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口的空间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一般来说,县域内人口流出越多,该地区城镇吸引力越弱。但近年来,在四川县域城镇化中,却呈现了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的情况。下图为“四川省县域城镇化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条件下四川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较快对本地带来的影响是(     
A.就业机会增加B.劳动力增加
C.公共服务压力增大D.工业化提高
2.依据图示县域城镇化模式推测未来四川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增长潜力及其原因(     
A.较大-收入返还增加B.较小—房价增长过快
C.较大—城区设施完善D.较小—农村人口减少

2 . 柘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是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县内交通便利。图示意20062020年柘城的城—镇—村人口层级结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2006—2020年,柘城的城—镇—村人口层级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县城工业化发展②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③村域特色产业发展④村域学校数量减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为优化该县金字塔形人口层级结构,下列建议合理的是(     
A.县城承接外地产业转移B.促进“一镇一品”优势产业发展
C.改善村域基本服务设施D.合理推进优质耕地资源流转
2024-01-05更新 | 378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一章 人口(单元考点卷)-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3 .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比(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下图为我国某年四地人口年龄结构占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四地体现的“人口红利”优势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甲>丙>乙>丁B.乙>甲>丙>丁C.丙>乙>丁>甲D.丁>丙>甲>乙
2.下列城市中,最符合乙地人口结构的是(     
A.北京B.鹤岗C.宁波D.大连

4 . 稳定城镇化,是指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成员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共同生活基础上呈现出来的连续的、无障碍的、不可逆的城镇化过程。稳定城镇化不是城镇化过程完成时的状态,而是人口城镇化过程的动态特征。长期以来,我国不稳定城镇化的主要症结仍然存在,且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完成下面小题。

1.稳定城镇化的突出特征主要表现在(     
①迁移过程的稳定性 ②迁移成本的廉价性 ③迁移方向的双向性 ④迁移家庭的完整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与稳定城镇化相比,长期以来我国不稳定城镇化的主要症结可能导致(     
A.城镇常住人口减少B.农村留守人口增多
C.城镇家庭户数减少D.农村劳动强度增大
3.推动我国农村家庭稳定城镇化的有利措施是(     
A.加快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B.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
C.放宽农民工及家人进城落户条件D.保留农村家庭宅基地使用权

5 . 下图是1987-2000年贵州省跨省劳务输出所占比例地域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贵州省跨省劳务输出地域主要属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A.东部季风区B.西部地区C.东部地区D.西南地区
2.贵州省人口流入广东省主要考虑(     
①空间距离②工资收入③政策支持④子女教育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 .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三省是我国人口收缩的典型区域,县域人口收缩程度和原因更为复杂。图为东三省县域人口收缩空间格局。完成下面小题。

1.东三省地区县域人口收缩空间格局显示(     
A.中度收缩态势比较显著B.收缩程度由北向南减弱
C.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异D.能够减轻社会养老负担
2.影响乙地区人口收缩外迁的主要因素有(     
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甲地区为缓解人口收缩的影响,宜重点发展(     
①口岸边境贸易②高新技术产业③矿产加工产业④森林生态开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单选题-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7 . “老漂族”指为支持子女事业或照顾第三代而背井离乡,到子女工作所在的大城市生活的老年人。我国“老漂族”人口数量巨大,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老漂族”集中的区域之一。调查还发现,目前上海市也有部分老年人“漂”在其周边的水乡古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省区中,“漂”在上海的老年人数量最多的省份是(     
A.安徽B.贵州C.北京D.湖南
2.上海市部分老年人“漂”在其周边水乡古镇的主要原因是(     
①生活成本较低②便于照顾家庭③交通便利④环境优美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023-12-26更新 | 720次组卷 | 9卷引用:第一章 人口(单元考点卷)-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8 .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流动人口急剧增长,人口流动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大规模人口流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图示意2001—2020年我国18个城市群常住人口的年均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1—2020年,我国人口迁入规模最大的目的地是(     
A.京津冀城市群B.长三角城市群C.珠三角城市群D.辽中南城市群
2.导致哈长城市群近年来常住人口年均变化的因素是(     
A.气候条件B.政策因素C.经济因素D.环境质量
3.应对哈长城市群人口变化合理的措施是(     
A.放宽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B.大幅增加社会福利,放宽生育政策
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D.取消户籍管理制度,鼓励人口迁入

9 . 研究表明,我国人口迁移具有多次流动的特征。表反映2017年我国人口流动抽样调查中流动频次最高的人口流向及特征。完成下面小题。

首次流动再次流动(距首次流动10年内)
个体流动占75.81%;家庭流动占24.19%个体流动占25.68%;家庭流动占74.32%
安徽(六安、阜阳、淮南)→上海
重庆、湖南(邵阳、衡阳)→广州、深圳
苏州、南京→上海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
1.与首次流动相比,再次流动(     
A.以个体为主B.流入地与流出地空间距离更近
C.人口更年轻D.流入地与流出地经济水平差异更大
2.为吸引并留住人口,人口再次流动的流入城市应(     
①完善交通建设,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的联系
②提升公共服务的平等性,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
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④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创建宜居宜业智慧城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12-21更新 | 626次组卷 | 5卷引用:第一章 人口(单元考点卷)-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10 .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为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以“闯关东”历时最长,迁移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关东”指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闯关东”以山东人为主、河北及河南人次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山东省地狭人稠,加上黄河下游连年遭灾,人民迫于生计,流入地广人稀、沃野千里的东北垦殖发展。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日俄加强对东北的侵略。清政府放弃封禁,利用人口优势,改以保卫边疆的移民戍边政策。不仅沿途给予交通食宿帮助,迁入东北还分配土地和农具。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由此导致了两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的现象。

(1)与“闯关东”同时期的我国人口迁移中,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分,“走西口”属于____(国内、国际)人口迁移,“下南洋”属于____(国内、国际)人口迁移。
(2)结合材料,列举山东、河北等地老百姓“闯关东”的原因。
(3)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
(4)分析“闯关东”对当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2023-12-20更新 | 507次组卷 | 6卷引用: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综合测试卷)-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单元速记·巧练(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