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单选题-题组 | 较易(0.85) |
名校

1 . 某学生利用平底盘、泥沙、蒸馏水、吹风机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及装置如下:①将泥沙暴晒后分为4份(100g/份),平铺于平底盘:②分别向4份样本中加入0g、4g、8g、12g蒸馏水:③搅拌并露天静置24h,以充分混合:④用吹风机向平底盘吹风30min后,称重平底盘。



1.该实验可用于模拟(     
A.风速大小对风蚀强度的影响B.土壤含水量对风蚀强度的影响
C.风速大小对风化强度的影响D.土壤含水量对风化强度的影响
2.在实验过程中有同学质疑该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你认为上述四个实验步骤可能存在问题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 . 下左图示意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下右图为人造梯田景观——广西龙胜梯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③中地下部分没有的地貌类型是(     
A.石林B.石钟乳C.石柱D.石笋
2.该地貌发育成熟后,当地(     
A.降水稀少B.土壤贫瘠C.地表水丰富D.岩石坚硬
3.关于广西龙胜梯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保持水土,体现人地协调发展
B.可以增加当地农业粮食的产出,提高农民的收入
C.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资源
D.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并由此导致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
3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黄教授的指导下,对下图中的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开展了“黄土·黄河自然之美”为主题的考察活动。

第一站: 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放眼望去,宽广辽闻的黄土塬,连绵延伸的黄土墚,浑圆的黄土峁,深切 的沟壑让人感到震撼(图 a)。

第二站:晋陕大峡谷,这里连续壮观的深切河曲景观长达 725 千米(图 c),顺流而下,不远便是黄河壶口 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巨大的黄色瀑布水珠飞溅,声势浩大(图 b)

第三站: 东营,黄河来沙造就了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图 d)。据当地海洋局工作人员介绍, 近年来,我国 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其他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黄河年均输沙量从 16 亿吨减少到 3 亿吨左右,黄河水在逐渐变清。



(1)研学小组在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看到塬、墚、峁三种地貌,这主要是________作用的结果。黄教授告诉研学小组 ,黄土高原按颗粒大小可分为三个带: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和黏黄土带。根据① 、②、③三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可判断①-③黄土颗粒依次变________ (粗或细)。
(2)根据图 c 中的河曲景观,可以推测该河段流经地区地形________,在河曲转弯处, 不断发生流水________作用,河道变得越来越弯曲。能欣赏到图b 壶口飞瀑“水珠飞溅,声势浩大”景观的最佳季节是________季。
(3)图 d 中形成________地貌,请描述其形成过程________
(4)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对黄河三角洲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5)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的现象,说明当地可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
2022-11-18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北方技工学校新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升学部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4 . 农地边际化即耕地按耕作难易程度被逐渐挤出农业生产的过程,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让很多农民放弃边际化农地。梯田撂荒属于农地边际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某科研小组对贵州省西部山区的白都村地块基础设施差异对梯田撂荒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统计(下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指标

灌溉条件

动力使用状况

田垣坍塌状况

灌溉

雨养

机械动力

人畜力

坍塌

未坍塌

耕地面积(hm2

32.131

30.387

7.831

54.687

7.837

54.679

撂荒面积(hm2

0.730

20.624

0.215

21.139

3.891

17.462

撂荒率(%)

1.17

32.99

0.34

33.81

49.64

27.93

1.导致白都村梯田撂荒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灌溉条件差B.生态环境脆弱C.劳动力缺乏D.粮食需求下降
2.短期内,白都村梯田撂荒会导致(     
A.耕地减少B.土肥下降C.气候变干D.粮食减产
3.材料信息显示,提高白都村梯田利用效率的首要措施是(     
A.发展梯田旅游B.完善基础设施C.增加补贴力度D.退耕还林还草
2022-11-01更新 | 443次组卷 | 6卷引用:山西省思而行2022-2023学年高三一轮复习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5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位于董志塬内的南小河沟流域(图中白色为无植被区,黑色为植被覆盖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该地区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约为523mm,主要土壤类型为黄绵土、粉质壤土。南小河沟地貌分布类型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特征,流域内源面、源坡和沟坡具有明显的分界特征。自20世纪50年代起大规模开展了“源、坡、沟三道防线”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材料二土壤可蚀性是指土壤对侵蚀的敏感性。不同地貌部位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其有显著地影响。



