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轼(1037-1101)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6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祭常山回小猎

苏 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①青盖:青色的车盖。②皂旗:黑色的旗帜。这里指打猎的马队。③出长围:指布列士兵组成又长又广的合围狩猎阵式。④趁:追逐。⑤翠𪩘:这里指常山。⑥西凉簿:代指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名将谢艾,其本是书生,善于用兵。这里作者以谢艾自比。⑦羽:这里指羽扇。
(1)“弄风骄马跑空立”一句让你联想到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2)这首诗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所写的是同一次围猎事件,不仅描写的场景相类,如“千骑卷平冈”类似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右擎苍”类似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而且主旨相同,都抒发了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邯郸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苏辙先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给苏轼,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顺便抱怨了一下近来的生活之苦,而苏轼为了安慰弟弟,便写下了这首诗回赠弟弟。渑池,今河南渑池县。②老僧:即指奉闲老僧。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③蹇:跛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雪泥红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
B.成语“雪泥鸿爪”就是从前四句诗引申而出,意思是大雁在雪地上踏过时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
C.颈联用对比的方法写僧死壁坏,故人可见,旧题无觅,表现沧海桑田的变化。
D.后四句照应题目中的“怀旧”二字,以叙事之笔,对前文的感慨进行具体呈现。
2.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日内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哪两个字用得非常巧妙?
2.词中的问答里传递出作者哪些复杂的心绪?请选择其中一处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油田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4 . 组员们针对苏轼《初到黄州》展开了讨论。对于这首诗的“味道”同学们议论纷纷,总结出了四种味道,请你结合诗句谈谈你认为哪种味道最符合当时诗人创作时的心境。

初到黄州

宋·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求

【注释】①黄州:此诗作于初抵黄州时,寓居定慧院。此时,苏软因“乌台诗案”获罪后出缺,责投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②压酒意:讨人的体禄。
A.自嘲       B.无奈       C.旷达       D.苦闷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甲】【乙】《丙》三篇文章,完成小题。
【甲】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食蚝》 宋·苏轼

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热,正尔啖嚼,又益煮者。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选自苏轼《献蚝帖》,有删减)

【丙】

《东坡海南食蚝》明·陆树声

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使士大夫而乐南徙,则忌公者不令公此行矣。或谓东坡此言,以贤君子望人。

(选自明代陆树声所著《清笔谈》,书中记载的这则东坡轶事,是颇能反映苏轼幽默感的一篇小品文。)

1.根据选文内容,选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     
A.甲文“凄神寒骨”之感,是景语,更是情语,表达了作者贬官后内心失意的孤凄之情。
B.乙文中苏轼记载了关于生蚝的两种做法,美味不相上下,其吃货本质暴露无遗。
C.乙文中苏轼让小儿子不要对外说海南能吃到美味的生蚝,可见那里的生活还是相当清苦的,让他不得不珍惜仅有的美食。
D.对于苏轼很喜欢海南生蚝而不希望朝中大臣来此分食的想法,丙文作者表示无法理解
2.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字。
文言词语方法提示解释
(1)取其大者

字源推测:小篆

(2)使士大夫而南徙课内迁移: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3)食蚝而重要语法:词类活用
(4)使士大夫而乐南徙查阅字典:①派遣、支使; ②使用; ③让、叫、致使; ④假如:⑤奉使命办事的人(填序号)

3.根据文意,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无 令 中 朝 士 大 夫 知 恐 争 谋 南 徙 以 分 此 味
4.翻译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使士大夫而乐南徙,则忌公者不令公此行矣
5.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曾这样评价:“苏东坡是一个乘性难改的乐天派”。请联系上述材料,运用对比手法说说你的理解。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释】①履巉岩:踏着险峻的山岩。②披蒙茸:拨开纷乱的野草。③踞虎豹: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④冯夷:水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虽乘御风     _______________          (2)清峻茂 _____________
(3)盖二客不能_____________.        (4)而登舟   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3.【甲】文写三峡四季的景物,不仅极善突出景物特点,还给人迥乎不同的感受。请结合选文完成下面表格中的内容。
季节春冬
景物特征A潭深水碧万物萧条
感受惊心动魄和缓舒畅B

4.【甲】【乙】两文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有对声音的描写,请说说其共同的效果。
2024-06-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二模语文试题
7 . 网上有篇文章《我们为何钟爱苏东坡》(选段),请你按要求完成任务。

中国历史上文化名家辈出、才子不断,在诗词文书法上都达到艺术高峰,并且(       )的,苏东坡算一个。苏东坡的文章汪洋恣肆、(       ),既有庄子的豪放大气,也有屈原行文的灵动。如前后《赤壁赋》,都文采飞扬、朗朗上口。《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几句,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引起共鸣。他写的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被认为最传神。他首创豪放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充满哲思、境界高逸,被认为“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几乎我们人生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场景,他的文字都能很贴切地相伴。人们不仅钟爱苏东坡横溢的才华,(       )爱他高尚的人格。他在困境中依然乐观通达,把苦难(       )成财富的智慧,是我们对抗无趣、走出迷茫的指引。很多人期望如他般,变得言语有趣、知识渊博、人格高尚,一生都能保持独立之人格和自由之精神。人们钟爱苏东坡,是因为他的文字能契合我们的心灵,是因为                  

(1)“横”是多音字,你认为这里“横溢”的“横”应读作_________,“横溢”在词典注释有“A泛滥,B充分显露”两种意思。这里“横溢”的意思是_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
(2)结合语境,给语段括号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是(       
A.独具匠心   声势浩大      品味B.独具匠心   大气磅礴      品味
C.独树一帜   大气磅礴      咀嚼D.独树一帜   声势浩大      咀嚼

(3)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4)每个人喜欢苏东坡理由不尽相同,结合你读过苏东坡的诗文,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
2024-06-0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二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秋,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②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脱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③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④既以名字,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biàn):高兴,喜欢。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B.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福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C.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D.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泉香而酒        :清B.三月        越:到
C.佳木而繁阴     :秀丽D.讼繁兴     狱:案件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文章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B.【甲】文以“乐”字贯穿全文,不仅写了欣赏山水之乐,还写了太守与众宾之乐以及滁人之乐、禽鸟之乐,而最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则表现了太守对人们不了解自己的遗憾之情。
C.【甲】【乙】两文,都体现出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乐的思想,但甲文多少又有点寄情山水,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而乙文则表达了作者久旱逢甘霖的喜悦。
D.乙文首尾呼应,紧紧围绕“喜、雨、亭”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结构文章,集叙述、议论、抒情于一体,抑扬开合,错落有致。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
2024-06-0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的,“壮词”即豪放之词。
B.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生动。
C.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D.下片一、二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
2.本词与《江城子·密州出猎》同属豪放派词作,请分析两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024-05-3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词为作者外出突遇风雨而作,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雨中和雨后两个部分,事小旨大。
B.苏轼在雨中依然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出了他对权贵的蔑视与不屑。
C.本词中的风雨具有双重含义,既指野外途中的风雨,也暗指作者人生路途中的风雨。
D.“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过天晴的喜悦之情。
2.苏轼雨后填词,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李商隐雨夜作诗,留下了《夜雨寄北》,同为遇雨而书的文章,请你说说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2024-05-2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