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记叙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34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被描写的树

①它就站在那儿,站在谷里屯风声呼呼的坳口。年龄两百多岁,身材粗壮,需要两人张开手臂才能合抱,高一百多米,枝丫撑开像一把巨伞。进村的人首先看见它,离村的人最后离开它。小时候我到邻村读小学,每天都从它身边经过。由于那时的心思主要用在如何才能吃饱穿暖,所以我甚至我们,都没把它当成审美对象。那时,它只是一棵普通的枫树,普通得就像路边的一块石头。

②第一次长久地注视它,是父母到公社去交公粮迟迟不归,我担心他们遇到麻烦,太阳离落下去的地方越来越近,饥肠辘辘的我坐在家门口盯着村头,盼望他们快点从枫树下闪出来。可是直看到太阳落山,直看到枫树的叶子由一张一张变成一团一团,直看到枫树的枝干糊成一片,他们也没有出现。虽然小路看不见了,枫树也看不见了,眼前一片漆黑,但我的目光仍然朝着它的方向,好像还看得见它,好像只要这么长久地看着,父母就会回来得快一点。

③第二次长久地注视它,是我高考之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那年夏天,我在县城参加完高考后,便回家跟着父母劳动。我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如雨的日子里,心里总是隐隐腾起一丢丢希望。于是,每天下午我就伸长脖子遥望,第一次知道把坳口望矮是什么滋味;第一次晓得一个人跟一棵树可以望出伟大的友谊。是的,那年夏天,我望着它的叶子从深绿变成浅绿,我记住了树叶如何在夕阳照耀下折射反光,记住了不同等级的风如何摇晃它,记住了夜色如何像糨糊渐渐挂满它的枝丫。直到快把它的每个细节都倒背如流时,我才接到录取通知书,那份迟来的通知书,仿佛是为了腾出时间,让我更加仔细地打量树,了解它。

④那年九月,我离开村庄到更远的地方上学。走过大枫树时我像被谁拽了一下,忽然回头,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端详它:它的两根主枝丫像巨人的手臂那样张开,树冠撑得更大,比从村庄看它时显得更为粗犷有力。透过它的枝丫可以看见村庄零零星星的房屋,看得见站在家门口挥手送别我的亲人。这样的情景在我的短篇小说《天空划过一道白线》中有所描述:全村人都在朝他挥手,他们的手像风里翻飞的树叶。也是从我回望的那一刻起,它在我心目中不再是一棵普通的只能用于做柴火的树,而是具有了强大的牵引力。

⑤21岁那年,我到布柳河畔的平腊村做基层工作。站在浪花翻滚的河岸,闻着树木百草的馨香,我抬头朝家的方向望去。天哪!只一眼,我就看见它站在高高的山上,浓荫如盖,仿佛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乡愁瞬间涌来,像拳头猛地捶打胸口。我背上书包朝着它的方向拔腿就走,上沟下坎,爬山越岭,虽然多次迷路,但只要一看到它,我就把它当准星瞄准,两点一线,便又能回到正确的路上。当时交通不便,在县城工作的我快一年没回家了。三个多小时,又饥又渴的我终于回到谷里。不巧,父母下地干活去了。返程前我站在儿时遥望树的位置,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想只是因为在山下多看了它一眼,我竟要来回走三十多公里的山路。

⑥后来我开始写作,当需要一个村庄的名称时,我脱口而出一棵枫,就这样,它被我写进了小说和散文。到了秋天,那些巴掌大的树叶从树上飘落,它们像人的手掌拍向大地,乡村到处都是噼噼啪啪的拍打声。无数的手掌贴在地面,它们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地方,要等到第二年春天,树枝上才长出新的手掌。就这样,它变成了一棵被我经常描写的树,变成了一棵具有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树。

