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1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但近年来黑土侵蚀退化严重,有机质明显下降,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融雪侵蚀是该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方式,融雪期表层解冻土壤是融雪侵蚀发生的物质条件。春季融雪期一般为3~4月份,升温较快,白天最高温度在3~11℃,夜间温度在-6~0℃,昼夜温差较大。下左图为2019年3月16日—21日东北地区某小流域融雪径流量与泥沙含量的变化过程。专家指出,采取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的农耕方式(右图),可有效减轻土地的退化。



(1)分析东北地区坡耕地春季融雪侵蚀严重的原因。
(2)分析此流域该年3月16日~21日融雪径流量与泥沙含量峰值时间不一致的原因。
(3)阐述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对减轻坡耕地退化的作用。
2022-01-17更新 | 2108次组卷 | 17卷引用:热点12 中央一号文件(粮食安全)-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2 .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2018-06-14更新 | 8157次组卷 | 73卷引用:2018年高考题及模拟题汇编 专题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3 . 坡度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某河流流域内降水量大且集中,根据其流域的坡度按照每10°的坡度范围进行划分,分别统计不同坡度下各类土壤侵蚀面积占比,结果如下表所示。读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坡度范围微度侵蚀
(%)
轻度侵蚀
(%)
中度侵蚀
(%)
强烈侵蚀
(%)
极强烈侵蚀(%)剧烈侵蚀
(%)
0—10°16.6530.7670.2450.1270.1080.121
10°—20°18.0275.3452.6361.3881.0891.122
20°—30°14.2865.3153.8302.8782.7452.769
30°—40°6.8862.6601.8661.5571.5921.760
40°—50°1.4800.6630.4050.3500.3800.462
50°—60°0.1670.0850.0460.0410.0440.060
60°—70°0.0150.0080.0040.0040.0040.006
70°—80°0.0010.0010.0000.0000.0000.000
80°—9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1.表格所列数据反映出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是(     
A.坡度范围(0—10°)的土壤微度侵蚀面积占比最大
B.土壤剧烈侵蚀等级的面积随坡度增加出现先减后增的趋势
C.土壤轻度侵蚀的最大值出现在20°—30°坡度范围
D.坡度大于30°时,各类等级土壤侵蚀面积都开始下降
2.关于坡度与土壤侵蚀相关性规律及其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土壤侵蚀面积随坡度增加而增加,主要是因为坡度越大,地表径流流速越快
B.土壤侵蚀存在临界坡度,该流域的临界坡度在10°—20°之间
C.在各个坡度范围内,微度侵蚀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干扰
D.当坡度大于60°时,基本不发生土壤侵蚀,原因是坡度过大时基本无土壤覆盖
2022-04-03更新 | 1082次组卷 | 5卷引用:学术情境专题——统计数据图
4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沟谷是黄土高原物质交换最频繁,形态变化最剧烈的区域。在黄土高原沟壑系统中,分布着一类特殊的黄土勺状沟壑,这种沟大多独立发育在黄土坡面上,俯视看像个勺子,当地人形象的称之为“勺状沟壑”。

材料二:下图为“黄土高原沟壑类型示意图”。


材料三: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区以滞洪拦沙和淤地造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


(1)描述勺状沟壑的外部形态特征,例举调查“勺沟”过程中可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各一例。
(2)在黄土高原,溯源侵蚀普遍存在,指出其在勺沟的发生位置,并说明勺沟发育的过程。
(3)简述淤地坝对减轻沟谷侵蚀的发生机制。
2022-04-28更新 | 1109次组卷 | 4卷引用:8.7 地貌的观察-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微考点训练(全国通用)

