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植被覆盖指数(NDVI)主要应用于监测植被生长状态,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下图示意1999—2018年黄河流域不同季节NDVI年际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②曲线代表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与①②③曲线相比,④曲线变化趋势不太明显。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气候变化B.土壤C.植被类型D.光照
3.图示时期,黄河流域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快速推进B.实施生态恢复C.限制畜牧业发展D.人口大量外迁
2022-12-12更新 | 41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

2 .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是通过标准化降水与潜在蒸散的差值,表征一个地区干湿状况偏离常年的程度,是分析干旱演变趋势的理想指标。下图为1960—2016年黄土高原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空间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整体呈现变干趋势的地区为(     
A.陕西北部B.山西北部C.内蒙古南部D.宁夏全部
2.导致黄土高原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地势B.太阳辐射C.距海远近D.大气环流
3.仅考虑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整体变化趋势的影响,图示区域(     
A.土地荒漠化加重B.水土流失加剧C.生物多样性增多D.土壤板结严重
2021-05-25更新 | 380次组卷 | 5卷引用:高考仿真卷二(湖北卷适用)-【名校之道】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湖北专用)

3 . 降水侵蚀力是指降水引起的土壤侵蚀潜在能力,对其时间变化的研究主要采用趋势分析法,数值大小表示趋势强弱,正值表示降水侵蚀力呈上升趋势,负值表示降水侵蚀力呈下降趋势。下图示意1960-2014年我国松花江流域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等值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松花江流域年降水侵蚀力最强的时间段是(     
A.5-6月份B.6-7月份C.7-8月份D.8-9月份
2.松花江流域最需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南地区D.西南地区
2021-05-09更新 | 644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江西省太和县千烟洲采用“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模式发展立体农业。

(1)指出该地区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产生的自然原因。
(2)分析提高“丘上林草”植被覆盖率对缓解该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
2023-12-14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生4月调研考试(二模)地理试题18题原题及变式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沟谷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部位。下图为黄土高原上某沟谷的形成过程。

(1)简述黄土高原沟谷的形成过程。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评价黄土高原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
(3)针对黄土高原沟谷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主要有“建淤地坝”和“退耕还林、还草”两种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较好,请说明理由。
2023-11-28更新 | 41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生4月调研考试(二模)地理试题18题原题及变式题
6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但近年来黑土侵蚀退化严重,有机质明显下降,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融雪侵蚀是该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方式,融雪期表层解冻土壤是融雪侵蚀发生的物质条件。春季融雪期一般为3~4月份,升温较快,白天最高温度在3~11℃,夜间温度在-6~0℃,昼夜温差较大。下左图为2019年3月16日—21日东北地区某小流域融雪径流量与泥沙含量的变化过程。专家指出,采取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的农耕方式(右图),可有效减轻土地的退化。



(1)分析东北地区坡耕地春季融雪侵蚀严重的原因。
(2)分析此流域该年3月16日~21日融雪径流量与泥沙含量峰值时间不一致的原因。
(3)阐述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对减轻坡耕地退化的作用。
2022-01-17更新 | 2108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黄冈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于2020年暑假到黄土高原某区域开展以"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题的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到达考察地点后,选择了合适的观察位置对该区域的地貌进行观察。从该地点放眼望去,观察小组正前方是一条狭长的黄土梁,黄土梁上分布有黄土峁,其正后方地形较平坦开阔。研学小组还在不同沟谷的坡面上看到了梯田、防护林等防治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



(1)判断①一④四个地点中研学小组进行地貌观察时所选的位置,并说明选择的合理性。

研学小组了解到,长条状的黄土丘陵叫黄土梁,单个黄土丘陵叫黄土峁,这两种地貌的形成都与黄土沟的形成密切相关。


(2)说明黄土梁、黄土峁的形成过程。

研学小组从当地相关部门了解到,当地通过在坡度角小于15°的山坡上修筑梯田、在坡度角大于15°(tan15°=0.268)的山坡上营造防护林等工程措施,减轻水土流失。


(3)说出阴影部分采取的工程措施,并分析该工程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2021-02-06更新 | 33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咸丰春晖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泾渭分明,源自自然景观。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和渭河在西安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但到了现代,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



(1)说出图中A地最严重的生态问题及分析其原因。
(2)判断B处地形,并从内外力作用角度简述其形成过程。
(3)请说出现代渭河水浑的主要人为原因。
9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在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流经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泥沙来源区(简称河龙区间)。20世纪60年代,国家在河龙区间开始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下图为河龙区间范围及大型淤地坝分布图。



(1)描述河龙区间大型淤地坝的分布特点。
(2)列举河龙区间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径流可再生过程是指从降雨到径流形成、径流入海、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到大陆并再度形成降雨的整个循环过程。科学研究中可以用降水到地表径流的转化率来定量表达径流的可再生性。近年来,河龙区间黄河径流可再生性降低。


(3)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说明河龙区间黄河径流可再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10 . 读下面的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贵州省地形图


材料二: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土层厚度薄(多数不足10cm),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贵州是我国西南石漠化面积最大的省区。


(1)描述贵州省的地形地势特征。
(2)简要分析贵州省石漠化的原因。
(3)贵州省年降水总量比较丰富,却经常发生旱灾,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2019-11-23更新 | 3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