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北京某校学生于假期赴陕西绥德韭园沟开展研究性学习调查活动。如图为韭园沟流域坝系工程建设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面问题。

任务一:分析韭园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韭园沟为黄河支流无定河中游的一条支沟,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韭园沟流域面积约70.7平方千米,海拔820~1180米,其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64.4%。流域内沟壑面积占流域面积43.3%,地面坡度≥25°的地区占60%


(1)说明韭园沟流域自然特征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任务二:探究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如表为实验中不同边坡坡度与边坡土流失量关系的相关数据。同学们对其进行了分析。

坡度15°30°40°45°
流失总量(g)3268390439814102
(2)绘制统计图,并分析边坡坡度对边坡土流失的影响。

任务三:总结韭园沟水土流失治理经验,韭园沟于1953年开始综合治理,以坝系为中心构筑水土保持防线


(3)说出韭园沟坝系工程建设的主要作用。
2 .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态脆弱区是指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往往是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界过渡区域。东北林草交错区是我国生态脆弱区之一。下图为东北林草交错区示意图。

(1)分析东北林草交错区生态脆弱的自然原因。

近年来,地处东北林草交错区的兴安盟大力开展草原保护与修复工程,通过草原虫害防治项目,向当地牧民发放草原灭蝗牧鸡16万只。随着养鸡规模的扩大,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2)说明当地牧民饲养草原牧鸡的好处。

东北林草交错区针对工程创面生态修复困难、工程护坡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在较干旱的区域采取了植生袋修复的方法。植生袋内部填充土壤和营养成分,具有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不限制植物根系的生长,随时间推移,护坡愈加牢固。下图为两种护坡方式景观图。

(3)结合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说明植生袋护坡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3 . 阅读图中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植被指数是反映地表天然植被或农作物生长态势和变化的重要参数,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大。下图左为河南省2000~2015年植被指数空间分布图,下图右为河南省2000~2015年植被指数年内变化曲线图。



(1)说出豫西黄土丘陵区植被指数特征,并从地形角度分析成因。
(2)说明图14中①、②两时段植被指数较低的原因。

下表河南省2000~2015年植被指数变化趋势及所占面积比例统计

植被指数变化趋势明显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基本不变轻度改善中度改善明显改善
面积比例0.20%1.27%0.58%1.26%7.26%33.94%55.49%

(3)据图表推测植被指数变化趋势及其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
2021-05-13更新 | 501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二模地理试题

4 . 下表为我国北方某地区相关资料。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
(km2
年降水量
(mm)
气温年较差
(℃)
河流含沙量(kg/m3粮食亩产量
(kg)
1982年233335203810305
2002年154485004022235
1.该地区20年间粮食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B.病虫害加剧,作物品种退化
C.气温年较差增大,冻害加剧D.土地退化,土壤的肥力下降
2.促进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合理措施是(     
A.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B.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大林果种植
C.建设人工草场,大力发展畜牧业D.积极治理风沙危害,发展绿洲农业
2021-05-13更新 | 387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二模地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常用来描述某个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能够反映出研究期初各类型土地的流失去向,以及研究期末各类型土地的来源构成。下表为F流域2001-2016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hm2)o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2016年总计
建设用地43.4747.4628.140119.07
耕地21.47395.279.530.11496.31
林地/草地39.41515.03740.362.451297.25
未利用地0.050.07.1.930.072.12
2001年总计104.4957.76849.962.631914.75

(数据说明:以建设用地为例,2001-2016年期间,43.47hm2的建设用地未发生转移,21.47hm2的建设用地转为耕地,47.46hm2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

1.2001-2016年期间,F流域(     
A.建设用地转出面积大于转入面积B.耕地面积增长最多
C.因退耕增长的林地/草地面积为515.03hm2D.未利用地的开发速度最快
2.2001-2016年期间,F流域内林地/草地面积的变化能够(     
A.减少流域内河流含沙量B.增大流域内气温年较差
C.加大流域内河流径流量D.减小流域内的降水频率
3.推测F流域土地利用方式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后备土地资源B.提高区域内粮食产量
C.减小水土流失速度D.扩大畜牧业发展规模
2021-01-23更新 | 278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6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读黄河主要产沙区生态治理的图文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主要支流2007~2014年水沙量较1919~1975年的减幅