⑦是的,如果我要给我的家乡设计一个LOGO(标志),那一定就是它。因为在这里只有想象的历史,却没有印证的实物;只有口口相传的过往,却没有文字的记载。唯一大一点的物件或者说久一点的实体就是它。它像挺立在村口的摄像头,( )见证了村庄的历史,( )捕捉了每个人的蛛丝马迹。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月, 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画线句从树龄、两人合抱枫树、形状等角度,正面表现了树的古老、粗壮。
B.第③段画线句写出了“我”等待录取通知书时焦急、期盼的心情。
C.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瞄准”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是那棵树指引我找到家的方向。
D.文章按时间顺序从童年写到求学再到工作,写出了“我”在不同阶段与枫树的情感变化。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②段的加点词语。
直看到枫树的叶子由一张一张变成一团一团,直看到枫树的枝干糊成一片,他们也没有出现。
3.给第⑦段结尾句子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选择的理由。
它像挺立在村口的摄像头,(     )见证了村庄的历史,(     )捕捉了每个人的蛛丝马迹。
A如果……就             B既……又             C虽然……但是
4.文章结尾写道:“如果我要给我的家乡设计一个LOGO(标志),那一定就是它。”以下是两种设计方案,请从中选择一种,并说明理由。

LOGO1:一座古朴的村落,村口有棵高大的枫树,长势繁茂,枝叶葱茏。

LOGO2:一抹落日的余晖,村口一棵古老的枫树,死气沉沉,枝叶枯黄。

2024-06-0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邀你一同玩味“舌尖上的散文”

我要歌颂粉干

周华诚

①中午,接到皮哥的信息:吃中饭去。

②去了才知道,是小城最奢华的粉干:五十元一碗。其实也不止一碗,用来形容会比较准确——的确是一大脸盆,约莫有十斤重吧。

③我是热爱粉干的人,毋庸置疑。在衢州,这种以稻米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物,是最受欢迎的夜宵主食。不管是炒粉干还是汤粉干,都曾让我魂牵梦绕。

④有时候,我从杭州开车到衢州,宁愿忍受辘辘饥肠,也要等到达目的地之后再吃饭。原因很简单,到了能吃上一碗炒粉干。

⑤在衢州,不管是柯城还是开化常山,都有一碗拿得出手的粉干。当地人可以告诉你,哪条巷子的哪幢居民楼下,哪个师傅炒的粉干最好吃。你只要按图索骥,就可以吃上一碗上好的炒粉干。但是出了衢州,我就不敢打包票了,有的时候,你明明点的是一碗炒粉干,端上来的却是一碗——炒粉丝。

⑥粉干与粉丝,一字之差,在很多地方却是完全混乱、混淆、鱼龙混杂的。

⑦好吃之人,唯有徒叹奈何。

⑧这是一盆好粉干——在这小城的寻常巷陌,离一座菜市场不远的无名弄堂,甚至没有店名和招牌的人家,一盆好粉干就是最坦诚的名片。这是一盆带着汤汁的煮粉干。汤汁有些红色,应该是番茄与辣椒酱共同作用的结果:配料里有香菇、青菜,还有笋丝、肉片,以及星星点点的青蒜叶。这是典型的开化粉干。因为在开化吃粉干,不仅粉干要劲道,更重要的,是要看辅料是不是舍得下本,辣椒酱是不是做得足够香。

⑨皮哥招呼老板娘:再来三个鸭头。

⑩你可以想象一下这顿中饭,一脸盆粉干,其实三个人已经足够了。绝对管饱。但为了彰显粉干的丰富性,皮哥又特意添了一道鸭头。

⑪鸭头也是地方特色了。在小城,粉干配鸭头,这是绝配;再配啤酒,更绝。当然,不仅可以加鸭头,也可以加兔头、鱼头、大排、鸭掌,都是好东西。

⑫三个人,一人一大碗粉干,没有二话,就这样埋头大吃。这样吃粉干,呼噜呼噜,快意恩仇,很容易吃出气势,吃出高潮来。此时此刻,适宜打开所有的感受细胞,凝神聚心,体会人与食物之间的这种单纯美好的互动关系。

⑬这是一次短暂又漫长的修行。面对食物,吃,才能体现出一个人最大的诚意。

⑭无须寒暄客套,没有繁文缛节,只需要:吃。

⑮你与食物,食物与你,犹眼观鼻,鼻观心。当你把注意力集中于一点,便能抵达一种身无负担、心无挂碍的忘我境界。

⑯当此时,你全身松弛,五官畅通,一碗粉干的色香味,丝丝缕缕的滋味与感受,就这样纤毫毕现。食物与机体,达到了全维度的沟通:你即粉干,粉干即你。

⑰吃这一碗辣辣的粉干,必须掌握一些技术,首先就是不能急吼吼地快速吸入,否则很容易被辣椒呛到。你必须隐忍、克制,拿捏到位,掌握自己的节奏。

⑱这种稍稍的克制,学术表达为延缓满足,其与食欲本身的放纵,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一个,嗯,微妙的节点,就像写一篇文章,或者像喝一场酒……总之,必须保持一定的节奏,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在这样的节奏里,你会发现,你正在缓缓地,抵达一种欢愉的状态。

