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9月27日和若铁路全线贯通,标志着环绕塔里木盆地铁路线建成。和若铁路沿线风季长达7个月,沙害是影响铁路建设的头号难题,建设者采用高立式沙障、草方格、防沙植物防止风沙,为保障铁路沿线防护林带植物的成活率及长势,采用了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的沙漠滴灌管网系统。在风沙特别严重的地段建设过沙桥,其中最长的过沙桥依木拉克特大桥全长8.6公里。这些过沙桥使用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用技术,在工厂先预制加工构件,然后再运到现场安装,改变了以往现场浇筑桥墩的做法。和若铁路贯通后,对于便捷当地群众出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对外开放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1)解释草方格防沙的原理。
(2)简析在防沙植被维护中采用了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的沙漠滴灌管网系统的效益。
(3)说明使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用技术对该铁路桥梁建设的好处。
(4)分析塔里木盆地铁路网建成环状的原因。
2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夏秋一水连天,冬春荒滩无边”,独特的湖泊湿地景观和生态格局,使得鄱阳湖湿地植被群落在空间上沿地面高程梯度呈明显的地带性分布,成为候鸟理想的越冬地。据统计,鄱阳湖受入湖河流和长江干流影响,历史上多年平均年入湖沙量大于多年平均年出湖沙量,表现为淤积状态。但2001年以后,由于三峡工程的建成和湖区采砂活动等的影响,鄱阳湖年出湖沙量明显超过年入湖沙量,表现为净冲刷状态。


分析2001年以后鄱阳湖年出湖沙量超过年入湖沙量的原因及其对湖区越冬候鸟的危害。
2024-03-1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诊”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地理
3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蓝藻在水体中存在上浮、下沉的垂直迁移活动,其垂直迁移受外界风速和内在的蓝藻体内碳水化合物浓度共同影响:风速较小时,蓝藻更易上浮;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密度较大,导致蓝藻整体下沉,而蓝藻体内的酶能参与碳水化合物的消耗,水温越高,酶的活性越强,其效果远超光合作用增强而多合成的碳水化合物。

材料二: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是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淡水水体后,蓝藻等藻类大量繁殖形成的。蓝藻水华频繁爆发是太湖(如图)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多集中在每年春末到秋季。蓝藻上浮在湖面集聚导致蓝藻对环境的危害加重,湖面的蓝藻死亡之后被微生物快速分解,消耗溶解氧,释放蓝藻毒素。20235月,某次来自内陆的冷性反气旋过境,太湖蓝藻迅速下沉,降低了蓝藻危害。


(1)简述太湖蓝藻水华频繁爆发的主要原因。
(2)气候变暖导致太湖蓝藻危害加重,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3)分析2023年5月该次冷性反气旋过境促使蓝藻下沉的原因。
(4)研究表明,太湖经历综合治理后营养物质大幅减少,蓝藻被迫下沉到湖底以获取营养,从而改变了固有的垂直迁移规律。试推测蓝藻下沉到湖底后获取营养物质的来源。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在调蓄洪水、为湖区供水,以及为珍稀濒危物种提供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鄱阳湖水位受鄱阳湖湖盆地貌形态变化(主要由人类采砂活动引起)、上游三峡工程调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及其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大。近年来,鄱阳湖水位持续偏低,严重影响来此越冬的候鸟生存。



(1)分析湖盆地貌形态变化对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影响。
(2)指出三峡工程在夏秋季节对湖泊水位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3)简析采砂活动对湖区越冬候鸟的危害。
(4)针对鄱阳湖水位持续偏低的现状,提出应对措施。

