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75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下小气候适宜三七种植,如下图所示。三七的栽培周期为3年,3年后须更换种植区。最新研究显示,林下种植三七对云南林地产流产沙产生了显著影响。下表示意云南省临沧市某林场(100°07'12"E,23°45'40"N)自然林地(CK)、种植三七2年的林地(BP)、种植三七3年后的林地(TP)枯落物储量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项目CKBPTP
枯落物储量(g·m-21568.43±62.13492.12±23.43843.24±32.14
土壤有机质(g·kg-170.83±4.4330.23±4.0235.35±3.18
土壤密度(g·cm-31.25±0.141.40±0.091.37±0.13
入渗率(%)7.71±0.407.10±0.377.47±0.38

(1)指出云南适宜三七种植的有利气候条件。
(2)林下种植三七对云南林地产流产沙产生了显著影响,请简述具体表现。
(3)比较TP与BP枯落物储量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差异,并从TP方面解释原因。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摸底考试地理试题

2 .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海拔3196米,长105公里、宽63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神秘的青海湖,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是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蓝宝石。青海湖通常每年12月中旬进入封冻期,次年4月中旬完全解冻,封冻期历时5个月。青海湖解封之时,冰层开始融化,湖面仿佛一面破碎了的镜子,湛蓝的湖水重现碧波万顷,人们把这种自然现象叫做开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青海湖的开湖有“文开”和“武开”之说。2023年4月,青海湖出现“武开”奇观。形成“武开”奇观要具备的条件有(     
①气温回升②彻夜狂风大作③厚重的坚冰④降水迅速增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据统计,在过去二十多年,青海湖的面积开始逆转增长,从“消瘦”变“丰盈”,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为鸟类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B.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
C.周边草地与牧场被削减破坏,不利于农牧业生产D.青海湖将变为淡水湖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3 . 暑假,洛阳师生到塔里木盆地研学旅行时,在某处观察到特殊的生物地貌——红柳沙包(下图),探究发现:风沙受红柳的阻挡堆积而形成沙包,每年红柳枯枝落叶层和沙层交替沉积,随着红柳不断向上生长,沙包逐年增高,形成像树木年轮一样的纹层结构。此处的红柳沙包数量众多,高度一般为3—10米,少数可达14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研学小组观察发现,沙包中生长的红柳(     
①叶针形       ②板状根       ③枝条硬       ④枝生根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2.测定红柳沙包中部某层,发现其沙粒粒径和厚度较大、枯枝落叶层较薄,可推测当年(     
A.大风频次较高,天气较暖干B.大风频次较高,天气较暖湿
C.大风频次较少,天气较暖干D.大风频次较少,天气较暖湿
3.师生们观察到的红柳沙包群最可能分布在(     
A.山麓冲积扇上B.绿洲内C.季节性河道旁D.新月形大沙丘上
7日内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地理试题
4 . 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物质流动图。

材料二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巴西美丽山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作为中国和巴西在能源领域合作的标志性项目,是中国企业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美丽山二期工程输电距离长达2538公里,工程建设工期长达三年,成为巴西近年来第一个零环保处罚的大型工程。图示美丽山水电站特高压输电线路。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2)分析我国企业建设美丽山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需要克服的不利自然地理条件。
(3)该工程被誉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典范项目,简述该项目对中国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潮湿或地表积水的环境中,死亡植物体分解缓慢,有机物不断积累,这些积累的有机物被称为泥炭,积累泥炭的土地被称为泥炭地。泥炭地被认为是最大的陆地碳储库。苏门答腊岛东部分布有大面积的泥炭地。当地基于经济目的,一方面大规模采伐热带雨林,另一方面排空泥炭沼泽积水,然后放火烧掉泥炭,进行农田和经济林的开发。有专家认为,未来苏门答腊岛有碳汇功能降低并逐渐转变为碳源的风险(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碳的过程,碳源则相反)。目前印尼政府已颁布法规保护和逐渐恢复泥炭地。