⑲于是,身上热起来,汗珠也随即冒出来。你毫不在意,吃完一碗,再盛一碗。这才是对一碗粉干最真挚的赞美。

⑳吃粉干必须掌握的另一项技术是,你得懂得适时放下筷子。

㉑开化的人,对于粉干,情有独钟。一日三餐以及夜宵,粉干都可以畅通无阻。说到粉干这个话题,不认识的食客也会十分负责地告诉你,除了某某弄堂里的这家,某某学校门口的那家夜宵摊也不错,就算是大冬天寒风凛冽的夜晚,也总有人排队,等着他们家的炒粉干出锅。或者,他也会告诉你,青少年宫门口,也有一家汤粉干,几年前是两三块钱一碗,这两年涨价了,他们家的特点是辣呀,辣得你大汗淋漓,但是,就是好吃,过瘾。

㉒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自己的粉干地图。

㉓两碗粉干下肚,接下来就可以慢慢来了,让我们聊聊闲话。比如最近网上的热点,说是互联网金融一家接一家爆雷了,很吓人的,许多人搞得血本无归。比如房价听说又要涨,有什么关系呢,只要粉干价格不涨,这座小城依然是宜居之地。

㉔就这样,我还想到另一件事,我要歌颂粉干。

㉕我要歌颂粉干,歌颂它的热烈与入味。我要歌颂粉干,歌颂它的幸福与稳当。我吃得太多,表达太差,有些词不达意,如果诗人朋友余秀华来到这里,应当会为粉干写一句更好的诗,超过那一句——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一次短暂又漫长的修行

(选自《素履以往》,有删减)

1.短暂的吃粉干过程,因作家飞扬的思绪而拉长。请跟随作家,梳理吃粉干过程中的各种思绪。

“人与食物之间单纯美好的互动”
2.有同学说,本文语言如开化粉干一样“热烈与入味”:也有同学说,本文语言如吃粉干一般“保持一定的节奏”。请发表看法,结合文中画线句,或自选语句,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我要歌颂粉干”
3.作者不认为“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是开化粉干的最佳歌颂词,为什么又以它作结呢?请结合全文内容,阐述你的理解。
2024-06-03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道防线

孙利波

①这是边防连最高的哨所。连队营房背靠着一座高山,山坡上有一幅用白色石块勾勒出的巨型中国地图,地图的轮廓里是红色石块码起来的6个大字——“祖国在我心中”。哨所便位于这座山的顶端。

②通往哨所的路,是一条由20多个“之”字弯组成的简易砂石路。勇士车沿着仅容一车通过的小路缓缓攀升,转眼便到了第一个弯,爬升得越高,弯与弯的间隔就越紧凑。

③山的坡度目测到了70度,车子几乎是在小心翼翼地前行,有几次似要拐出路缘,坐在车内的我也是小心翼翼,呼吸变得紧张,唯恐任何一个微小举动破坏了车的平衡。目光伸向车窗外,梭形的河谷像只巨大的眼睛,嵌在袒露着原始皮肤的群山间。阳光涂亮了河谷对岸山体的上半部,群山之外的雪峰跃入眼帘。阳光折射过来,刺得眼睛眩晕,我只好收回了视线,专注于眼前的路。哨所就在路的尽头。

④下车后,我先是被两块石头吸引了目光:一块石头上用红色油漆绘着中国地图,地图下方写着“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另一块石头的上半部分,绘着蓝天、白云、一轮红日和一座高耸的山峰——山峰便是脚下之山,红日旁以“5”开头的4位数字是山的海拔高度;石头的下半部分用红漆写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让人不由想起那位同在高原边关驻守的年轻士兵。两尊山石像一对镇守山门的天神,傲然立于一段石阶的两侧。石阶平缓,铺往山顶,哨所就在那里。

