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记叙顺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情节梳理

情节划分

段落

情节概括

开端

2024-03-24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九年级下册第七课《溜索》随堂检测
2 . 《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中三个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     
A.三个事例从三个侧面表现志愿军的崇高品质,三者之间是并列关系。
B.三个事例层层深入地表现志愿军的崇高品质,三者之间是递近关系。
C.第一个事例刻画英雄群像,是总写:第二、三个事例都是写一个人,是分写。三个事例之间是总分关系。
D.第一、二两个事例写的是志愿军的行动;第三个事例是揭示志愿军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出产生前面两件事的思想基础和根本原因。
2024-03-0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七年级下册第七课《 谁是最可爱的人》随堂检测
3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天香云外飘

丁立梅

①校园里植了桂花树,不葱都,亦不高大,姿色平平得很,平常日子里,人都不以为意。然而一进入秋天,树下便常有女孩子围着打转——她们在寻花呢。

我远远地看着笑,心里说:桂花哪里要寻,它若盛开,定会追了你纠缠不休

③真真是纠缠不休啊!某天,鼻子里先是钻进一丝香,一丝甜,香得很桂花,甜得也很桂花。正惊疑不定呢,那香,那甜,突然如巨浪般汹涌起来,奔腾起来,一浪一浪涌过来,把鼻子填满。又从鼻孔钻进嘴里,霸道地攻城掠地,一直钻进心里去。

④明知是它,还是要向人求证:“是桂花开了么?”“可不是,桂花开了。”答的人,也是满心欢喜的。又是一年喜相逢。眼下四下寻望,脚步却立定未动。对它,根本无须探寻来处,总是一家开花百家香的。你只管张开鼻翼,饱吸。吸是吸不尽的。哪里能吸得尽呢?清晨,露重,露是它的味道。傍晚,风起,风是它的味道。阳光遍洒,阳光也是它的味道。若是逢上雨,更是不得了了,每一滴雨里,都沁着它的香,它的甜。

⑤它的香,是停息在一片草叶上的;它的甜,是逗留在一扇门扉上的。碰一碰,那香便会逃走。那甜便会掉落。

⑥儿时,我的家中也有桂花树。秋深时节,浓郁的花香,追了人跑,让你情不自禁被它停获。你坐下时,花香便趴在你膝上。你站起时,花香停在你肩上。你吃饭时,花香落在你的碗里。你睡觉时,花香伏在你的枕上。哪里舍得关窗子,由着它进来,满屋子追巡。

⑦遍寻写它的诗词,唯有宋之间的最得我心;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好一个“天香云外叙”!月庭也小,哪容得下它都颗飘香的心?且许它四处逍遥去吧。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反倒使大众受了惠,每个生命都能分得一勺的香。众生平等,岁月静好!

⑧秋风吹,校园里的桂花也开得盛。爱它的女孩子,在树下四下张望,趁人不备,赶紧攀得一枝,塞衣袖里。突然瞥见我在一边看她,她脸一红,微低了头,唤声:“老师好。”不忍责备,我笑说:“回吧,把它夹书本里,能香一个秋天的。”

⑨何止是一个秋天?它会染香一颗青春的心,连同青春的记忆。


阅读这篇文章后,你一定会有一些阅读感悟,请帮助小盘同学完成“阅读记录卡”。

阅读记录卡

阅读方法

摘抄概括


关注修辞手法

那香,那甜,突然如巨浪般汹涌起来,奔腾起来,一浪一浪涌过来,把鼻子填满。________

关注段落作用

我远远地看着笑,心里说:桂花哪里要寻,它若盛开,定会追了你纠缠不休。________

关注记叙顺序

第⑥段回忆儿时家中桂花飘香的情景。③运用了 _____的记叙顺序,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充实。
2024-01-16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文章《竹节人》的主体部分是如何安排记叙顺序的?
2023-10-24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六年级上册第十课竹节人同步练习-2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九年级·上海·专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被放逐的皇后

金建云

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

②她用iPad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还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

③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

④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喻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

⑤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

⑥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只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

⑦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竞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

⑧厨房里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

⑨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

⑩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

⑪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

⑫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

⑬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厨房里很安静,抽油烟机的声音竞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感。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

⑭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

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选文第⑨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2023-03-15更新 | 4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点05 记叙文阅读 作用类题型-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
2023九年级·全国·专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厨师的书法

周华诚

①老余炖的汤瓶鸡,一绝。

②我千里迢迢从北京过来,一定要赶到小饭店去吃个汤瓶鸡。老余的小饭店在大山深处,国道边上,一路七弯八绕,才能在小饭店里吃上一顿。放下筷子,却是深深的满足:“道道菜都好吃!”

