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苏门答腊岛为世界第六大岛,赤道横穿中部,南北长1790千米,东西宽435千米,呈西北—东南走向。该岛西部山地纵贯,分布有90余座活火山;山脉以东为冲积平原,遍布沼泽和湖泊。该岛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这是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海岸推进,冲击力量甚大,可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苏门答腊岛常年高温多雨,各地温差不大,但降水则有明显差异。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达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仅1500~1700毫米。



(1)试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降水空间差异的主导地理要素是什么?
(2)就苏门答腊岛的地理位置来看,当地应属于热带雨林景观。但目前该岛热带雨林仅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偏远的西南部海岸地区。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有限的原因。
(3)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苏门答腊岛缺少天然良港的原因。
2023-09-09更新 | 472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地理试题综合题变式题

2 . 浅水三角洲是指在水体较浅、地形较平缓的沉积区形成的以分流河道砂体及分流砂坝砂体为主的三角洲类型,在我国的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大型古湖盆中十分典型。下图示意鄂尔多斯盆地浅水三角洲不同沉积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b→e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A.流水作用相对强度增大B.形成过程中气候均长期严重干旱
C.湖平面升降幅度在变大D.沉积物总厚度越来越薄
2.鄂尔多斯盆地浅水三角洲中的沉积层(     
A.泥砂颗粒前缘粗后缘细B.泥砂的分选性较差
C.沉积物的磨圆度较差D.砂质少、泥质多
3.长期以来地质学家高度重视鄂尔多斯盆地浅水三角洲的研究勘探,其原因可能是该地(     
A.地下水质优良B.油气藏量丰富C.土壤肥沃深厚D.地质构造稳定

3 . POPs被大量用于防治农林害虫,同时也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经过不断的排放—传输—沉降过程,可以输入到偏远山区。我国科考队发现青藏高原大气中POPs主要来自于跨境传输,高原南部和北部大气中POPs的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青藏高原地区POPs富集的条件主要包括(     
①邻近的印度次大陆等地,工农业活动密集②高原面积广,可沉降面积大
③受西风与季风共同影响,多方向输入④气温低且降雪多,利于沉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大气中POPs的含量峰值分别出现在(     
A.夏季夏季B.夏季冬季C.冬季夏季D.冬季冬季
3.应对青藏高原地区POPs跨境转移的措施最可行的是(     
A.印度等污染物输出国禁止POPs等污染物的排放
B.中亚国家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或生态修复技术
C.我国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工程措施切断污染物输入
D.多国开展合作,研发POPs的替代物
2023-09-04更新 | 1409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4 . “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4000米的谷地里。研究发现,形成此类“红石”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的“红石”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石头可能来源于(     
A.火山喷发形成的固结物B.冰川融化形成的泥石流堆积物
C.岩石风化形成的残留物D.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2.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     
A.粤东B.苏北C.川西D.陕北
2023-09-01更新 | 252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地理试题选择题变式题

5 . 华北某山区有一处黄土土林地貌景观,区域内发育了程度不同的塔状、锥状土柱,突兀峥嵘,土林顶部分布着低矮的草本和灌木,谷底多是人工种植的次生乔木林。完成下面小题。

1.土林顶部分布着草本和灌木,但少有乔木,说明土林顶部(     
A.土质坚硬B.有机质少C.保水性差D.盐碱严重
2.在土林发育的不同阶段,当地植被对该地貌发育的影响是(     
A.早期灌木加速土林发育B.早期草本加速土林发育
C.晚期草本抑制土林发育D.晚期乔木加速土林发育
2023-08-30更新 | 256次组卷 | 13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6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中游禹门口至潼关河段简称小北干流(如下图所示),其平面形态呈哑铃状,上下两段较宽,中间河段较窄。该河段水流散乱,主流摆动频繁,为典型的堆积游荡型河道。小北干流中段有罕见的“揭河底”现象,河床被通过的高含沙洪水剧烈冲刷,厚达1米左右的成块河床淤积物被掀起露出水面,然后在短时间内破碎、塌落被冲散带走。一次“揭河底”过程可将河床冲深几米乃至十几米,对小北干流和下游河段产生较大影响。

   
(1)结合材料分析小北干流中段“揭河底“现象的原因。
(2)推测“揭河底”现象给小北干流及下游河段造成的影响。

7 . 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润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A.昼夜长短B.天敌数量C.太阳辐射D.食物数量
2.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①食物储备充足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③需要调节体温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8 . 河流袭夺是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河流袭夺对河流地貌发育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汉江上游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两次河流袭夺,第一次是古汉江切穿西侧的分水岭,使汉中盆地的水系注入古汉江;第二次是图中挤压脊隆起后,南支流切穿凤凰山袭夺汉江上游,使得原干流(古汉江)石泉至安康段演变为汉江支流,即月河。下图示意汉江上游河流袭夺后的水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汉江上游发生河流袭夺的直接动力是(     
A.地壳隆升B.断层活动C.溯源侵蚀D.气候变化
2.目前汉江主河道(图中南支流处)普遍存在V形峡谷嵌套在宽浅河谷中的现象,其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A.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流量增加——河流侧蚀
B.地壳稳定——河流侧蚀——地壳下沉——河流下切
C.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地壳稳定——河流侧蚀
D.地壳稳定——河流侧蚀——流量增加——河流下切
3.汉江上游河流袭夺对下游古人类的影响有(     
①水源充足,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②水流湍急,阻止了古人向西迁徙
③阶地形成,有利于聚落形成发展④水患增加,迫使古人向高处搬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楚科奇半岛位于俄罗斯东北部,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地势起伏较大,大部属楚科奇山脉东部,半岛最高峰海拔1158米,北部和沿海有狭长平原。楚科奇半岛地表冻土发育广泛,沼泽广布,并随季节而变化。半岛上植被以苔原(苔藓和地衣)为主,但地表苔原厚度南北差异较大,南部厚度明显大于北部。楚科奇半岛人口稀少,村落也很少,民居建筑独具特色。下图为楚科奇半岛位置示意图。


   
(1)简述楚科奇半岛地表冻土发育广泛的原因。
(2)说明楚科奇半岛南部地表苔原较厚的主要原因。
(3)根据自然环境与民居设计的因果关系,推测楚科奇半岛居民房屋建筑的特点。

10 . 内蒙古赤峰的乌兰布统草原波状起伏,自然景观以草原、湖泊、沙地、湿地、林地为主,白桦林多生长在山丘阴坡,河流沿岸常见一些白桦树,有些长势良好,有些已经干枯倾斜,甚至死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乌兰布统草原白桦林多生长在山丘阴坡,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风力C.光照D.水分
2.有些白桦树位于河流凹岸,推测这里经历了(     
A.流水侵蚀,河岸变化B.人工采砂,河岸崩塌C.植树种草,美化环境D.树木“逐”水源生长
3.有些河流沿岸的白桦树树干干枯倾斜,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生态恶化B.潜水位高,没泡根部
C.冻土广布,难以扎根D.蒸发加剧,土壤变干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