⑤天上没有云,哨所耸立在蓝色的天幕下,即使是仰视的角度,也很难用“伟岸”之类的词来形容它。若以建筑类比,建于方寸之地的它是简陋甚至是寒酸的,但在此时此地,它就是一个堡垒、一座卫城。前方没有界碑的国境线就是它扎下的藩篱,朴实无华的外表其实是它最强韧的盔甲。虽然历经地动山摇、狂风骤雪,而它总是风骨巍然。站在主权的角度,一片西陲高原的荒芜之地与繁华都市的天价地块并无二致。

⑥我顶着能把人吹倒的风,拾级而上。走进哨所,我与两位战士互相敬礼问候。他们的身体裹在厚厚的羊皮大衣里,戴着棉帽和防寒面罩,只有眼睛露在外面。在与他们目光交汇的一瞬间,我便知道,他们与万里边防线上的无数个哨兵一样,年轻且神经紧绷。所不同的是,在高原风霜的摩挲下,他们眼眶周围的肤色是超越年龄的深褐色。

⑦攀谈得知,这两位守卫在山巅的士兵,竟然都来自海滨城市。下士刘永生,大连人,待过多个城市,几年前受一则边防新闻的影响,参军来到了高原。列兵樊睿,青岛人,大学毕业后选择参军,他说“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也是自己的座右铭。站在哨所向远方眺望,周围的地形、地物尽收眼底,两位战士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着情况,哪些点位需重点关注,哪个方向容易发生边情,俨然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边防”。

⑧从零海拔的家乡来到“世界屋脊”,两个吃海鲜的胃也习惯了吃牛羊肉。在他们的描述中,高原一年四季只有黄和绿两种颜色:春夏时节,河谷的绿色会持续三四个月,其余时间是漫长的黄。他们渐渐爱上了高原的一切:在山巅最早见到的日出和最晚送走的夕阳,野狼常常在夜间来到哨所旁的垃圾桶里找东西,岩羊的攀爬能力让人叹为观止,腹部泛白的野驴有些呆萌,而雪豹则最可能在春天造访,发出的声音似婴儿在啼哭……

⑨谈起戍边生活的感悟时,刘永生说:“我幸运地站在这里,为祖国守边防,这辈子也不会后悔。”樊睿说了很多,但我记住了一句话:“我很骄傲,因为我们是祖国的第一道防线。”

⑩“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猝不及防地,我被战士的话震撼到了,一种油然而生的灼热和滚烫自心底涌出:在年轻战士眼里,高原的奉献不止于吃苦,而是更漫长的坚守,乃至献身。他们的前方是对手,是战场;他们的身后是亲人,是家国。在这孤寂的哨所里,青春的誓言可以轻易刻在石头上,但践行却需要强大的决心、深沉的爱和从不畏惧的勇气。

⑪风劲吹起来,我看向哨所外,蓝得纯粹的天空正像蔚蓝大海倒悬,周遭的荒寒和苍莽似乎也并不遥远。这里就是青岛和大连,就是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就是我们每个人心心念念的故乡。我与两位战士拥抱、合影。他们戴着防寒面罩,我无法一睹他们的面容,只能看见面罩的口鼻处有层薄薄的冰霜,看见黑红皮肤上的双眸透射着坚毅。

⑫我深信那目光能射出子弹,因为他们是祖国的第一道防线。

(选自《解放军报》2024年1月23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简单说明了哨兵们的生活环境,点明边防连最高哨所的位置,引出后续的记叙。
B.作者强调两位哨兵眼眶周围“深褐色”的皮肤,是为了向读者细致地还原他们的外貌特征。
C.这两位哨兵都来自中国的海滨城市,但常年的边防生活让他们逐渐习惯并爱上了高原的一切。
D.文章为一篇叙事散文,语言质朴自然,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见闻,表达了内心的感动。
2.品味语言,完成下面的题目。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阳光涂亮了河谷对岸山体的上半部,群山之外的雪峰跃入眼帘。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两尊山石像一对镇守山门的天神,傲然立于一段石阶的两侧。
3.本文中的两位哨兵具有哪些品质?请你简要分析。
4.文章以“第一道防线”为题,有怎样的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4-06-0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中考模拟(三)语文试题
4 . “重要他人”是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请从下面的人物中任选其一,参照示例,说说他(她)的“重要他人”是谁,并结合名著内容阐述理由。
孙悟空(《西游记》)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简·爱(《简·爱》)
示例: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重要他人”,是他心灵的抚慰者。鲁迅在日本学医时,藤野先生不仅没有歧视鲁迅,还亲自将鲁迅讲义中错误的地方一一订正,他不仅让鲁迅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一丝温暖,还让鲁迅明白了严谨治学的道理。

