工人。”

“那么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了,是吧,爸爸?”

“你在说些什么呀!在美国人人都有均等的机会。”

“但是,爸爸,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当老板,其余的人怎么办呢?”

“如果他们有创业的才能,他们也可以当老板的。”

“但是你说过,只有少数人可以,大多数人都得做工人。”

“好了,好了,不谈了,孩子,去看好玩的书吧。”

“那么大多数的人是工人,而且老是做工人,这样就是他们想做老板也不行,是吗,爸爸?”

“但是他们然能够……不,我想他们不能。你这些想法是从哪儿来的,孩子?”

“那么,如果大多数人都是工人,而且老是做工人的话,那他们永远都不可能赚钱了,是不是?”

(51)“嗯,如果他们挣到足够的工钱……如果……艾米里娅,是孩子睡觉的时候了吧?”

(52)“如果大多数人是工人,而且老是做工人的话,那他们赚钱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挣到高一点的工钱,对不对呀,爸爸?”奥斯加问。

(53)“艾米里娅,”方加斯说,“我不愿相信——,就是说,我不想说——他是个孩子。他简直是个梦魇,如果他是我的儿子,好……”

(54)“回答他的问题呀,”芬克巴顿太太说,“孩子要知道,他在渴求知识呢。”

(有删改)

[注]:①迈克·奎恩,美国作家。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经常在进步报刊上发表讽刺小品、政论、诗和广播稿。著有《危险的思想》《大罢工》等短篇集。
1.请阅读选文,梳理人物之间的冲突。

2.小语把选文改编成了剧本,下面是剧本节选。请你在A、B两处设计关于神态、动作的舞台说明。

奥斯加(微微仰头,注视着父亲,脸上露出期待的神色)那么,如果大多数人都是工人,而且老是做工人的话,那他们永远都不可能赚钱了,是不是?

方加斯(A______)嗯,如果他们挣到足够的工钱……如果……艾米里娅,是孩子睡觉的时候了吧?

奥斯加(身体前,双眸闪烁着热切的光芒,紧盯着父亲)如果大多数人是工人,而且老是做工人的话,那他们赚钱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挣到高一点的工钱,对不对呀,爸爸?

方加斯(B______)艾米里娅,我不愿相信—,就是说,我不想说—他是个孩子。他简直是个梦魇,如果他是我的儿子,好……

3.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往往别具匠心。请联系上下文分析“奥斯加”这一儿童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4.《奥斯加要知道》引发了你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选择合适的关键词,提炼你的观点,结合小说内容和生活观察简要阐述。、
关键词参考:谎言与真相金钱与人性……
7日内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新质生产力,是2023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②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③2023124日,新质生产力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2023年十大流行语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①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经济学和社会学概念,用于描述那些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效果,并可能引发结构性变革的生产力类型。它通常来自技术创新、管理革新或其他形式的创新,其影响力远超一般的生产力提升。

②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系统,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新质态发展。

③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它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

④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是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生产力。

(选自“国企管理创新”微信号2023年9月25日,有删改)

材料三

①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概念,重点就在。所谓,是指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它涉及的领域新,比如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所谓,是指其技术含量高,比如强调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强调把创新驱动作为关键要素。

②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了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

③所以说,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都体现了一种创新和超越。

(选自《重庆瞭望》2023年9月12日,有删改)

材料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要坚持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以人才资源为根本,在求中广泛集聚创新人才。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2月3日)

材料五

     

(选自“人民网”2023年11月)

1.下列表述与以上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的新词汇,所以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2023年十大流行语”。
B.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C.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和积极发展未来产业。
D.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需要不断优化,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2.请结合材料内容说说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3.有利于提升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有很多,请结合材料,试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二十四节气或因季节变化得名,或因寒暑特征得名,或因天气物候得名,它们的命名反映着古人感知和认识自然节律的丰富角度。雨水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随着春天的到来,寒意渐退,气温回暖,降水开始增多,从天上飘落的也不再是片片雪花,而是丝丝细雨,雨水便因此得名。

都是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字,像雨滴下落之形。《说文解字》:雨,水从云下也。从天上的云层中落下的水滴称为雨,降雨的过程也称为雨,例如,《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里的动词表示下雨。不仅如此,其他事物自上而下像雨一样降落的过程也称之为雨,《淮南子·本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天雨粟就是粟谷像下雨一样从天空落下。汉乐府民歌《上邪》里冬雷震震夏雨雪中的雨雪是下雪的意思。当用作及物动词、表示的意思时,一般读为去声。

③古文字中的,像水流之形,古人用弯白的笔画表示水流的形状,从甲骨文到小篆,这样的形体一脉相承。古人从流水的自然特点中生发出许多哲思,《道德经》中就以水为喻,阐发有道之人的至高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对流水也有着独特的观察和体会、《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如奔流而去的江水,从不停歇,这是对世事变化的慨叹,惜时之意亦在其中。在先哲的智慧中,水与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到来滋养出新的生命,它的离去喻示着生命的流逝。或许正是在水的不断来去流动之中,生命不息,运转不止。

④古人根据事物随时节而变化的表现,归纳了各个节气的物候,根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雨水的三候为:獭祭鱼、侯雁北、草木萌动。雨水时节,冰雪消融,水边的生物活动日渐频繁。南飞过冬的鸿雁北归,草木开始萌发出新芽,这些物候都预示着新的生命周期在雨水时节全面开启。

⑤雨水时节尚处初春,降雨还未丰沛,雨水之日的雨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因自幼带有热毒而需要服食冷香丸,这味药的材料和制作过程对季节有极高要求,其中就需要用到雨水之日的雨水十二钱,薛宝钗也感慨这样可巧的雨太难遇到。正因春雨难得,古人用润如酥”“贵如油来表达对它的珍视和偏爱。春雨的到来唤醒万物,孟郊的《春雨后》: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寥寥敛语便描绘出庭草雨后争春的情境。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夜之间,细雨悄悄将花木洗刷一新,点染春色,正是春雨时节的喜人之处。

⑥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生发出无限生机,用雨水为立春之后的第一个节气命名,不仅是对天气物候的观察和归纳,也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礼赞。愿你我在新的生命旅程里,不负一场好雨,不负一寸春光。

1.选文第①段—④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雨水”这种节气。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采用时间顺序,条理清晰。
B.选文引用资料丰富,增加说明的真实性,也使文章更有内涵与情趣。
C.选文既生动形象,又有准确严谨的特点。
D.选文不仅介绍了节气的传统文化知识,还对今天的生活有指导意义。
3.选文第⑤段列举薛宝钗“冷香丸”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7日内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九地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