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表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石笋是位于溶洞洞底的尖锥体,其高度往往与溶洞中的滴水量成正相关。通过对石笋的分析可推断气候演变特征。司岗里洞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洞内发育有丰富的石笋。下图为1300-1900年司岗里洞最深部一处石笋的距顶深度曲线和平均生长速率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300-1900年,司岗里洞内的石笋(     
A.生长发育变快B.生长发育变慢C.生长发育停滞D.生长发育没有间断
2.根据石笋的生长变化可以推断出该时段(     
A.东亚寒潮多发B.东南亚洪灾频发C.南亚旱灾多发D.西亚气候湿润
2021-05-13更新 | 600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1届高三5月第三次质量预测文综地理试题
2 .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距今约260万年至1万年前的更新世,又称“第四纪大冰期”,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显著特征是全球气候变冷,冰川面积大幅增加,寒冷的小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交替出现。更新世是披毛犀等冰期动物繁盛的时代,披毛犀是大型食草动物,生活在草原和草甸地区,长达1米的鼻角可以刮开冰雪,找到干草。中国科学家依据不同时期的披毛犀化石,提出了冰期动物“走出西藏说”:更新世之前,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的“摇篮”,进入冰期以后,这些动物迁出了起源地,不断演化,它们的后代最终抵达北极地区。


(1)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摇篮”的时空背景。
图中1②③示意披毛犀种群“走出西藏”的迁徙线路。
(2)说明披毛犀种群东迁和北上的原因。
(3)晚更新世,最后披毛犀的最大分布范围可达中国东部的黄淮地区但是没有扩张到同纬度的亚洲中西部和北非地区,推测其主要原因。
2021-05-10更新 | 552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高三质量调查试卷(二)地理试题
3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永暑礁(下图)是我国南沙群岛西北部的一座珊瑚礁。受第四纪冰期以来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升降的影响,该地区的珊瑚礁存在明显的二元地质结构(表层为全新世松散珊瑚礁沉积物,下层为更新世以前已成岩的礁灰岩)。近年来,我国在该礁的西南部修建了人工岛。受盛行风的影响,人工岛周围沉积物的渗透性存在明显差异。

(1)简述人工岛建在永暑礁西南部的原因。
(2)说明该地珊瑚礁二元地质结构的形成过程。
(3)比较A、B两地沉积物渗透性的大小,并分析原因。
2024-06-15更新 | 18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地理试题

4 . 绢蝶是地球上栖息海拔最高的一类蝴蝶,被誉为“雪线上飞舞的精灵”。研究发现,在距今1700万年—1500万年,绢蝶生活在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距今约1390万年,绢蝶开始向外扩散,现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的高海拔地区。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距今1700万年—1500万年绢蝶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的主导因素是(     
A.湿度B.土壤C.气温D.植被
2.1500万年以来,绢蝶的演化变迁期反映出气候(     
A.逐渐变暖B.逐渐变冷C.先变暖后变冷D.先变冷后变暖
3.现今绢蝶的分布(     
A.纬度跨度扩大B.纬度跨度不变C.海拔下限不变D.海拔下限升高
2023-11-03更新 | 20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普高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测评(三)地理试题
5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大西洋暖流是由表层风洋流和深层海水温盐环流共同构成的三维立体环流,每秒向欧洲输送1亿立方米的暖水,相当于百万座核电站的产热供给。在距今1.29-1.15万年前,先是劳伦泰德冰盖的冰架大规模断裂,后来格陵兰地区降温20℃、英格兰地区降温8℃,猛犸象、巨型短面熊、剑齿虎等动物灭绝,史称“新仙女木事件”。图1和图2为相关资料图。

(1)描述42万年来地球温度变化的特点。
(2)说明“新仙女木事件”发生过程。
(3)简述“新仙女木事件”结束后气温恢复正常的原因
2024-05-0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地理试题
6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洲象主要分布范围为东南亚和南亚热带地区的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等13个国家,大约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中国大陆最南端)的一群野生亚洲象,近日一路北迁,经普洱市墨江县、玉溪市元江县、红河州石屏县后抵达玉溪市峨山县。截至2021年5月28日,15头野象仍在峨山县境内,逗留并觅食。40余天时间里,该象群在元江县、石屏县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受到影响。

材料二   亚洲象是非常珍稀的濒危物种,现在我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亚洲象是草食性动物,一天要吃掉约300公斤的新鲜饲料,每天会长途跋涉寻找水源、食物,不适应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亚洲象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且寿命较长。亚洲象主食竹笋、嫩叶、野芭蕉和棕叶芦等,也会吃香蕉和甘蔗等。

材料三   左图为历史上亚洲象在中国的分布北界示意图,右图为云南亚洲象一路北迁线路图。


             
(1)据左图描述甲一丁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规律,并推测丙、丁时期气候的主要特点。
(2)分析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
(3)针对云南亚洲象濒危的现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7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CO2,排放到大气中,海洋中水的pH值持续下降,在过去的200年里,海洋吸收了大约30%的CO2排放,这种吸收已经改变了海洋水域中碳酸钙的生产,从而打乱了碳酸盐——硅酸盐循环,这种破坏转化为水pH值的逐渐降低,这件现象被称为海洋酸化。海水酸性的增加使众多海洋生物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下图为世界海洋酸化地图。



(1)据海洋酸化地图,描述海洋酸化地区分布特征______
(2)以欧洲和北美洲为例,分析这些地区成为海洋酸化主要分布区的可能原因______
(3)据海洋酸化程度图和所学知识推测海洋酸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______和危害______
(4)如何遏制海洋酸化,至少提出两条建议______
2022-10-2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三)地理试题
2021·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题组 | 较难(0.4) |

8 . 读我国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距平及平均温度变化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现今形,我国从东汉开始的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中所经历时间较长的是(     
A.冰期B.间冰期C.温暖期D.寒冷期
2.下列关午东汉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说内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北方农耕地区北界南移B.魏晋时期,北方农耕地区北界北移
C.唐朝初期,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发展迅速D.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水稻生产繁荣
2021-05-25更新 | 147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地理20210513-001【2020】【高二下】
9 . “低碳经济”是2010年我国的热点词汇,根据下列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6年12月9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下左图)。而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下右图)。

材料二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前夕,中美两国分别宣布了各自的二氧化碳减排策略。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中国26日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新华网华盛顿11月25日:美国白宫25日宣布,美国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

(1)材料一显示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正在消失,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2)根据课本知识,结合材料一,简述发生这类现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2019-12-29更新 | 210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