③小饭店开了三十年,如今已成风景。饭店老板兼首席大厨老余,是风景中的风景。老余技艺满身,会做菜还能聊天。老余聊天,并非瞎扯。他是海聊,神聊,就如说书一般,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老余有如此功力,那是因为他有聊天的tiān ,同时肚里有故事。但老余最好的本事,乃在书法。四十年前,他在村庄里小学校做代课老师,在教孩子们识字的时候,认识到把字写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他开始学写字。后来,他出了门,打工谋生,不得不把手中的毛笔也放下了。

④一人一瓶啤酒,我和老余面对面坐着聊天。老余说,他这家小饭店,其实不只是家小饭店。他1985年从外地回到老家,跟妻子一道,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名曰“春燕”——春天的燕子飞回来了!就此开启了他作为一名厨师的生涯。从此以后,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老余的日子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充满了扎实的幸福。几年之后,小饭店挪了地方,转移到百步远的一幢小木屋。老余又把饭店的名字改为“途中”,一直用到现在。

⑤我问老余“途中”何谓?老余答曰,活着活着,越来越明白,人生永远是在半道上。现在的他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他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消了,就有了书卷气,有了沉静气。他习的是王羲之的帖!我问老余,写字跟做菜,有相通么?老余说,异曲同工。做菜要掌握火候,知道什么时候加料,写字要懂得运笔,熟悉笔墨的性情。

⑥这么一想,老余说得对。做菜,写字,道理是相通的。对老余来说,做菜的时候,锅铲就是他的毛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就是他的锅铲。做什么不重要,用什么心思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⑦有一回,有熟客要接待朋友,让老余煨好二十个汤瓶鸡,第二天中午送到县城去。老余想来想去,决定不送!不是因为老余耍大牌,也不是嫌路太远,更不是炖不出那么些鸡。真正的原因,是老余知道他的汤瓶鸡,只有在这个山高林密的路边饭店,味道才正宗。他煨汤瓶鸡,要用木炭火,煨上三小时。快了,猛了,出来的味道都不对;煨好送去,肉老了,汤凉了,味道更不对了。

⑧现在,老余也是偶尔才下厨了。他下厨已不再是为了挣钱。就像他写字,不是为了搞艺术一样。人家说,老余,你的字这么好, 可以去参加省展、国展了。老余摇头,说不去。人家王羲之、张旭,有没有参加过省展、国展?肯定没有嘛。人家又说,老余,你的饭店这么有名,怎么不多开几家分店,搞一个连锁。老余也摇头,我只要一个小的店就够了。老余说,做菜跟书法,还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永远没有第一,也永远没有终点——不过都是“途中”。

⑨我盛了一碗鸡汤,慢慢喝了,味道真好。溪鱼、老豆腐、丝瓜、红烧肉,道道菜都好吃……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


第③段划线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023-02-07更新 | 449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19 记叙顺序理解
2023九年级·全国·专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教我做年糕

孙宽

①我离开故土二十五年了,眷恋乡土,思念亲人的情感从未淡化,反而越老越浓。特别是农历新年前,新加坡到处开始张灯结彩,年味越来越浓郁时,我就越想念小时候过年时的炸年糕,北京人爱吃的那种白年糕坨。

②我小时候生活非常艰苦。大年三十晚上包完饺子,父亲就做年糕坨。开始我就依偎在他旁边看着,问这问那。母亲总不愿他做多了,因为炸年糕很费油,他就说:“看,孩子都盼了一年了。”他边给我讲故事,他边干活。

