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口的空间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打破了大家平静的生活。为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武汉在1月23日10:00实施封城。1月26日晚,湖北省召开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武汉市市长周先旺介绍:受春节与疫情影响,目前有500多万人离开武汉,还有900多万留在武汉。根据百度地图大数据显示,从1月10日到23日10:00武汉封城,共有500多万人离开武汉。下图为1月22日武汉迁出目的地图。


材料二: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西藏于1月27日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响应。当时,西藏还是全国唯一尚无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的省份。1月29日,西藏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中国疫情地图再无空白。也是在当天,西藏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2月12日14时30分许,西藏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张某某在西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走出隔离病房。西藏连续14天保持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今天,“归零”了。

材料三:截至1月31日上午11时,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9685例,疑似15238例,死亡213例。其中,湖北的邻居河南确诊352例,死亡2例。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河南“硬核”抗疫。如挖掘机封村断路,如“带病回乡,不肖子孙”“今日上门,明日上坟”等硬核标语,如在豫鄂两省交界处设立劝返点,谨防湖北车辆入境等,从上至下,严防死守,确保疫情不扩大不蔓延。

材料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虽然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受到较大影响,但疫情冲击不改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经过这次风雨洗礼,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将更为明显和强劲。


(1)根据图文资料分析从1月10日到23日共13天内有500多万人离开武汉的原因。
(2)根据图文资料分析西藏成为免疫区的原因。
(3)根据图文资料分析河南硬核抗疫的原因。
(4)你认为受到此次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产业有哪些?
2 . 图示为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据图说出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地区,并分析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2)简述四川省人口大量外迁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
(3)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
2021-09-1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3 . 阅读材料和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比较。

比较特征

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
个人情况文化特征家庭背景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多子女家庭初中及以上为主、独生子女或两孩家庭
就业情况打工主要目的,工作期望,劳动供给决策为家庭,求生存,能挣到比种田多的钱即可,绝对收入比较为自己,追求生活质量,向往体面或接近市民的工作,相对剥削感较强
城市适应性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外界的联系生活方式较弱,多以同乡为主要交往对象,以口信、书信为主,信息量少,频率低,速度慢,与传统农民接近较强,向往城市生活,渴望融入城市,以电话、网络为主信息量大,频率高,速度快,与现代市民接近

材料二 据统计2000年上海外来总人口排名前10位中,安徽排名第一,占外来人口总量的32.2%,但 2010年安徽流入上海的人口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占上海外来总人口的29%。

材料三 据《新闻纵横》报道,到2014年10月,长三角不足21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十年间,人口从8 000万涨到了1.2亿。


(1)据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首要动因的异同点。
(2)阐述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对城市化的影响。
(3)简要分析长三角外来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4)分析2010年上海外来人口中安徽籍人口所占比重下降的原因。

4 . 李白将乡愁寄予一轮明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席慕容认为乡愁是一种模糊的惆怅……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会寄乡愁于笔端,表达思乡之情,这些乡愁都是基于文化范畴的对故乡的思念与怀想。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所言:“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若从地理角度解读乡愁,其意蕴与内涵应有所拓展。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乡愁产生的地理原因不包括
A.人口迁移B.经济全球化C.城市化D.逆城市化
2.下列地理现象中不能体现乡愁的是
A.个别投资者因为个人偏好,选择在工业区位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地方建厂
B.2017年2月2日,多条高速公路因为车流量太大短时间封闭
C.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
D.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俗博物馆和民俗村
2020-03-02更新 | 252次组卷 | 28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安徽省宣城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选择题-单选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李白将乡愁寄予一轮明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席慕容认为乡愁是一种模糊的惆怅……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会寄乡愁于笔端,表达思乡之情,这些乡愁都是基于文化范畴的对故乡的思念与怀想。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所言:“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若从地理角度解读乡愁,其意蕴与内涵应有所拓展。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乡愁产生的地理原因不包括 (       
A.人口迁移B.城市化C.逆城市化D.经济全球化
2.下列地理现象中不能体现乡愁的是          
A.每年的清明节,身在异乡的人们纷纷回乡祭祖
B.2018年2月14日(春节),多条高速公路因为车流量太大短时间封闭
C.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俗博物馆和民俗村
D.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

6 .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材料反映出的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2.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A.中、西部人口政策的改变B.人们的生育观念变化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中、西部环境问题的恶化
3.该现象的出现,可能引起的变化是
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B.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选择题-单选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读下列两幅图,左图为某国的甲地区“2005年人口年龄构成”,右图为甲、乙两地在某国的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对甲地人口性别比例与年龄结构严重失衡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
A.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大量迁入B.女性出生率低并且大量迁出
C.夏季到该地旅游度假人数多D.该地服役军人多
2.该国是一个重要的茶叶进口国。图中所示乙地非常适合种植茶树。然而,采茶业却并未成为该地的农业生产部门,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市场B.现代科技C.交通D.劳动力

8 . 叙利亚位于亚洲西部,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人口密度较小。近年来,由于宗教、资源等原因导致该地区军事冲突不断。下图为近年来叙利亚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年来,该国难民人数大量增加,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经济因素B.生态环境因素
C.历史文化因素D.政治军事因素
2.该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其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B.科技发达
C.开放程度高D.资源丰富
2021-06-21更新 | 573次组卷 | 27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9-10高一下·河北秦皇岛·期末
选择题-选择题组 | 较易(0.85) |
名校

9 . 小明的爸爸在北京工作,妈妈是兰州市某中学老师。小学时每年暑假,小明都随妈妈去北京度假;2005年,由于工作需要,妈妈调到北京市某中学任教,小明随妈妈去北京上中学,2012年小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小明是环保志愿者,寒假准备随学校环保组织去西北考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小明的经历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①小学时夏天去北京度假        ②到北京上中学       
③到上海上大学                      ④去西北考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小明的爸爸去北京工作的原因不可能是(     
A.北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B.北京的城市问题少
C.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D.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2020-07-24更新 | 131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2-2013学年安徽省程集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发展,将武汉确定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近年来,武汉光谷已形成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该城市从传统的“钢城”向“芯城”转型升级。

材料二:武汉附近的长江河道中沙洲众多,成因不同,消长不停。受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影响,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洲渚日增,江流日狭”的现象。

材料三:如图为长江黄金水道布局示意图和武汉及周边地区略图。



(1)说出甲、乙两处沙洲的不同成因。
(2)简述材料二中“洲渚日增,江流日狭”的原因。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武汉成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优势条件。
(4)简述哪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促使武汉从“钢城”向“芯城”转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