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口的空间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1 . 易地扶贫搬迁是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截止2020年3月,地处横断山区的怒江族自治州已建成8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批批久居深山的贫困群众迁入新居。当地政府还通过创办厂房式、居家式、田间式“扶贫车间”,帮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贫困人口搬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     
A.生活用水短缺B.环境污染严重C.经济收入低下D.人口增长过快
2.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应选择在(     
①自然风光优美   ②地域文化相近   ③靠近高新技术园区   ④交通比较便利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适合在此“扶贫车间”发展的产业是(     
A.鞋帽加工B.时装设计C.石材开采D.海产养殖
2021-08-17更新 | 1800次组卷 | 15卷引用:专题01 人口(高频选择题60题)-【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2 . 2021年5月11日,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与第六次(2010年)人普查相比,不同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下称“人口占比”)有所变化。下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两次人口普查人口占比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2010年相比,2020年东部地区人口占比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人口平均寿命长B.自然增长率较高C.人口基数大D.经济发展水平高
2.为了减缓人口占比下降,东北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A.降低人口落户门槛B.全面放开生育政策C.调整优化产业结构D.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3 . 城市人口生态位与城市生态场势均衡的城市为协调型城市(城市人口生态位反映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结构。城市生态场势反映人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适宜度)。下图分别示意我国部分城市人口生态位和生态场势指数,图中数字越大。相关指数表现越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城市中,最能吸引外来人才流入的是(     
A.昆明B.重庆C.南京D.广州
2.下列措施不符合武汉可持续发展的是(     
A.鼓励劳动力外出务工B.优化人口的年龄结构
C.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D.吸引年轻人就地工作

4 . 下图为北京、四川、浙江、新疆四个省级行政区2010年常住人口总数及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A.北京、浙江、四川、新疆B.北京、四川、浙江、新疆
C.浙江、北京、四川、新疆D.浙江、四川、新疆、北京
2.2005-2010年四省区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有(     
A.加快①省老龄化进程,减轻了养老负担
B.缓解②省的人地矛盾,利于增加收入
C.增加③省劳动力,加快了当地资源开发
D.缓解④省劳动力短缺,利于经济发展

5 . 根据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流出人口目的地按比重排序由高到低依次是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东、上海和海南等七个省市区,在分布格局上存在着明显的群体差异。下图示意东北地区2005-2017年常住人口增长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A.波动下降B.先增后减C.波动上升D.先减后增
2.京津冀成为东北地区人口流出主要目的地的原因是(     
A.距离较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荟萃
C.地形平坦开阔,乳畜业较发达D.煤铁资源丰富,劳动力需求大
3.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会导致其(     
A.城镇化加快B.老龄化减轻C.劳动力缺乏D.旅游业发达
2021-05-18更新 | 1167次组卷 | 9卷引用:23讲 人口迁移(专题训练)-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6 . 人口数量的动态普查,可以为国家和地区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读我省“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人口迁移率=迁入率一迁出率)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城市人口呈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A.①B.②C.③D.④
2.如果乙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只受自然增长率影响,那么(     
A.④时人口数量达最小值B.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C.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D.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多

7 . 近年来出现一些逆向流动、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他们有一技之长,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管理经验,懂得市场运作,这类农民工被称为“城归”。“城归”可以给乡村带来人口红利升级。据统计,我国“城归”人数累计已突破500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就业,这将给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城归”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策优惠,乡村经济蓄势发展B.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迅速
C.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现象较严重D.城市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升高
2.“城归”给乡村带来的人口红利升级主要是指(     
A.劳动力数量的大幅度提高B.劳动力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C.劳动力性别结构的均衡化D.劳动力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3.“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B.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C.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D.缓解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8 . 2020年春节期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河南省各地区的区内人口流动强度产生较大波动。人口流动强度是指该地区流动人口数与该地区居住人数之比。下图示意河南省郑州市及驻马店市两地2019年与2020年农历春节前后同期的城内人口流动强度指数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表示2019年两地的人口流动强度的曲线是(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
2.图中表示郑州市的人口流动强度的曲线是(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
3.两地春节前的人口流动强度的变化差异主要受(     
A.假期长短的影响B.文化传统的影响C.新冠疫情的影响D.人口迁移的影响
2021-04-24更新 | 944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合江县马街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地理
单选题-题组 | 较难(0.4) |
名校

9 . 中国人口流向的总体趋势,就过去一段时间而言,整体是由中、西部地区往东南地区流动我们称之为“孔雀东南飞”。中国人口从2018平开始出现逆向流动,农民工从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中国经济最热、体量最大的区域流向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现在称之为“孔雀西南飞”。同时,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17年后中国人口“东迁”规模仍持续走高。左图为2018、2019年农民工净增量统计图,右图为2011~2019年中国四个地区人口流动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18年起,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先后出现了明显的农民工逆流现象,其原因是(     
A.东部地区房价居高不下B.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善
C.人口流动宏观政策调整D.低端制造业大规模内迁
2.农民工逆流的同时,“东迁”仍然持续走高。该阶段“东迁”的人口主体最可能是(     
A.农民工B.中高端人才
C.普通大学生D.一技之长劳动者
2021-04-10更新 | 1062次组卷 | 9卷引用:23讲 人口迁移(专题训练)-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10 . 在城市人口占比超过50%后,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一省范围看、公共资源首先重点配置在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二线城市,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高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二线城市与省内其他城市之间的“势差”。在城市“势差”的影响下.人口呈现阶梯式迁移模式。读我国人口阶梯式迁移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城市“势差"形成的最大因素是(     
A.基础设施B.地理位置C.经济发展水平D.文化教育水平
2.受城市之间“势差”影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A.农村到城市B.中西部到东部C.城市到郊区D.城市到城市
3.在城市之间“势差”的影响下省会城而可能会出现(     
A.城市化B.郊区城市化C.城市郊区化D.再城市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