③后来,他就干脆教我做。他先准备凉水和一小块糯米粉团。他的拇指好像计量单位的分割器,在小盆边上一挑,就分割出一个小球,最奇妙的是每个小球都一般大。他把小球放在手心上,两只手合上对着一转,一碾,再一按,就成一小坨,我眼看着他一转一转的,就好像变戏法一样,一坨坨就做好了,真是太神奇了。

④他把分割出来的小球递给我一个,让我放在手掌心上,把它一边转,一边按成坨状。我看着挺容易,但真操作起来,那可是个技术活儿。我的这坨拍来拍去,也拍不圆。

⑤他总保持我的“原创”,把我完成的形状怪异、圆不圆、方不方的年糕坨,认真地摆在盖帘上,最后,让我沾一点食用红彩,在年糕坨中间点一下,好像完成一个伟大的杰作。“这是你的,明天早上爸爸给你炸!”然后他把一个个糯米碾成的小坨,放在铺好湿布的笼屉上蒸十五分钟,稍微凉一下,年糕坨一点都不粘屉,父亲轻轻铲起了白胖的年糕坨,再放回到盖帘上,马上拿到屋外面冻上。东北天气冷,大概十分钟就冻硬了,他边把它们收到袋子里,说:“看!你的最特别,爸爸一眼就认得出。”他说着把装满年糕坨的袋子搁在窗台上。

⑥第二天早上,父亲就说:“炸年糕了!”炸年糕是很需要耐心的,冰冻的年糕坨微微化冻才能炸,父亲在我没有起床前,已经把它们拿进屋里化着了。炸时油不能太热,须小火慢慢煎炸,一边炸一边轻轻地用筷子触敲,通常中间部分会鼓起大大小小的泡泡,刚出锅的年糕带着“吱吱”的响声上桌,吃的时候要用筷子把泡泡捅破,撒上白糖。我通常是急不可待地一口咬下去,母亲总会在旁边说:“慢一点儿,别烫了嘴,烫了心!”外面是焦脆的,里面黏黏的,能粘住筷子,白糖和年糕混合的口感,更增添了咀嚼的乐趣。

⑦“看你做的这个多棒!”年糕颜色金灿灿的,父亲煎炸的火候掌握得好,我做的怪胎其实没怎么起泡泡。原来做年糕坨的时候,按、揉、碾、压和拍的方法是很有技巧的。后来,我年年都跟父亲学,直到我也能做得和他的一样好,一炸就能起大大的泡泡。这中间冒起的泡泡非常重要,因为它更预示着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发”,一年比一年好。

⑧这些久远的记忆从未真正离开我,每到年根,就回来温慰着我思乡的心。


文章②-⑦段采用的记叙顺序是       。这种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
2023-02-07更新 | 456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19 记叙顺序理解
2023九年级·全国·专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柿子树

曹文轩

①山本家的院子里长了一棵柿子树,已是一棵老树了,枝杈飞张开来,有几枝探出院外,横在小道的上空。

②柿子树开花后不久,便结了小小的青果。这些青果经受着阳光雨露,在你不知不觉之中长大了,我将伸出院外的枝上所结的柿子很仔细地数了一下,共二十八颗。

③秋天来了,柿子在秋阳之下,一盏一盏地红红地亮起来,那横到路上的枝头上的柿子一下子就能数清了。从夏天到现在,它们(  )不少一颗,还是二十八颗。

④柿子终于成熟了。它们沉甸甸地坠着,将枝头坠弯了。几乎颗颗都能摸着。我想:这些灯笼,早晚会一盏一盏地被摘掉的,最后只剩下几根铁一样的黑枝。

⑤然而,—星期过去了,枝上依然是二十八颗柿子。

⑥又过去了十天,枝上还是二十八颗柿子。

⑦那天,我在枝下仰望着这些熟得亮闪闪的柿子,觉得这个世界有点不可思议。

⑧十多年前我家也有一棵柿子树——

⑨柿子树长得很快,只一年,就蹿得比我还高。又过了一年。这一年春天,在还带有几分寒意的日子里,我们家的柿子树居然开出了几十朵花。在枝头上很漂亮地开放了好几天,直到它们结出了小小的青果。