水文站渭河咸阳①泾河张家山②河口一龙门间支流汇总汾河河津③
输沙量减幅(%)93.073.595.399.5
天然径流减幅(%)28.117.267.421.4

(1)据图1,描述黄河主要产沙区林草梯田覆盖率的变化。
(2)林草梯田覆盖率的变化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影响。为方便记忆,小明绘制了一张示意图(如图3)表示自然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图中字母表示自然地理因素,数字表示因素之间的联系。结合区域特点,补充字母或数字含义。

在20多年的“绿色革命”中,延安市率先通过改良品种,开辟梯田台地(图2)种植“山地苹果”获得成功。与平原产区苹果相比,山地苹果含糖量更高、口感脆甜,也更耐贮藏。2018年1月,“延安苹果”注册为“国家地理标注证明商标”。

(3)说明延安发展山地苹果的有利条件。
(4)列举黄土高原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021-01-13更新 | 21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12月月考地理试题

7 . 左图为中国黄土核心分布区域图,右图为不同深度的黄土剖面。黄土剖面显示,在地质历史时期,黄土—古土壤相间发育。黄土以粉沙为主,黄土颗粒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古土壤腐殖质含量较黄土高。黄土剖面能够推测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的强弱,甚至重建古气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黄土核心分布区位于(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B.第二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C.半干旱地区,草原面积广阔D.内流区,河流径流量小
2.下列推断最合理的是(     
A.黄土高原形成过程中,气候持续干冷B.黄土形成时期,植被茂盛,拦截沙尘
C.古土壤发育过程中,冬季风异常强盛D.古土壤形成时期,区域流水作用较强
2020-11-03更新 | 27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三寒假摸底考试自主练习地理试题
8 .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修水县地处江西省西北部,属国家级贫困县,自古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历史上,受片面追求农业“以粮为纲”观念的影响,修水县水土流失面积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30余万亩,增加至八十年代的170余万亩。左图为修水县地图,右图为1980年代修水县水土流失情况统计图。



(1)概括1980年代修水县水土流失的特征,并说明该地区水土流失形成的主要原因。

俗话说“雾芽吸尽香龙脂,峻山秀水出好茶”。茶树适宜种植在雨量充沛、土壤偏酸性的低山丘陵缓坡处。修水县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产茶地,该县的“宁红茶”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2)分析修水县茶叶生产的优势条件。

一个熟练的采茶工需一周时间才能采完一亩鲜茶。修水县目前有茶园约8万亩,每年3~4月与9~10月为采茶高峰期,近年来面临采茶工短缺的问题。


(3)从茶叶生产角度,说出采茶工短缺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2020-02-11更新 | 326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9 .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甘肃省Z县地处黄土高原西部,境内山地和丘陵沟壑面积广阔,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区域内年均降水量达550mm,其中7~9月降水量占到全年的60%。世代耕作导致区域内自然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产量低而且不稳定。自1999年起,Z县全面实施生态退耕,大力推广“林草间作”生产模式。目前Z县已成为国家级的“生态建设示范县”和“经济林建设示范县”。


(1)分析Z县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苜蓿根茎粗壮,生长迅速,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喜光照,耐贫瘠,能改良土壤。其茎叶柔嫩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广泛种植的优质牧草。


(2)据上图概括“林草间作”生产模式中,种植苜蓿所得收益的总体变化趋势,并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

退耕还林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与纯林种植相比,“林草间作”的生产模式在取得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又实现了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出与纯林退耕相比“林草间作”生产模式的优势。
(4)为进一步推广“林草间作”生产模式,说出Z县政府可采取的措施。
2019-09-25更新 | 18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三(上)期末练习地理试题
10 .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见下图)。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从甲至乙再到丙的演变过程。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