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31 道试题

1 . 草坪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草坪草可分为冷季型和暖季型,冷季型草坪耐寒性强,四季常绿,但需水量大,易发生病虫害,需不断施用化肥和农药。下图中的左图是我国气候分布图,右图是冷季型草坪和暖季型草坪的特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东北地区主要以冷季型草坪为主,这与东北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在(     
A.与光照的适应性B.与气温的适应性
C.与降水的适应性D.与土壤的适应性
2.我国西北地区大量发展冷季型草坪,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①土地荒漠化②水资源短缺③加剧水土流失④土壤污染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 . 喀喇昆仑山北麓分布着龙木错(5002米)、松木希错(5045米)等多个因构造运动和气候演变形成的内陆湖泊(下图)。龙木错东侧分布着多达百条砂砾质古湖岸线,其中最高湖岸线海拔为5150-5160米。历史上龙木错和松木希错曾同属一个大湖,分离后龙木错湖面下降速度较松木希错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龙木错和松木希错湖泊分离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抬升,气候趋于暖湿B.地壳抬升,气候趋于冷干
C.地壳下降,气候趋于冷干D.地壳下降,气候趋于暖湿
2.在龙木错东侧任一条砂砾质古湖岸线的形成过程中,湖泊面积(     
A.扩大B.缩小C.稳定D.反复变化

3 . 光滩、芦苇和翅碱蓬是辽河口潮滩湿地最主要的自然景观。翅碱蓬耐盐碱,其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图为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辽河口潮滩植被类型的地域分布呈现(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D.干湿度地带分异
2.翅碱蓬在保护河口湿地中体现的主要生态价值有(     
①净化水质②保护海岸③观光旅游④调蓄洪水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4 . 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润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A.昼夜长短B.天敌数量C.太阳辐射D.食物数量
2.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①食物储备充足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③需要调节体温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 . 下图所示区域在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发现,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当地出现“小老头树”,其体现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B.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C.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D.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2.“小老头树”现象启示我们在生态建设过程中需要(     
A.尽可能提高植被覆盖率B.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C.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D.适当加大人工干预力度

6 . 读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重要成煤时期,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     
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
2.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     
A.总体比较寒冷B.总体比较湿润C.冷暖干湿交替D.温暖干旱明显
3.在图示甲时期(     
A.被子植物繁盛B.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C.海平面高于现代D.水稻、小麦等农作物频频歉收

7 . 最新研究发现,每年夏季迁徙至北极地区进行繁殖的鸟类,其幼鸟存活率较高;大量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乌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图为拍摄到的北极地区海鸟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夏季迁至北极地区繁殖的鸟类,其幼鸟存活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北极地区(     
A.气温较高B.食物丰富C.天敌较少D.海冰融化
2.鸟粪对北极地区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是(     
A.①增强,③减弱B.③增强,④减弱
C.①减弱,②减弱D.②增强,④增强
3.大量鸟类迁徙至北极地区,有利于(     
A.缓解北极气候变暖趋势B.加快北极极冰融化速度
C.改善北极生物生存环境D.增大北极气温日变化幅度

8 . 温哥华岛是北美大陆西海岸最大的岛屿,在年降水量高达2000mm以上的岛屿西南部,有一种特殊的植被类型——温带雨林,其中植被茂密但树种单一,冷杉、云杉等高大的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温哥华岛曾受过冰川影响,目前冰川仅存留于山顶地区,冬季气温极少低于0℃。下图示意温哥华岛的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温哥华岛西南部的原因是(     
A.东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冬暖夏凉
B.西部为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均匀
C.岛屿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土层深厚
D.沿岸阿拉斯加暖流影响,增温增湿
2.调查发现,温带雨林林下的生物多样性不如温带落叶林丰富,原因是(     
①纬度较高,日照短,光合作用弱
②树木高大,树叶浓密遮挡阳光
③降水量大,淋溶强,土壤呈酸性
④人口较多,人类活动干预较多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9 . 肯尼亚山是一座横跨赤道的死火山,海拔5199米,高耸在东非大裂谷东侧。中国与肯尼亚的科学家联合对肯尼亚山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近年来,肯尼亚山山顶冰川大量萎缩,预计20~30年后会消失殆尽。下图示意肯尼亚山的位置、肯尼亚山植被带平面分布及垂直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自然带(     
A.基带为森林带,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多
B.低海拔潮湿森林带位于东南侧迎风坡降水多
C.随着海拔升高植被分布的坡向差异逐渐增大
D.东南坡人类活动干扰少,垂直带谱多于北坡
2.肯尼亚冰川消失殆尽会导致(     
A.山顶昼夜温差变小B.山坡谷风增强
C.山麓河流水量增加D.山麓演变成荒漠

10 . 考古研究发现,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2200多年,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和农收业扩散先后形成了“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两个主要通道。下图为“欧亚大陆农牧业扩散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距今4000多年以前,“草原之路”成为东西方农牧业扩散主要通道的原因是其(     
A.地广人稀有利于东西方农牧业扩散B.距离东亚和西亚农牧业中心位置近
C.与东西方农牧业中心生产条件相似D.环境对东西方农牧业扩散的阻碍小
2.距今2200年以前,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据此可推断出(     
A.“草原之路”农业生产规模达到极限B.河西走廊以东农业生产模式更加多样
C.中亚地区的适农生产区域整体向东移D.西亚种植业规模超过畜牧业生产规模
3.早期农牧文明交融过程中,“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A.人口扩散迁移B.交通工具变化C.文化语言交流D.聚落规模扩大
2023-08-22更新 | 6539次组卷 | 27卷引用:热搜题 湘教版选必2 第一章 认识区域 第三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