(1)分析苏门答腊岛泥炭地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的原因。
(2)简述苏门答腊岛“碳汇”功能降低并逐渐转变为“碳源”的过程。
(3)说明保护苏门答腊岛泥炭地是如何实现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

6 . 达里湖(图1)是位于内蒙古东部一个封闭型湖泊,目前湖面海拔1226m。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自1.1万年以来达里湖逐渐消退,湖盆周围保留了大量湖蚀、湖积地貌等地质遗迹,可用来揭示古湖面高度。达里湖东南岸为节理发育的粗粒花岗岩,多发育规模较大的湖蚀穴和湖蚀柱(图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1.1万年以来达里湖逐渐消退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断裂下陷B.蒸发量增大C.围湖造田增多D.冰雪融水减少
2.湖蚀穴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是(     
①湖面升降变化大②湖面稳定时间长③湖水掏蚀作用强④湖水溶蚀作用强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推断湖蚀柱形成时期古湖面(     
A.稳定在1296mB.稳定在1312mC.上升了16mD.下降了16m
2024-05-12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等2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地理试题

7 . 下图左是中亚咸海及其流入该湖河流分布图,下图右是咸海东北部水位季节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信息说明(     
A.4、7两月的水位差比1、4两月的水位差大
B.4、7两月的水量差比1、4两月的水量差大
C.4、7两月的水域面积差比1、4两月的水域面积差大
D.4、7两月的盐度差比1、4两月的盐度差大
2.近年来,②线逐渐靠近①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①以内湖底泥沙淤积B.该湖泊冬季水量减少
C.夏季降水量增多D.①、②之间湖底泥沙淤积
3.与③河段河流水文特征不符合的是(     
A.有结冰期B.水量季节变化大C.淡水水质D.夏季断流
2024-05-1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8 . 如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大熊猫国家公园(     
A.地跨川、晋、陇三省区B.地跨我国二、三级阶梯
C.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D.植被类型以针叶林为主
2.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是为了(     
A.利于人们观赏大熊猫B.提升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水平
C.开发区域动植物资源D.提高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2024-04-27更新 | 38次组卷 | 9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9 . 湖泊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来源既有外源(如径流输入、水岸崩塌等),也有内源(如生物降解、底泥释放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洞庭湖,荆南三口(松滋口、太平口及藕池口)和城陵矶水域是联系洞庭湖和长江的纽带。2022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遭遇极端干旱,洞庭湖水体中总氮浓度处于历史低位,而总磷浓度处于历史高位。图示意洞庭湖水系。完成下面小题。

1.2022年极端干旱时段,洞庭湖水体中总氮浓度处于历史低位,说明正常年份洞庭湖水体总氮主要来自(     
A.三口分流B.四水汇入C.湖泊内源D.湖岸边滩
2.极端干旱期间,洞庭湖总磷浓度处于历史高位,推测其主要因为(     
A.水体温度较高B.入湖泥沙较多C.湖岸侵蚀较强D.水中光照充足
3.为应对洞庭湖富营养化的风险,建议在极端干旱年份(     
A.减少三峡下泄水量B.减少围堤垦殖规模
C.建闸拦截湖泊出口D.重点推进人工增雨
2024-04-23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地理试卷
10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中海沿岸M河流域地形以低山为主,中上游峡谷与盆地相间,盆地内有大型咸水湖沼沉积物遗迹。M河下游发育于两个断层之间相对下陷的较稳定区域。距今2万年前后的末次冰期,M河源头在甲以西。末次冰期结束时,流域降水略有增加,区域水系重组,M河流域下游泥沙沉积速度明显加快。距今6千年来气候相对稳定三角洲呈带状逐渐发育,南侧海湾形成了F咸水湖。图为当前M河流域地理事物分布。


(1)说明咸水湖沼沉积物遗迹形成过程。
(2)分析水系重组后M河下游泥沙沉积速度变快的原因。
(3)简述F处由海湾演变为咸水湖的过程。
2024-04-21更新 | 862次组卷 | 14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