2024-06-0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5 . 批注是古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也是今天的我们用来深度阅读的好方法。请结合《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为下面这段文字写一段批注。

我的床前就帖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我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

2024-06-0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王 狮 头

谢飞鹏

①在九岭山北的小道上,一群耍狮灯的人匆匆赶路。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件金黄色的狮服显得特别亮眼。他们是山南的武林世家韩家人,在族长韩老四的带领下,到山北郑家耍狮灯。

②韩老四耍狮用的是黄色狮服,字倒过来写,上面一横最长,这叫王狮头。韩老四耍王狮头的功夫确实厉害,一直没有遇到过对手,不免有些自负。

③郑家也是武林世家,虽然名声在外,但掌门人郑海舟却十分低调。两家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但韩老四为了显耀韩家武术,决定到郑家耍狮灯,并且还要用王狮头。

④快到郑家时,路边有个乞丐。他衣衫褴褛,没有一点儿精神,看样子好几天没吃饭。韩老四连忙停下,拿出干粮给他充饥,并对其他人说:大山岭上,到哪里去乞讨,都帮他一点儿吧。

⑤大家都准备匀一点儿干粮给乞丐,乞丐却说:您就是大名鼎鼎的韩师傅吧?如果方便的话,能否让我跟着你们混口饭吃?听到乞丐知道他的名声,韩老四有些诧异,不过没有多想,便把乞丐带上了。

⑥不多时便到郑家了,不料,郑家却是大门紧闭,看不到一个人。有人往狗洞眼里看去,只见大堂中间堆着九张大八仙桌,上面放着一只大木桶,最下面的八仙桌上点着一盏灯。韩老四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这是郑家在考验他们,想要进门,得拿出点儿真功夫。今天碰到硬点子了,如果就这样回去,韩家会名声扫地。但是敲门进去,又显得没有面子。

⑦就在韩老四进退两难时,乞丐却说:韩师傅,不要急嘛,先吸筒烟看看。没有带火,怎么吸?谁知乞丐一点儿不急。他叫人把流星锤拿来,在一个锤头上绑上一张点燃火用的麻纸。突然,他舞动流星锤,绳索直得像是一根铁棍。只见他把绑有麻纸的那一头往狗洞眼里一捅,流星锤飞到八仙桌下面那盏灯上,麻纸燃着后,倏地收了回来。这样就有火了。

⑧韩老四这才知道,乞丐是位深藏不露的高手,突然,大门的一声开了,出来迎接的郑家人连连说道:韩家武术果然名不虚传,刚才礼节不周,千万勿怪。

⑨这时,乞丐悄悄对韩老四说:韩师傅,就说我是你的徒弟,看我眼色行事,怎样?韩老四有些不好意思,但到了这个地步,只能权且如此。

⑩进了大堂,先是耍狮,然后依次表演十八般武艺。今天他按乞丐的意思,坐到一边,并对郑家人说,自己有点儿累,让徒弟代劳。

⑪耍狮最难的是盘桌。耍狮人要从第一张八仙桌依次往上盘。一般人只能盘到三张,盘到第五张的就是高手。韩老四功夫厉害,可以盘到第七张桌。但今天郑家摆了九张桌,别说盘上去,就是站在上面都眼花,何况上面还摆着一只大木桶,不知有什么玄机。刚才看乞丐露了一手,韩老四知道他完全可以应付,便放心地坐在旁边,同时暗自庆幸,好在今天带了他,要不可就丢大脸了。

⑫开始耍狮了,在铿锵的锣鼓声中,狮子或跳跃,或打滚,有时抓耳挠腮,有时故意撒娇,舞得活灵活现。

⑬到了盘桌环节,乞丐对耍狮尾的徒弟说,如果上不去,就紧紧抓住他的腰带。开始盘前三张桌时,徒弟还跟得上,再往上面,就有点儿气喘吁吁,脚下发软了。他紧紧抓住乞丐的腰带,被他一步一步拖上去了。到了最上面第九张桌,乞丐带着徒弟跳到木桶中。木桶用了三个大铁箍,非常坚固。只听他大喝一声,掌肘并用,嘭的一声,木桶被击得四分五裂,同时招呼后面的徒弟紧紧抱着他的腰,说罢纵身一跃,轻轻落在地上。

