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陶渊明(365-42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高、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渔人甚
(3)麻枲之
(4)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3.甲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乙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4.阅读两篇文章,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两篇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2)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喜欢农村自然生态的生活。如果把桃花源开发成旅游区,你认为村民们要做出什么改变?请举出两点。
2021-05-20更新 | 43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2 .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吹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①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②树深:树丛深处。③青霭:青色的云气。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初
(2)屋舍俨然
(3)土地平
(4)愁两三松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桃花源记(节选)》中,“________”正面写出了桃花源人的辛勤:《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________”暗示了道士已经外出。(请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段文字所描绘的田园景色有什么相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21-05-15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0.4) |
3 .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桃花源诗(节选)

嬴氏乱天纪,资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①湮(yān):埋没。②肆:尽力。③艺:种植。暧(ài):隐蔽。④俎(zǔ)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嬴氏天纪      乱:_____
(2)自云先世避秦时   乱:_____
(3)荒路暧交通      交通:___
(4)阡陌交通       交通: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通过虚构一个_____,寄托作者的____,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但在写作手法上则各有特色:《桃花源诗》中言避世由来,运用______的手法娓娓道来,自然而顺畅;而《桃花源记》中则运用______的手法,巧妙而不突兀。
4.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个字。

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看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值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敬仰的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2021-05-14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安徽省芜湖市九年级毕业暨升学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
4 . 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饮酒(其五)

陶渊明〔东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大多直抒胸臆。
B.前两句写出了官场的喧闹和对自由的向往,表达诗人归隐无望的怅惘。
C.“见”字写出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营造闲远散淡的氛围。
D.“真意”指的是自然的意趣,“忘言”留下了不尽之意让读者去体味。
2021-05-14更新 | 93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5 .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威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欲其林/所识乏者得我与B.答之/各情态
C.率妻邑人来此绝境/不独子其D.不为外人道也/学然后知不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想借此表达怎样的社会理想?
2021-05-11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2021九年级·河北·专题练习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过故人庄》中描绘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饮酒》中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联,你认为诗人从自然景物中悟到了什么“真意”?
2021-05-08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必刷卷01-2021中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河北专用)
7 .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造:往,到。②穿结:打补丁。③俦:同类,类别。④觞:盛满酒的酒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芳草        陶后有闻
B.出,得其船     克,公问其故
C.以为号焉       未若柳絮风起
D.在必醉        君与家君日中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饮酒》(其五)。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甲文中“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小孩;乙文中的“号”是别号,作者把“五柳”作为自己的别号。
D.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与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均为判断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渔人”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B.乙文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
D.甲、乙两文以“记”和“传”的形式行文,语言简洁凝练,朴素自然,意蕴丰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021-05-08更新 | 39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丙】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便还家                         要:同“邀”,邀请
B.不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C.水清冽                         尤:格外
D.其两膝相                      比:比较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惊/久而
B.余人各复延至家/仁在中矣
C.全石为底/必分人
D.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切问近思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他们问(渔人)今天是什么朝代,(他们)却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B.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C.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也不知道魏朝和晋朝。
D.他们问(渔人)今天是什么朝代,(他们)却不知道有汉朝,也不知道魏朝和晋朝。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讲的是一个幻想出来的人间仙境,作者希望那里没有剥削,没有私心,没有战争,寄托了美好的愿望;而乙文则表现了作者仕途失意,处境凄凉。
B.乙文和丙文都采用了空间顺序来介绍,乙文着重叙写的是发现小潭的经过和潭中的景物;丙文则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表现了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
C.甲文突出渔人对于桃源村的新奇,乙文突出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丙文突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D.三文的文体都是记叙文,甲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乙文和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都是描写。
2021-05-08更新 | 31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邛崃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乙】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甲】诗作者是唐朝诗人______,【乙】文作者是东晋诗人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甲】诗以_______为叙事线索,【乙】文以________为叙事线索。
4.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体现卖炭翁对艰辛生活充满绝望。
B.【乙】文描绘桃花源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C.两文开篇首句都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D.两文都以环境描写真实地展现了社会现实。
2021-05-07更新 | 35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上海市普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10 . 甲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陶渊明,字_____ ,又名潜,自号______世称靖节先生。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捕鱼   不足外人道也
B.便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俨然
C.见渔人,大惊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D.向所志     未果,病终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4.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021-05-0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