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表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8 道试题

1 . 下图为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的九大关键临界点,所谓气候“临界点”,即一旦越过该点,就可能会发生重大且无法逆转的气候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有关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A.①——亚寒带针叶林B.④——北大西洋暖流系统C.⑥——冻土D.⑦——热带雨林
2.受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列有关④的变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减弱、使得欧洲西部,北美地区气温降低
B.加强、使得欧洲西部,北美地区气温升高
C.减弱、使得欧洲西部,北美地区降水增加
D.加强、使得欧洲西部,北美地区降水减少

2 . 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人类大量燃烧矿物质燃料,可能导致我国(     
A.北方生长季缩短B.天山雪线海拔降低
C.人口地理界线西移D.极端天气现象多发
2.2022年第24届北京冬奥会兑现承诺,成为史上首个“碳中和”冬奥会。在北京冬奥会前期及举办过程中,下列措施中体现了“碳中和”理念的是(     
①赛道实施人工造雪
②三大赛区26个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
③严格执行了闭环管理(冬奥会期间,所有涉奥人员只能在人为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④河北省张家口市2014年以来完成营造林1643万亩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3.有助于促进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措施是(     
A.长三角地区开发水能B.东北优化产业结构
C.江汉地区开发地热能D.内蒙古地区全面造林

3 . 2020年3月28日20:30—21:30,全球7000多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再次熄灯一小时,以参加全球性环保活动“地球一小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针对哪种大气环境问题提出的?(     
A.酸雨蔓延B.全球变暖C.臭氧层破坏严重D.大气光污染
2.引起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①冰箱、空调的大量使用   ②人口过多,呼出大量二氧化碳   ③气候的周期性波动   ④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在应对这一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我国与发达国家承担的责任(     
A.共同B.不同C.有区别D.共同但有区别
4.在应对这一环境问题时,我们可以(     
①选用绿色产品   ②植树造林   ③垃圾分类   ④创建绿色家庭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2-08-2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4 . 读10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图示时间段中,公元前2000年前后挪威(     
A.雪线海拔较低B.年平均降水量较多C.气温相对较高D.气温相对较低
2022-08-2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5 . 当气温升高,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造成河口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     
A.沿海地下淡水层下降B.沿海土地盐渍化减轻C.海岸带被淹没后退D.影响沿海城市供水
2022-08-1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学考模拟地理试题

6 . 黄河中游流域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时期气候曾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变化。湿润指数表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信息表明(     
A.半坡村文化至殷商文化前期持续湿润,但降水有所减少
B.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降水较少,干旱发生的频率较高
C.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前湿后干,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最高
D.明清后期气候渐趋湿润,旱灾发生的频率趋于上升
2.比较秦汉以来湿润指数和旱涝的变化趋势,反映出黄河中游流域(     
A.径流总量呈波动较小B.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C.植被覆盖率总体变低D.水土保持工作效益显著
3.秦汉以来气候变化的根本的原因是(     
A.大气环流异常B.人口数量变化
C.太阳活动增强D.产业规模变大

7 . 猛犸象和披毛犀均是适应于寒冷气候环境的大型古脊椎动物(现已灭绝),古生物学者在图中的台湾海峡发现了生活在两万年前猛犸象和披毛犀化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最有可能造成猛犸象、披毛犀等大型古脊椎动物灭绝的原因是(     
A.火山喷发B.气候变暖C.森林火灾D.气候变冷
2.两万年前,猛犸象、披毛犀等动物在图示虚线区域生存的原因最可能是(     
A.气候处于寒冷期,该区域为陆地,多湖泊
B.气候处于寒冷期,该区域为海洋,多食物
C.气候处于温暖期,该区域为陆地,多湖泊
D.气候处于温暖期,该区域为海洋,多食物
2022-08-06更新 | 230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赤峰第四中学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

8 . 湄公河在河口三角洲共有九个河口入海,形成“九龙入海”的水系特征。科研人员认为,如果没有人为千预(如海岸防护工程,未来湄公河三角洲的体积、面积将大幅度缩小。在距今12~0.85万年前,湄公河流域的地壳、降水相对稳定。下图为湄公河三角洲附近不同时期海岸线的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推测,距今1.2一0.85万年全球气温的整体变化趋势为(     
A.逐渐降低B.先升后降C.逐渐升高D.先降后升
2.未来湄公河三角洲体积、面积大幅度缩小的前提条件不包括(     
A.流域降水量减少B.退耕还林C.修建水库D.地壳上升
2022-07-18更新 | 301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9 . 科学家根据地质泥炭层中孢粉的形态来判断母体植物的种属,进而推测地质历史状态桦树喜冷耐旱,据研究者调查,我国辽宁南部距今10000-8000年的泥炭层中,桦属花粉占优势,而现在桦木林则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现在相比,辽宁南部在8000--10000年前的气候状况是(     
A.温暖湿润B.高温干燥C.阴冷潮湿D.寒冷干燥
2.推测此现象所反映的当今大气环境问题是(     
A.气候变暖B.臭氧层空洞C.酸雨问题D.极端天气增多
2022-07-1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10 . “碳中和”目标是中国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讲话时强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12年以来,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连创新高,碳排放强度却不升反降,画出一条不一样的“含碳量”变化曲线。下图为天津港码头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碳达峰”“碳中和”主要应对的环境问题是(     
A.全球变暖B.臭氧空洞C.酸雨污染D.厄尔尼诺
2.影响天津港碳排放强度不升反降的关键因素是(     
A.政策B.科技C.交通D.市场
3.下列措施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A.减碳去碳,禁止用碳B.大力推进石油勘探
C.全国力推核电能源D.大力推广零碳能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