⑭看热闹的人都惊呆了,不由惊赞道:徒弟都这么厉害,掌门人韩老四就更不得了啦!听到这些,韩老四心里越发不安。

⑮有乞丐压阵,后面的武术表演十分顺利。回来的路上,韩老四连忙感谢乞丐,还要把他请到家中讨教,但乞丐却说:韩师傅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为人善良。今天只是机缘凑巧,我习惯了乞讨,还是干老本行的好。说罢便飘然走了。

⑯有人说,乞丐知道郑家摆下了阵势,韩老四虽然自负,但心地善良,所以暗中助他。也有人说,乞丐是郑家掌门人郑海舟扮的。如果任由韩家耍王狮头,自家脸面过不去。如果当场比武分出高下,两个世家便结下了梁子。因此想到这一招,既顾全了两家的面子,又没伤到和气。不过这只是好事者的猜测罢了。

⑰韩老四再也没见过那乞丐,多方打听,也不知道他到底是谁,去了哪里。不过从那以后,韩老四再也不耍王狮头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年第 6期,有删改)

1.小说围绕韩老四耍狮灯的故事展开叙写,请阅读选文,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开端:韩老四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韩老四帮助乞丐,在郑家门口发现乞丐深藏不露。
高潮:韩老四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韩老四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⑭段写看热闹的人的反应和韩老四的不安心理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韩老四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4.下列对文章主题相关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展示耍狮灯这一传统民俗,领略地域文化之美。
B.做人要讲诚信,否则必食恶果。
C.揭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D.要坚持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的为人处世原则。
2024-06-0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7 . 《骆驼祥子》通过祥子的三起三落,生动刻画了祥子这一人物形象。小冀同学读完后列出了下表,请你帮他补全空白处。
性格特征关联情节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坚韧中带有一点软弱;第一次感到不公,对生活仍是满满的希望,决不服输。一落:不到半年被军阀的大兵连车带人捉去,理想第一次破灭。
抱有希望,感到温暖和亲切;目标明确,有理想,有行动。
对生活的无奈,惶恐无助,迷茫、麻木;软弱,认命。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搜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为能有自己的车而高兴。三起:和虎妞结婚,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浑浑度日,彻底堕落,失去希望,走向软弱,绝望。
2024-06-0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8 . 杨绛曾经说过:“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请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具体人物或者故事情节来谈一谈你对杨绛这句话的感悟。
《西游记》     《简·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24-06-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的味道

丁政

①百节年为首。金黄的响玲在油锅里吱吱翻滚,香脆浓郁的年的味道,瞬间充盈了整个屋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儿时的春节,总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出生在偏远的山村农家,父母都是老实巴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经常自嘲是高干子弟,父母总是在高山上干活。那时家境贫寒,父母起早摸黑,辛勤劳作,要让我们兄妹三个吃饱穿暖、上得起学,非常不容易,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少儿不知愁滋味。小孩过年,才不管大人困不困难。一到过年,不管怎么困难,让孩子们添件新衣、吃点好的,也许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了。所以小时候我们最盼望过年。过年了,可以穿新衣、放鞭炮、走亲戚、吃美食,那是我们翘首企盼的快乐时光。

