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碳中和是指人类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为了对中国碳达峰值进行估测,现阶段研究应该侧重于(     
①植被类型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②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程度③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④未来十年年均GDP增速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是(     
A.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B.刺激低碳和零碳等技术创新
C.加快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D.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
3.加快碳交易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碳交易的价格,也就是碳价,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制约“碳价”统一的主要障碍是(     
A.公众节能减排意识淡薄B.“碳价”过高,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C.碳交易操作程序繁琐D.各地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差异大
2021-11-01更新 | 434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2 .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实现碳中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措施不利于人类实现碳中和的是(     
A.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B.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C.发展灌溉,把沙漠变良田D.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2.有利于实现个人碳中和的消费方式是(     
A.少开车、多步行B.多吃反季节蔬菜C.追求室内恒温恒湿D.增加洗衣频次
3.下列会成为可持续发展障碍的是(     
A.绿色经济B.贫困问题C.循环经济D.低碳经济

3 . 左图示意1990~2013年我国某地区月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右图示意1990~2013年我国某地区月平均水量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90~2013年该地区气候变化的趋势是(     
A.暖干B.暖湿C.冷干D.冷湿
2.这种气候变化可能会加剧的自然灾害是(     
A.水土流失B.泥石流C.洪涝灾害D.石漠化
3.关于这种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积温增加,农作物的生长期延长,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B.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有利于土壤保墒
C.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发生变化,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D.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上升
2021-05-13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江淮十校”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三次(4月)质量检测文综地理试题

4 .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各种形式加以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30·60”目标。完成下面小题。

1.实现“碳中和”的可行“形式”是(     
①开发清洁技术 ②缩小工业规模 ③参与植树造林 ④提高化石能源价格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当前我国推进“碳中和”的主要障碍是(     
A.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B.森林面积不断缩小
C.公众环保意识较淡薄D.生产技术进步缓慢
2021-04-25更新 | 2088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碳中和”是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我国提出了将在2060年达到这一目标。该目标能直接有效缓解(     
A.城市雨岛B.全球变暖C.水土流失D.酸雨现象
2021-01-21更新 | 224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理)试题

6 . 格陵兰岛绝大部分被冰雪覆盖,形成巨大冰盖。据监测,2002年至2011年间格陵兰冰盖平均每年流失2150亿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格陵兰冰盖大量流失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酸雨B.海洋污染C.臭氧层破坏D.全球气候变暖
2.缓解该环境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有(     
①禁止使用化石燃料②植树造林③开发使用清洁能源④践行低碳生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