⑩没等成熟,西头的天龙便来偷摘了四颗,我和他打了一架,他妈妈找我妈吵了一顿……后来,这棵柿子树使我们家接连几次陷入了邻里的纠纷。最后,柿子树上,只留下了三颗成熟的柿子。

⑪我将这三颗柿子分别做了安排:一颗送给我的语文老师(我的作文好,是因为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一颗送给摆渡的乔老头(我每天,总要让他摆渡上学),一颗留着全家人分吃(从柿子挂果到今天,全家人都在为这棵柿子树操心)。

⑫三颗柿子挂在光秃秃的枝头上,十分耀眼。

⑬母亲说:“早点摘下吧。”

⑭“不,还是让它们在树上挂几天吧,挂在树上好看。”我说。

⑮瘦瘦的一棵柿子树上,挂了三只在阳光下变成半透明的柿子,成了我家小院一景。因为这一景,我家本很贫乏的院子,就有了一份无言的乐趣。

⑯几只喜鹊总想来啄那三颗柿子。几个妹妹就轮流着坐在门槛上吓唬它们。

⑰这天夜里,我被人推醒了,睁眼一看,隐约觉得是母亲。她轻声说:“院里好像有动静。”

⑱我翻身下床,只穿了一条裤衩,赤着上身,哗啦抽掉门栓,夺门而出,只见一个人影一跃,从院里爬上墙头,我哆嗦着发一声喊:“抓小偷!”那人影便滑落到院墙那边去了。

⑲我打开院门追出来,就见朦胧的月光下有个人影斜穿过庄稼地,消失于夜色之中。

⑳我回到院子里,看到那棵柿子树已一果不存,干巴巴地站在苍白的月光下。

㉑晚上,月色凄清。我用斧头将这棵柿子树砍倒了……

㉒前些天去前川先生的家拜访,我说起了山本家的柿子树,并将我对当地民风的赞赏,告诉了前川先生。然而,我没有想到前川先生听罢之后,(  )叹息了一声,说:“我倒希望有人来摘这些柿子呢。”我不免惊讶。

㉓前川先生将双手平放在双膝上:“许多年前,我家的院子里也长了一棵柿子树。柿子成熟时,有许多上学的孩子从这里路过,他们就会进来摘柿子,我一边帮他们摘,一边说,摘吧摘吧,多吃几颗。看着他们吃得满嘴是沛子汁,我们全家人都很高兴。到院门口说,放了学再来吃。可是现在,这温馨的时光已永远地逝去了。你说得对,那挂在枝头上的柿子,是不会有人偷摘一颗的,但那一树的柿子,竟没有一个人来摘,那柿子树不也太寂寞了吗?”

㉔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心中回味着前川先生的话。他使我忽然面对着价值选择的两难困境,不知如何是好了。

㉕我又见到了山本家的柿子树。我(  )地感到那一树的柿子美丽得有些苍凉。它孤独地立着,徒有一树好好的果实。我绝不能接受我家那棵柿子树的遭遇,但我对本以欣赏之心看待的山本家的柿子树的处境,也在心底深处长出悲哀之情。

㉖秋深了,山本家柿子树上的柿子,终于在等待中再也坚持不住了,只要有一阵风吹来,就会从枝上脱落下三两颗,直跌在地上。那柿子实在熟透了,跌在地上,顿作糊状,像一摊摊废弃了的颜色。

(有删改)


从全文看,作者写“我”家里的柿子树的记叙顺序是什么?写这部分的内容有何作用?
2023-02-07更新 | 377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19 记叙顺序理解
2023九年级·全国·专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十七岁的远行

陈晓卿

①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当时我十七岁。站台上,全家人给我送行。我面前是一个大旅行包,还有一个硕大的行囊,用背包带捆得很紧,里面是我的衣物和一床新被子。

②我妈站在一旁,又递过来一个书包,装得鼓鼓囊囊的。天气很热,我一面示意他们回去,一面把装满食物的书包递还给我妈,说:“北京什么吃的都有,用不着这些。”