③每年除夕母亲总要做一大脸盆的干炸响铃。做响玲要用薄薄的豆腐皮包上肉馅,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放在油锅时炸成金黄色,一口咬下去嘎吱嘎吱响,听着像响铃的声音,又香又脆。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兄妹三个,总是围着灶台,眼睛偷溜溜地盯着油锅,看着母亲手上那双魔法般的筷子,不停拨弄锅里的响铃,让它们均匀地炸熟。一等母亲起锅,顾不上滚烫,大快朵颐。母亲不停宽慰又心痛地说,不要急不要急,够你们吃,够你们吃。一大盆响玲可以吃上十天半月,凉了再炸,炸了更香,既解我们嘴馋,又招待客人。母亲制作的响玲,成为我一生最钟爱的美食。响玲,像它优美动听的名字一样,寄寓了我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了我对儿时春节最醇厚、最久远的记忆。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记忆中的春节,总是我们最繁忙、最收获的节日。农村联产承包以后,父母发挥了他们肯吃苦善农作的特点,不但成了全县的种粮大户,还在自留山上开荒种橘。稻熟橘黄,一派丰收的喜乐。最多那一年我们家采收过一百多担橘子。精明的母亲并不在橘子采收时卖鲜橘,而是用松针把橘子贮存起来,到过年时再卖,价格可以比鲜橘翻一番。到了腊月二十左右,父母和我们兄妹一人一辆自行车,每辆自行车后架上都载了两大筐橘子,到临近各地的集市卖。用松针贮藏过的橘子油光发亮、金黄欲滴,深受市场欢迎。那几年春节前后,我们晚上挑拣橘子到半夜,白天一大早赶到集市上卖橘。虽然辛苦,但看着家里不断增加的收入,心里充满快乐。每年都要忙到除夕的下午,才有时间准备年夜饭。母亲亲自炸上她最拿手的响玲,煮上香喷喷的猪头肉,一桌美味,一杯米酒,一盘瓜子,一场春晚,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盘点一年的收成,憧憬来年的美好生活。

⑤古人云:岁月新更又一春,迎春还是旧年人。在那个稻熟橘黄的季节,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母亲突然离开了我们,那年她才48岁,正值壮年。没有母亲的春节,父亲郁郁寡欢,不愿住在处处散发着母亲气息的老家,和我及妻儿一起,四个人挤在十几个平方的破旧公房里,度过了四五个春节。直到后来,父亲渐渐适应了母亲离世的生活,才回到老家独住。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母亲走了已经快三十年了,没有母亲的春节总让人感觉冷冷的,有时我会突然抱着妻子嚎啕大哭。妻子已经习惯性地拍拍我的肩膀,安慰我说,又想妈妈了,又想妈妈了!每每怀念母亲在世时,太阳总是那么温暖,日子总是那么悠长,年节总是那么喜庆。虽然贤惠能干的妻子,也能炸一手如同母亲一般好吃的响铃,能够把家里里外外安排得妥妥当当,精打细算把每年的春节尽量过得有滋有味。但母亲在,家在;母亲在,年味才浓。年是妈妈烧制的美食的味道,是妈妈打扫院落尘土的味道,是被子翻晒蓬松后太阳的味道,是盼儿回家时那份被牵挂的味道,是         的味道。

旧岁此夕尽,新春今又回。又是一年春节即将到来。现在年味比起以前越来越淡了。也许是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平时吃得比过年还要好,就怕吃出肥胖症、糖尿病来,经常看到家长追着喂药似得给小孩子喂食,只要小孩子说想吃什么,大人屁颠屁颠开心得像过年一样。新衣服随时买随时穿,衣柜里的衣服多到挂不下,再不用大年初一穿上新衣相互显摆比阔。很多地方烟花爆竹也禁了,春晚不再是除夕的必须。年过半百的我们,早已不再为子女、孙辈们吃不饱、穿不暖而担忧,而是成为他们的依托,为他们营造一个个温馨的年节。有时年过得不但有些平淡,甚至有些无聊,亲朋好友相聚时还会对一些社会现象愤愤不满,似乎成了愤青。

⑦其实,仔细想想,是幸福的味道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所以少了历经千辛、阅尽千帆后的惊喜;是幸福的感觉无处不在、俯拾皆是,所以少了山穷水尽、柳暗花明后的快感。想想以前曾经走过的艰辛岁月,看看那些至今仍生活在战火乱世、忍饥挨饿中的国家的人们,我们真的要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物产丰裕、精神富足;要感谢这个国家,让我们家国无恙,和平安居。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寒冷的冬天终将过去,春天和阳光就在前方!

⑨年的味道,是盛世华年的味道,是岁月静好的味道,是代代传承的味道。

《光明网》(2024-02-08)

1.请简要概括与母亲有关的几件事情。
2.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兄妹三个,总是围着灶台,眼睛偷溜溜地盯着油锅,看着母亲手上那双魔法般的筷子,不停拨弄锅里的响铃,让它们均匀地炸熟。
3.展开想象,你觉得第⑤段加横线处“年”还是什么味道?请写在下面。
4.选文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5.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2024-06-0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春

付秀莹

①在我们老家,把立春不叫立春,叫作打春。莫名其妙地觉得,打春这个词,比立春要活泼多了。打春,有一种跳跃的动感在里面,喜悦的,明亮的,热气腾腾,是民间风俗画特有的调子。