5 . 地质历史时期,地球曾出现过多次气候显著降温变冷的时期,称为冰期,两次冰期之间为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末次冰期距今约7万年至1.15万年。气温是影响丽江云杉分布的首要因素。图a、b分别示意现代和末次冰盛期丽江云杉的主要分布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从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之前)到末次冰盛期,利于丽江云杉向北扩散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河流D.土壤
2.据图示信息推测,丽江云杉的习性应是(     
A.喜光照B.喜湿润C.喜温凉D.耐干旱
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今后丽江云杉的分布范围将(     
A.扩大B.缩小C.东移D.南移
6 .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喜马拉雅旱獭是食草类穴居动物,主要栖息于青藏高原草原草甸地区,草原上部分沙化地区因利于旱獭掘洞成为其聚集区,但其活动也会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显著影响,下图示意旱獭对草地沙化的影响。


          
描述图中沙地内旱獭的分布规律,并对比两图说明旱獭对草地沙化的影响。
7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澳大利亚L河一年四季均清澈见底,掩映在绿树红花中,似项链般点缀着M城。N城和M城都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沿海,但年均温相差较大。


材料二:2020年初持续数月的澳大利亚山火,在熄灭过后不久,当别的植被还没从大火的影响中恢复的时候,桉树就开始复苏(下图),展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桉树抗火性强,枝叶繁茂,富含油脂和毒素,根系发达,吸水肥能力强。桉树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山火之后,外壳爆裂,利于其种子萌发。



(1)分析L河一年四季清澈见底的自然原因。
(2)对比N城和M城的年均温,选出年均温较高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3)分析桉树提前复苏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8 . 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60°E处自然带II向南凸出的主导因素为(     
A.地形B.降水C.光照D.土壤
2.右图中M、N河为主要径流,据图判定虚线框内(     
A.分水岭为东西走向B.河网密布,航运价值高
C.山地地形,植被繁茂D.年均温低,冻土广布
3.右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为(     
①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②极地东风迎风坡,降水多③纬度高,积雪消融量小④地形陡峭,利于积雪储存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9 .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呼伦贝尔高原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大兴安岭北段西麓,平均海拔在600~800米之间,树木大多长在地势隆起的地方,河谷和平地上反而难觅树木踪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林线存在。完成下面小题。

1.呼伦贝尔高原没有林线分布的原因是(     
A.纬度高B.降水少C.海拔低D.坡度级
2.影响呼伦贝尔高原森林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是(     
A.地下水B.土层厚度C.降水量D.气温
2023-05-27更新 | 788次组卷 | 9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文综地理试题
10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末至2020年初,全球有两大自然灾害让人揪心,一是澳大利亚的超大火灾,导致10亿多生物死亡;二是东非的沙漠蝗虫引发的蝗灾。导致多个国家和地区共26万多公顷受灾,多个国家和地区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沙漠蝗虫喜温暖干燥,湿度10% -20% 的土壤最适合其产卵,雌蝗一生(大约3 个月)可产卵200-1000粒,虫卵最长可存活十年,一旦条件合适,蝗实就会爆发蝗虫由干旱地方成群迁往低洼易涝地方。

研究发现,这两大自然灾害与印度洋偶极现象密切相关。印度洋偶极子是一种海温异常状态,它由印度洋两个区域(可能是单极,或双极)的海面温度差定义,西极在西印度洋的阿拉伯海,东极在印度尼西亚南部的东印度洋。当西极的海面温度和东极相同时.就是正常现象;当西极的海面温度比东极高时,就叫做正偶极:当西极的海面温度比东极低时,就叫做负偶极(如下图)。印度洋偶极子会导致正常风向改变,深刻地影响着澳大利亚以及非洲的气温和降水。



(1)指出引发东非和澳大利亚灾害的印度洋偶极现象需要的条件,并绘制此时印度洋偶极环流示意图。
(2)简述印度洋偶领于引发东非地区蝗灾的过程,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澳大利亚灾对整个地球环境的不利影响。
(4)2020年2月,东非的沙漠蝗虫向南成大的出向南亚迁徙影响巴基斯坦和印度。但当时就有专家推断此次沙漠蝗虫不会对我国造成大的危害。请说明理由,
2020-06-05更新 | 410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