③事实上,我妈的担心,从我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开始了。我想读北京的学校,这让她隐隐感到不安。“为什么不报考南方的学校呢?”她总是轻声嘟囔,“听说北京的粮食供应里,还有四分之一的杂粮呢。”母亲是中学教师,对学生说的是艰苦奋斗、建设“四化”的大道理,但回到自己家里,她还是希望儿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④每次看到孩子们吃粑粑时,流露出对食物的渴望,我妈都会特别得意,并为她是一个“南方人”而深深自豪。南方富庶,北方贫瘠,这是我妈的逻辑。

⑤当然,这并没有影响一个十七岁的高中毕业生的选择。这一年的九月,我到了北京,在崭新的环境里开始了大学生活。

⑥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便开始感到哪里不对,刨除想家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食欲不振。按说,北京广播学院的食堂在北京高校里算做得不错的,我和同学也偶尔凑份子“进城”去吃北京的馆子,但这些都没有办法平复我对家中食物的思念。

⑦一个人只有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才会理解,所谓的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人群和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味觉习惯显然也是故乡重要的组成部分。

⑧在北京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的肠胃一直在闹情绪,直到我寒假回到家,报复性地吃喝了一整天,世界才逐渐安静下来。

⑨等再次踏上去往北京的列车,我的包里已经塞满各种故乡的食物:烧鸡、酥糖、腊鹅,还有我妈特地装的糯米粑粑。

⑩大学同宿舍有一个维吾尔族同学,看到我挂在床头网兜里的粑粑,几次欲言又止。后来,他终于说:“这个东西,我听说是大油做的……”其实,外婆家的粑粑是纯素的,除了米,没有添加任何别的东西。不过为了维护我们的友谊,我决定改变每天消灭一块粑粑的节奏。

⑪与别的同学分享吧,一来舍不得,二来别人也很难理解其中的美妙。那天晚上,我买了点大白菜,和着方便面的调料,煮了一饭盆汤,把剩下的五块粑粑全部放进去,并且全部吃完,撑得我直翻白眼。

至今想来,十七岁那年的离家,是我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与此同时,我开始主动尝试和接纳更加丰富的食物,要知道在读大学之前,我甚至不能吃辣椒。

⑬假如没有十七岁的远行,我现在是否也会像我妈一样,成为一个口味界线非常清晰的人呢?我真的说不准。

⑭后来,我成了一名纪录片导演,这一职业需要我不停地与人打交道,而食物恰好是人与人交流最便捷的媒介。为此,我不得不带着好奇心,品味各种匪夷所思的吃食,渐渐地,我变成了一个“世界胃”,可以出国十几天不吃一顿中餐,心安理得地享用几乎所有的当地食物。

⑮更难得的是,它身上富集的信息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即便是同一种食物,在地球不同的地方出现,它既会有同一性,又会有差异性;有时异曲同工,有时又大相径庭。

⑯所以,我总结说,吃百家饭,行千里路,等同于读万卷书。

⑰食物与其所在地区气质的某种勾连,以及食物自身流变的秘密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

⑱就拿粑粑来说,这种稻米制品,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居然能演变出那么多美食:粉、圆、粽、糕、糍、丸、糟、糜、堆……游走在故乡和世界之间,寻找风味,寻找人和食物之间的关联,这一切,都始于我十七岁那年的远行。

(选自《读者》2019年第19期,有删改)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简要分析。
2023-02-07更新 | 351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19 记叙顺序理解
2023九年级·全国·专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一篇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电话

①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②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小事情。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一声狗叫,他都能分清是谁家的狗。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到了,好像谁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世界对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③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④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他声音洪亮。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别操心。有空了再回来看看。”

⑤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很少和他说话了。不是我们不想和他说话,而是他再也听不清楚我们说什么了。他又不会唇语,许多时候,他总是答非所问。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索性就不说了。

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整天就跟只麻雀似的叽叽喳喳个没完”。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所以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

⑦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⑧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

⑨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蒙对的。

⑩春天的时候,母亲病了,中风,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一切都来得很突然。

⑪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耽误了这么长时间了,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

⑫听了父亲翻译过来的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

⑬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们也别担心,你娘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⑭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然后挂了电话。

⑮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⑯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第⑥段画线句和下面链接材料分别用了什么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
(链接材料)

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作“智取生辰纲”。


本文画线句的记叙方式: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的记叙方式: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
2023-02-07更新 | 3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19 记叙顺序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