②我的家乡在华北大平原上,我们那个村庄,在我的小说里,叫作芳村。在芳村,有一句俗语,春打六九头。每年打春的时候,已经是六九了。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打春这个节气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过去了,气候学意义上的春天要来了。

③打春往往是在春节前后,有的时候早几天,有的时候迟几天。打春总是同新年连在一起,到处都是新的:新衣服,新鞋子,新对联。

那时候,母亲长年卧病,早好几天就开始念叨,快打春啦。翻着墙上的月份牌,看一遍,又看一遍。月份牌是那种小小的日历,在乡下很常见。没有老上海的旗袍美人,只有文字和数字,阴历、阳历、节气、星期。往往有红、绿、黑三种颜色,朴素的,家常的,像邻家姑娘一样亲近而温煦。月份牌上,有打春的具体时刻,比方说,上午十一点三十五。芳村有个风俗,不能把春打在炕上。意思是说,打春这一天,尤其是打春那一刻,不能在炕上躺着。

⑤打春这一天,无论多么不适,母亲一定要挣扎着起来,下炕,在院子里走一走,或者是在大门口立一立。在内心深处,我盼着每天都是打春。打春的时候,母亲就会下炕了。闲闲地,在房前屋后走一走,看一看。院子里,阳光温软,金子一般。满院子的彩,在微风里飘摇着,飘摇着,简直就要飞起来了。门外就是田野,麦田还懵懂着,是那种深的冷凝的绿。七九河开,八九燕来。打春过后,大约等不了几天,万物就该醒过来了。

⑥在我们芳村,有一个民谚,一年打俩春,粮食赛如金。意思是说,如果一年有两个立春,当年的年景就不好了,粮食会像金子一样珍贵。

⑦在芳村,节气的意思,不是二十四节气,而是节日。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在我的长篇《陌上》的楔子里,我就是用的节气这个词,还引来了一些疑问。可见,一个地方文化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仿佛树的根须,早已经深深扎根在血脉里了。

⑧芳村人过节气,不外是吃一顿好饭食罢了。芳村有句俗话,好吃不过饺子,好受不过躺着。吃饺子,是芳村人过节气最隆重的仪式了。然而,打春这一天,好像在吃上是不大讲究的。不过是家常便饭,擀面条、蒸馒头、烙饼、小米粥。这个时节,新鲜菜蔬还没有下来,大白菜却还多着。炒白菜,炖白菜,醋溜白菜,翻过来倒过去,横竖都离不开白菜。芳村人说,白菜就是百菜。我们却吃出了不一样的滋味。打春这一天,母亲下炕了,也有兴致和闲情,亲手给我们做饭了。母亲就是有这样的本事,再简单的饭食,都能做出天下的美味来。有时候,倘若打春恰巧在新年正月里,饭菜就越发丰盛了。窗外有零星的鞭炮声,屋子里香气弥漫。丰饶的,甜美的,太平的,热腾腾世俗生活的气息,穿过重重光阴,扑面而来。

⑨而今,母亲离开人世已经十九个年头了。我也早已远离故乡,在异地辗转漂泊。流年似水,往日不可追。每年的打春,再没有人监督我下炕了,再也吃不上母亲的饭菜了。我却总是记着那一个场景,母亲立在院子里,衣衫洁净,鬓发清爽,微微笑着,笑着,看着她的家,看着她的孩子们。阳光和煦,满院子纸鸢飘摇。

⑩打春了。春来了。

1.阅读全文,将下面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文中多次提到“打春”,在作者心里,“打春”意味着民间风俗画特有的调子,意味着①________________,意味着同新年连在一起,意味着②___________,意味着③___________________,意味着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下列语句,按要求完成括号内的题目。
(1)那时候,母亲长年卧病,早好几天就开始念叨,快打春啦。翻着墙上的月份牌,看一遍,又看一遍。(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两个字应该重读?分析这样处理的效果。)
(2)一个地方文化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仿佛树的根须,早已经深深扎根在血脉里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3.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4.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结尾“打春了。春来了”的内涵。
5.打春时节,成年后的作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假如她在院子里见到了尚在人世的年迈的母亲,会对母亲说些什么?请你以作者的身份展开想象,描写和母亲相处、交流的场景。(不超过120字)
2024-06-0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