(1)简析南小河沟流域成为典型黄土高原沟壑区的自然原因。
(2)结合材料一,仿照河流地貌的发育,从外力作用的角度描述小河流域沟谷的扩展过程。
(3)结合材料二,归纳地貌部位对土壤可侵蚀指数的影响。
(4)指出当地治理水土流失应该重点着眼的地貌部位和改变的土地利用类型。
2022-08-1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6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沟壑系统主要由浅沟、切沟、冲沟等沟壑组成。勺状沟壑是独特的沟壑,因形状像勺子而得名。降雨时,地表径流进入勺沟,流水通过陷穴以地下流的形式转移至坡底。勺沟大多独立发育在黄土坡面上,是一种结构稳定的沟壑。下图意沟壑系统和勺沟分布。


(1)与切沟、冲沟相比,描述勺沟外部形态的主要差异。
(2)浅沟、切沟、冲沟是沟谷发育过程的三个阶段,推断三者的演变顺序,并说明原因。
(3)分析该区域勺沟结构稳定且长期存在的自然原因。
2022-08-04更新 | 543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7 . 极端降雨诱发的浅层滑坡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沟坡上频繁发生,影响流域的产流产沙过程。下图为研究团队在黄土高原某小区域模拟两次降水(a、b)后测得的产沙率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其中一次降水引发了浅层滑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小区域两次模拟降水(     
A.a为第一次降水,滑坡前植被减少效果明显
B.a为第二次降水,滑坡后植被减少效果降低
C.b为第一次降水,滑坡后植被减少效果降低
D.b为第二次降水,滑坡前植被减少效果明显
2.浅层滑坡发生后,导致产沙率变化的原因有(     
①滑坡后土壤裸露面积增大
②地表受侵蚀后坡度增大
③地表径流增强,挟沙能力上升
④滑坡深度大,下渗增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2023-06-07更新 | 685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冀州区冀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黄河流域的地貌景观图。

材料二 下图是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形成过程示意图。

(1)材料一甲图中铁路沿线多风沙灾害,草方格沙障可以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从而达到阻沙、固沙的目的,保障列车运行安全;乙和丙地貌都是由______作用形成。
(2)图中乙处为流水作用形成的______地貌(地貌类型)。推测图中从A到B,地表沉积颗粒物依次变______(填“粗”或“细”),堆积体厚度依次变______(填“厚”或“薄”)。
(3)黄河中游地区较为突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当该问题较严重时,丙地三角洲面积将______(填“变大”或“变小”),并可通过______技术(填“RS”“BDS”或“GIS”)获取三角洲面积的变化。目前黄土高原上的植被恢复较好,该地下渗量变大,地表径流量______(填“变大”或“变小”),从而减轻了黄河下游的洪涝灾害。
(4)结合材料二,描述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9 . 在陕北黄土高原,在一道黄土墚靠近冲沟的边缘地区,平坦的墚面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塌陷,颇似一个“大脚印天坑”,这个大坑并非天坑,而是一个黄土落水洞。一般分布在沟谷两岸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较快的部位。下图示意黄土落水洞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土落水洞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为(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④①②D.②③④①
2.黄土落水洞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断裂塌陷B.断层发育C.流水侵蚀D.溯源侵蚀
3.黄土落水洞大都发育在黄土梁延伸向黄土沟的斜面上,主要是由于该处(     
A.汇水面积充足B.地势平坦开阔C.黄土质地疏松D.裂隙发育较好
2022-05-10更新 | 585次组卷 | 6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地理试题

10 . 黄土塬是指黄土高原面上表面相对平坦的地形,是几千年来黄土高原上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黄土塬受侵蚀后会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下图中甲、乙、丙、丁示意某黄土塬从大塬到残塬的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符合黄土塬演变顺序的是(     
A.甲→丁→丙→乙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D.乙→丁→丙→甲
2.导致大塬演变到残塬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下陷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
3.遏制塬面进一步萎缩的最佳措施是(     
A.沟头加固防护B.沟道径流调节C.塬面蓄水蓄沙D.塬面植被恢复
2022-06-1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