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口的空间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1 道试题

1 .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三省是我国人口收缩的典型区域,县域人口收缩程度和原因更为复杂。图为东三省县域人口收缩空间格局。完成下面小题。

1.东三省地区县域人口收缩空间格局显示(     
A.中度收缩态势比较显著B.收缩程度由北向南减弱
C.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异D.能够减轻社会养老负担
2.影响乙地区人口收缩外迁的主要因素有(     
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甲地区为缓解人口收缩的影响,宜重点发展(     
①口岸边境贸易②高新技术产业③矿产加工产业④森林生态开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 . 在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乡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流动人口回流现象逐渐显现,流动人口呈现外出与回流并存的态势,人口大量回流对城乡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图1示意中国流出地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空间差异。图2为珠江三角洲外围地区15个村的部分回流劳动力回流前后工作的行业类型分布抽样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社会因素中,对云南省和贵州省流动人口回流意愿影响最小的是(     
A.国家政策B.生活习俗C.婚姻家庭D.经济收入
2.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回流劳动力回流后主要从事(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高新技术产业
3.人口回流对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     
①增强区际联系 ②减轻环境压力 ③引入资金和技术 ④促进产业升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 .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要素流动最为丰富的重要区域之一。下图示意2020年长三角地区城际人口流动强度特征。完成下面小题。

1.对于长三角地区人口流动空间分布格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苏南地区因腹地效应和集聚效应有较强人口流动强度
B.浙西地区城市发展水平高,所以该地人口流动强度大
C.皖北地区人口流动强度低,皖南地区人口流动强度高
D.该地区人口流动强度总体呈现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
2.对长三角地区城际人口流动强度起正向影响的因素有 (                            
①就业机会②行政区划边界③交通可达④生活成本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3.为实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可采取的人口措施是(     
A.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B.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C.引导人口向大城市集聚D.健全生育政策调控机制
2023-12-2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地理题

4 . 四川省县域城镇化呈现出特殊发展模式: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下图为“四川省县域城镇化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近20年来,四川省县域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     
①本地工业化②本地生产性服务业③异地工业化④本地生活性服务业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2.该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远超地级市的原因是县域(     
A.工业发展水平较高B.农村人口流出较多C.城镇住房价格较低D.公共服务设施较好
2023-12-25更新 | 326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

6 .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流动人口急剧增长,人口流动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大规模人口流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图示意2001—2020年我国18个城市群常住人口的年均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1—2020年,我国人口迁入规模最大的目的地是(     
A.京津冀城市群B.长三角城市群C.珠三角城市群D.辽中南城市群
2.导致哈长城市群近年来常住人口年均变化的因素是(     
A.气候条件B.政策因素C.经济因素D.环境质量
3.应对哈长城市群人口变化合理的措施是(     
A.放宽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B.大幅增加社会福利,放宽生育政策
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D.取消户籍管理制度,鼓励人口迁入

7 . 下表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的青海、广东、江苏、河南四个省份的人口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省份2022年常住人口较上年常住净增出生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12656.8万人-27.2万人105.208.3‰3.33‰
8515万人10万人44.515.23‰-1.81‰
9872万人-11万人73.37.42‰-0.08‰
595万人1.19万人6.310.60‰3.37‰
1.从出生人口数量看,甲(105.2万人)、丙(73.3万人)、分列生育大省前两名,其中,2023年甲省份依然保持第一,也是唯一一个出生人口超百万的省份。请推测甲省份(     
A.河南B.江苏C.广东D.青海
2.下列表述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乙相比甲经济GDP远远落后于乙;     
②丁常住净增人口为正,经济较为发达
③乙丙地区人口负增长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平均婚育年龄的上升
④甲地区人口自然增加率较高,其年轻人口数量较多是原因之一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8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吉林省总人口为24073453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减少3379362人。人户分离人口为10350683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5888506人。如图示意吉林省各市(州)人口增长率〔(七普人口-六普人口)/六普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除长春外,吉林省其他市(州)人口增长率均为负值,说明该省10年来(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B.人口迁出量大于迁入量
C.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农业D.产业转移扩散趋势明显
2.吉林省人户分离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有(     
①省会长春市②京津地区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④云贵川三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 .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为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以“闯关东”历时最长,迁移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关东”指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闯关东”以山东人为主、河北及河南人次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山东省地狭人稠,加上黄河下游连年遭灾,人民迫于生计,流入地广人稀、沃野千里的东北垦殖发展。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日俄加强对东北的侵略。清政府放弃封禁,利用人口优势,改以保卫边疆的移民戍边政策。不仅沿途给予交通食宿帮助,迁入东北还分配土地和农具。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由此导致了两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的现象。

(1)与“闯关东”同时期的我国人口迁移中,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分,“走西口”属于____(国内、国际)人口迁移,“下南洋”属于____(国内、国际)人口迁移。
(2)结合材料,列举山东、河北等地老百姓“闯关东”的原因。
(3)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
(4)分析“闯关东”对当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2023-12-20更新 | 507次组卷 | 6卷引用:贵州省桐梓县荣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地理试题

10 . 历次人口普查结果可以反映人口迁移状况,人口迁移给区域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下表为东北三省四次人口普查的人口迁移状况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东北三省“四普”至“七普”人口迁移状况表(单位/万人)。

省份四普(1990)五普(2000)六普(2010)七普(2020)
辽宁省24.5068.3077.25-155.49
吉林省-9.20-30.00-91.64-341.31
黑龙江省-26.2-78.70-204.73-641.21

1.关于东北三省人口迁移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五普”相较“四普”,东北地区开始呈现净迁出趋势
B.“七普”相较“六普”,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变率最大
C.“四普”至“六普”,吉林省人口净迁出总量最少
D.“四普”至“七普”,东北地区净迁出趋势持续加速
2.人口迁移状况给东北地区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①阻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       ②限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③阻碍制造业的转型       ④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