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坡地退耕是近年来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科学家基于数字技术,以延安某流域为例,利用相关资料,模拟分析了不同地形高程、坡度和坡向条件下不同作物产量及水土流失的分异特征。下图反映的是在该流域高程1100m、坡向为正南向的坡地,种植玉米、马铃薯、大豆和绿豆(豆类)产生的泥沙随地形坡度变化的模拟计算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农作物是(     
A.玉米B.马铃薯C.大豆D.豆类
2.对坡耕地进行梯田改造、及早退耕还林还草的界限是(     
A.10°和15°B.5°和15°C.15°和20°D.20°和30°
3.推测该流域(     
①生态环境脆弱②坡向对泥沙流失影响很大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坡度与作物产量关系不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23高二·全国·专题练习
名校

2 .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严重,部分河段在大堤的束缚下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悬河。某悬河段两岸农民曾在黄河主河槽两侧自发加建生产堤。黄河滩区指黄河大堤与生产堤内的临河黄泛区,它既是行洪、滞洪和沉沙的重要区域,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下图为该悬河段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农民在黄河大堤内自发加建生产堤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河水流速,提高冲淤能力B.减少水流对黄河大堤的冲刷
C.促进泥沙淤积,提高土壤肥力D.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经济收入
2.黄河滩区居民外迁、生产堤拆除有利于黄河下游(     
A.提高滩地土地利用率B.降低主河槽汛期水位
C.减少滩地泥沙来源D.增加河流汛期流速

3 . 读图“我国某生态环境成因与危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指(     
A.土地荒漠化B.臭氧层空洞C.水土流失D.全球气候变暖
2.该环境问题在我国表现最突出的地区是(     
A.黄土高原B.塔里木盆地C.华北平原D.长江三角洲
3.治理该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A.建设粮食生产基地B.发展交通运输业
C.提高第二产业比重D.增加植被覆盖率

4 . 兰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50多年前,这里“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风起三尺沙,黄土埋庄稼”。如今,通过持续绿化造林和“农桐间作”模式,使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兰考泡桐是阳性树种,喜温耐寒性不强,不耐积水,其吸收根主要集中在40厘米以下的土层内。生长速度快,材质轻,不易变形,是制作家具、模型、乐器的上等材料。下图为兰考县地理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兰考县“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风起三尺沙,黄土埋庄稼”,与之说法无关的是(     
A.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多水涝灾害
B.春季气温回升快且多大风,蒸发量大,盐分积聚于土壤表层,造成土地盐碱化
C.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易形成水土流失
D.地表多黄河沙质土壤,土质疏松,多大风,易形成风沙天气
2.兰考县大规模种植兰考泡桐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A.土层深厚B.生长周期长C.雨热同期D.昼夜温差大
3.兰考县政府积极推广“农桐间作”模式的根本原因是(     
A.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B.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C.增加居民收入,加快致富步伐D.带动多种相关产业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长汀县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脉南麓。县内的朱溪河流域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的治理,县内形成了草—木—沼—果的循环种植方式,以及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一加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2017年长汀县成为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下图为1999年朱溪河流域不同海拔区间和不同坡度带的土壤侵蚀率。(注:土壤侵蚀率指在给定的坡度带或海拔区间内,土壤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朱溪河流域土壤侵蚀率与海拔区间的关系。
(2)指出土壤侵蚀率达70%以上区域的坡度范围,并推测原因。
(3)归纳长汀县发展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经验。

6 . 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年降水量小于年蒸发量。由于上游地区的植被遭到破坏以及中游地区的大水漫灌等,流域内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下图为石羊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各小题。



1.石羊河上游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河流含沙量减少B.生物多样性增加C.土壤肥力提高D.地下水位下降
2.石羊河中游地区大水漫灌可能导致的生态问题是(     
A.上游山区荒漠化,下游绿洲盐碱化B.中游农田荒漠化,下游绿洲水土流失
C.中游农田盐碱化,下游绿洲荒漠化D.上游山区盐碱化,中游农田植被破坏
2023-04-19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7 . 我国某山地上的公路呈“S”形弯曲(如图),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引来了许多游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公路修建成“S”形的主要目的是(     
A.制造旅游景观B.减小山地坡度C.降低修建难度D.减轻水土流失
2.据统计,1月份该公路交通事故较多,其原因最可能是(     
A.道路结冰,车辆易发生侧滑B.车流量大,容易追尾
C.弯道较多,车辆视野受限D.阴雨天多,能见度低
3.该公路靠山壁的一侧有混凝土砌成的挡土墙,墙上有很多孔洞,推测孔洞的主要作用是(     
A.预留检修孔洞,便于维修B.为固定铆钉所留,便于施工
C.方便土壤透气,防止异味D.排出表土中水分,防止滑坡

8 . 下图表示“黄河三角洲造陆速率与年降水量(实线)、造陆速率与种草植树面积(虚线)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三角洲造陆速率最大时,黄河流域(     
A.中上游生态持续恶化B.下游地上河河床抬升趋势减弱
C.中上游水利工程修建增加D.河口面积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增多
2.结合图示信息,若三角洲的造陆速率下降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黄河上游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B.中游地区耕地面积扩大
C.中游发展灌溉农业需水量增加D.黄河流域降水量减少,输沙量减少
3.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是(     
A.河口地区地形平坦,面积开阔,适宜大规模城市建设
B.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发展湿地经济
C.雨热同期,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
D.该地属于湿地资源,应加强保护,禁止开发

9 .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和黄土地貌最为典型的地区。下图为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粒径分带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颗粒(     
A.自西北向东南由粗变细B.自西北向东南由细变粗
C.自东北向西南由粗变细D.自东北向西南由细变粗
2.图示黄土颗粒分布特征可作为黄土高原是由(     
A.风力侵蚀形成的证据B.流水堆积形成的证据
C.风力堆积形成的证据D.流水侵蚀形成的证据

10 . 下图示意我国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土壤颗粒物质的大小大致自西北向东南递减,中部高原沟壑纵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表现在(     
①冬春季节冰川侵蚀作用强②冬春季节风力侵蚀作用强③夏秋季节风力侵蚀作用强④夏秋季节流水侵蚀作用强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图示区域水土流失的差异及原因,正确的是(     
A.东南部气温较低,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B.中部高原沟壑区土壤颗粒最小,水土流失较重
C.中部高原沟壑区降水变率较小,水土流失较轻D.西北部地势起伏小,土壤颗粒大,水土流失较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