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表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全球变暖背景下,“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下图示意1959~2019年全球及部分国家人均累计CO2排放量。2013年以来,②国人均CO2年排放量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的国家是(     
A.英国、美国、日本、中国、印度B.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印度
C.英国、美国、日本、印度、中国D.美国、日本、英国、中国、印度
2.推测2013年以来②国人均CO2年排放量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产业转型升级B.新冠疫情影响C.人口总数减少D.能效提高
3.“减排、增汇、保碳、封存”是我国实行“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下列措施中“增汇”效果显著的是(     
A.保护自然生态B.开发生物质能C.建设生态工程D.治理大气污染
2022-12-12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

2 . 大规模的冰川退缩与扩张会影响海平面的垂直变化,也会引起局部地区地壳的垂直变化。终碛堤是冰舌前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而逐渐堆积起来的弧状堤坝,可以显示冰川的变化,进而显示气候的变化,图1为冰川地壳受力示意图,图2为某冰川冰舌,2万年以来,该冰川依次发育了甲、乙、丙三道终碛堤,其中丙终碛堤只在冰川底部保留了残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该地区气温变化符合(     
A.B.
C.D.
2.图2地貌形成过程显示气候变化具有(     
A.交替性   随机性B.持续性   交替性C.间歇性   交替性D.随机性   间歇性
3.下列情况符合冰川退缩、扩张对地壳、海平面影响的是(     
①冰川退缩引起地壳上升、海平而上升②冰川退缩引起地壳下降、海平面下降③冰川扩张引起地壳下降、海平面下降④冰川扩张引起地壳上升、海平面上升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
3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距今约5000年至7000年,它以黄河中游地区为中心,北至长城沿线,南至鄂西北地区山前地带的河岸台地。仰韶期处于原始农业阶段,考古发现了大量石斧、石铲等农耕石器。在仰韶期,淮河下游基本无人类分布,人类聚落主要分布在山前地带的河岸台地上。下图为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及亚热带北界变迁图。



(1)与现代相比,描述仰韶期亚热带北界的位置差异。
(2)推测仰韶期相对于现代亚热带北界位置差异的原因。
(3)说明仰韶期人类聚落主要分布在山前地带的河岸台地上的益处。
(4)分析淮河下游滨海地区仰韶期文化遗址极少的自然原因。
2020-06-05更新 | 29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4 . 冻土是指温度在0℃及其以下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层厚度变化明显。研究发现,冻土层厚度的变化对黑龙江省湿地面积有较大影响。下图示意1961-2016年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深度的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冻结深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时间可能是(     
A.12月—1月B.1月—2月C.2月—3月D.3月—4月
2.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层厚度变化反映出该省(     
A.冻土初日提前B.冻土终日提前C.冻土期延长D.冻土面积增加
3.季节性冻土层厚度的变化导致黑龙江省湿地萎缩,主要是因为(     
A.降水减少B.蒸发增加C.下渗增加D.融雪减少
5 .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距今约260万年至1万年前的更新世,又称“第四纪大冰期”,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显著特征是全球气候变冷,冰川面积大幅增加,寒冷的小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交替出现。更新世是披毛犀等冰期动物繁盛的时代,披毛犀是大型食草动物,生活在草原和草甸地区,长达1米的鼻角可以刮开冰雪,找到干草。中国科学家依据不同时期的披毛犀化石,提出了冰期动物“走出西藏说”:更新世之前,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的“摇篮”,进入冰期以后,这些动物迁出了起源地,不断演化,它们的后代最终抵达北极地区。


(1)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摇篮”的时空背景。
图中1②③示意披毛犀种群“走出西藏”的迁徙线路。
(2)说明披毛犀种群东迁和北上的原因。
(3)晚更新世,最后披毛犀的最大分布范围可达中国东部的黄淮地区但是没有扩张到同纬度的亚洲中西部和北非地区,推测其主要原因。
2021-05-10更新 | 552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高三质量调查试卷(二)地理试题
2023·湖北·模拟预测

6 . 石羊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东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矛盾异常突出。图1、图2分别示意石羊河流域三个观测站点逐月累积蒸发量及年蒸发量累积距平(即距平值的累加)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乌鞘岭站(     
A.1960—1970年的年蒸发量最大B.1980年的年蒸发量累积距平最小
C.1990年的蒸发量与平均值相同D.1995—2010年的年蒸发量变化较小
2.与永昌站相比,民勤站1970—1990年的年蒸发量变化差异可能取决于(     
A.气温变化B.风速大小C.水源供应D.植被覆盖
3.2000年以来,石羊河流域三个观测站点年蒸发量累积距平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旱涝灾害加剧B.尾闾湖泊扩大C.植被类型减少D.绿洲快速扩张
2023-10-27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猜题卷(一)

7 . 碳排放权交易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权视为商品,企业间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排放交换,从而达到控制排放总量的目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2021年2月1日起实施。下图是碳排放交易原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22年3月,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获批设立,通过“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助力海南“蓝碳”开发。“蓝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蓝碳”开发缓解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A.生态破坏B.气候变暖C.水体污染D.资源枯竭
2.若图中甲、乙两企业均为钢铁厂,且获得等量碳排放配额,以下推断最可能正确的是(     
A.企业甲产品科技含量低B.企业乙能源使用效率高
C.企业甲产品运输量更大D.企业乙碳排放总量更大
2023-06-20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8 . 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人类大量燃烧矿物质燃料,可能导致我国(     
A.北方生长季缩短B.天山雪线海拔降低
C.人口地理界线西移D.极端天气现象多发
2.2022年第24届北京冬奥会兑现承诺,成为史上首个“碳中和”冬奥会。在北京冬奥会前期及举办过程中,下列措施中体现了“碳中和”理念的是(     
①赛道实施人工造雪
②三大赛区26个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
③严格执行了闭环管理(冬奥会期间,所有涉奥人员只能在人为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④河北省张家口市2014年以来完成营造林1643万亩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3.有助于促进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措施是(     
A.长三角地区开发水能B.东北优化产业结构
C.江汉地区开发地热能D.内蒙古地区全面造林
9 . 读地质及历史时期全球气温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考古学证明,台湾海峡海底某处存在河流及农业生产的痕迹,该现象可能存在于
A.白垩纪暖峰期B.末次冰盛期C.小冰期D.20世纪温暖期前期
2.从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到小冰期
A.北半球极地冰盖曾经完全消失B.全球雪线先降后升
C.热带曾经拓展到现在的加拿大北部D.人类活动范围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
2020-04-19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考地理试题
10 . 2007年,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呈现的报告提到本世纪地球的温度将会上升2℃~6.4℃。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结果可能是
A.全球降水将普遍增加B.海平面将上升
C.全球物种将大量增加D.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将缩小
2.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2019-10-1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