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草堂溪流域主体位于重庆市奉节县草堂镇。区内地貌类型以中低山为主,海拔为1281866m,耕地主要分布于6°~25°的坡地上,大规模垦殖期间,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近年来,流域内常住农户减少,青年劳动力外山务工增多,为此政府给予农民一定补贴,成立专业合作社,鼓励种植和栽培以脐橙为代表的经济果林,农业生态系统发生了明显的坡耕地—果林传换,山区生态环境质量和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1)草堂溪流域坡耕地转换为果林之后水土流失得到了明显改善,请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原因
(2)说明草堂溪流域近年来坡耕地转换为经济果林的社会经济原因。
(3)调查发现,坡耕地—果林的转换,多发生于公路周边,请推测原因。
2023-12-12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山华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综合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茶树、红芋(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食)为大别山区主要经济、农业植被,均采用坡耕地种植。某科研小组收集实验数据定量分析,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在不同降雨特征下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推测茶树种植地和红芋种植地水土流失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 . 下图示意热带雨林地区的两种咖啡种植模式。传统的咖啡种植一般采取模式甲;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新咖啡品种的出现,大量咖啡种植改为了模式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两种模式下,咖啡生长条件差异最明显的是(     
A.热量B.水分C.地形D.光照
2.推测模式乙的大范围推广可能给当地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滑坡泥石流C.旱涝频发D.土地盐碱化

4 . 大白泥沟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处于小江中游,流域内年降雨量为600—800mm,而年蒸发量高达3000mm,且多断裂带分布,树木成活率低,泥石流灾害多发。当地采用漏斗底鱼鳞坑整地造林技术,在坑内栽树以提高树木成活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④地中受泥石流危害最大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
2.推测该流域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的原因最可能是(     
A.位于背风坡,气流下沉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
C.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D.植被稀少且下渗量大
3.该流域内树木成活率低,当地采用漏斗底鱼鳞坑整地造林技术,在坑内栽树以提高树木成活率。该技术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土壤水分蒸发B.防止野生动物啃食
C.降低坑内风速度,稳定树木D.收集雨水,保持土壤水肥
2021-09-28更新 | 418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海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第九次月考地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空间变化及其成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东南向西北减小 风力侵蚀作用B.西北向东南减小 流水堆积作用
C.西北向东南减小 风力堆积作用D.东南向西北减小 流水侵蚀作用
2.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的生存环境,其中“恶水”是指该区域(     
A.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水质恶化的河流B.经常泛滥的河流
C.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富营养化严重的河流D.多沙少水的河流
2021-01-10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南中学2020-2021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地理试题
6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河口镇和孟津将黄河分为上、中、下游。上游河段穿行在峡谷之中,两岸山势陡峻,水流湍急,落差集中,峡谷与盆地相间,河水含沙量小,这一段有支流洮河和湟水等汇入,水量逐渐增加到黄河总水量的70%。

材料二 黄河中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自河口镇站至三门峡站含沙量陡增。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我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型工程,它的修建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发挥重要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推测黄河上游开发建设的核心,并请说出你的理由。
(2)黄河中游含沙量大,分析其产生的自然原因。
7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董志塬内的南小河沟流域(图1中白色为无植被区,黑色为植被覆盖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该地区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约为523毫米,主要土壤类型为黄绵土、粉质壤土。流域内塬面、源坡和沟坡具有明显的分界特征。自20世纪50年代起,该地区大规模开展了“塬、坡、沟三道防线”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土壤可蚀性是指土壤对侵蚀的敏感性,不同地貌部位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蚀性有明显差异。图2示意南小河沟流域不同地貌部位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可蚀性情况。



(1)简析南小河沟流域成为典型黄土高原沟壑区的自然原因。
(2)仿照河流地貌的发育,从外力作用的角度描述南小河沟流域沟谷的扩展过程。
(3)说出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可蚀性等级的差异,并对较易侵蚀部位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020-07-31更新 | 272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2019-2020学年高三6月高考模拟演练地理试题
8 . 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内流区,流域内资源环境独特。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青海湖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青海湖流域2009年—2011年土地利用结构及动态变化表(单位:%)
土地利用类型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人工用地
未利用地
2009年
1.59
2.72
67.87
16.22
0.30
11.30
2010年
1.47
2.83
68.47
16.12
0.30
10.81
2011年
1.47
2.84
68.47
16.12
0.29
10.81
2009年—2011年变化率
-0.12
0.12
0.6
-0.1
-0.01
-0.49

材料三:青海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青海湖湿地以及鸟类资源及其栖息地为主,是我国最早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保护区。但青海湖区目前存在湖区水位下降且水质恶化,周边沙化面积扩大,湿地面积逐渐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
(1)青海湖属       (淡/咸)水湖,湖水损耗的主要自然途径是      ;流域内地势总体特征为         
(2)祁连山是高原山地气候与        气候分界线;青藏高原日照强原因是      
(3)材料二显示,青海湖流域最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耕地与林、草地比重变化,与当地实施了       政策有关。
(4)简析青海湖鸟岛成为候鸟重要栖息地的原因。
(5)简述保护与建设青海湖区湿地环境的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