5 . 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地表开始出现细小水流时,坡面土壤受冲刷会产生细沟。根据土壤粒径与黏结性,可将黄土高原中部和南部划分为不同类型粘土区。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四类黏土区的南界线。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黏结性呈正相关,土壤粒径与黏结性呈负相关。研究发现,在降水、地形和坡度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图示区域实验点②处比①处形成细沟时间早,细沟侵蚀发育更显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只考虑自然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则I→IV土壤的(     
A.粒径增大B.黏结性下降C.有机质减少D.透水率降低
2.导致图中四类黏土由北向南粒径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夏季风强度B.冬季风强度C.热量条件D.太阳辐射
3.相同降水条件下,实验点②处比①处细沟侵蚀发育更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①径流下渗少②植被覆盖率低③土壤孔隙大④土壤有机质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为减缓南部黄土区细沟发育,以下举措可行的是(     
A.减缓地面坡度B.减少植被覆盖C.夯实耕作土层D.增大灌溉水量
2022-10-29更新 | 993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06 整体性与差异性-【抓重点·破难点】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重难点突破高分训练营

6 . 生物结皮是蓝藻、地衣、苔藓及其他生物体与土壤表层颗粒胶结形成的具有生命活性的复合体,生态效益显著。六道沟小流域属于黄土高原向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生物结皮主要分布于流域内的梁、峁,在人为干扰少、侵蚀弱、水分条件好的地块发育最好。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一次降水过程中不同坡面产流(降雨形成径流)量和产流率随降雨历时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流域生物结皮发育最好的地块,最可能位于梁、峁的(     
A.东坡B.南坡C.西坡D.北坡
2.两种坡面随降雨历时产流量和产流率总体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是(     
A.裸土坡面下渗量更大B.生物结皮坡面涵养水源能力更强
C.裸土坡面蒸发量更大D.生物结皮坡面地表径流速度更快
3.该地生物结皮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退耕后,生态环境得以修复,有利于生物结皮发育
B.多次人工降雨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可以促进生物结皮发育
C.黄土峁顶部平坦,人工干扰强,相比于山坡生物结皮发育较差
D.草本植物生长茂盛的区域,水土流失弱,有利于生物结皮发育
2024-04-07更新 | 772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五中学高考二模冲刺系列模拟地理试题(四)

7 . 纵比降是河段两端的高程差与流程之比,其变化主要取决于河床高程、河流水量等因素。黄河龙门一潼关河段(以下简称“龙潼段”)冲淤变化剧烈。三门峡水库(左图)建成后,该河段的水沙运移深受影响。1973年以来,三门峡水库调整运行方式,实现库区净排沙。右图示意1960~2000年龙潼段流量1000m3/s时的纵比降和龙门站年均流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60~1970年纵比降的变化趋势,反映出龙潼段(     
A.河道弯曲程度降低B.潼关附近河床抬升
C.雨水补给明显增多D.龙门附近侵蚀加剧
2.与1968年相比,1976年(     
A.潼关、龙门水位均较低B.潼关、龙门水位均较高
C.潼关水位较低,龙门水位较高D.潼关水位较高,龙门水位较低
3.与1976年相比,1998年龙潼段(     
A.流速较快,年输沙量较少B.流速较快,年输沙量较多
C.流速较慢,年输沙量较少D.流速较慢,年输沙量较多
2022-04-02更新 | 1819次组卷 | 16卷引用:微考点17 综合区域-备战2023年高考之地理图表专项突破

8 . 降雨及作物种植方式均对坡面土壤侵蚀具有重要影响,能够引起径流区域水土流失的降雨均视为侵蚀性降雨。相同降雨量和坡面条件下,种植方式不同径流量和侵蚀量也不同。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不同种植方式下坡面各月降雨量与侵蚀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影响该地区侵蚀性降雨量的主导因素为(     
A.降雨量B.下渗量C.土层厚度D.坡度
2.导致轮作区3月和5月侵蚀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翻耕B.土壤融冻C.土壤水分已饱和D.植被覆盖率较低
2023-04-04更新 | 864次组卷 | 5卷引用:地理(浙江A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9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2018-06-14更新 | 6657次组卷 | 54卷引用:2018年高考题及模拟题汇编 专题13 以中国区域为背景综合题

10 . 放牧作为高寒草甸的主要利用方式,家畜采食和践踏会对草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在青藏高原,放牧活动对高寒草甸表层土壤的入渗能力产生一定影响。研究人员在祁连山某河谷划分了5个放牧强度不同的样区。如图示意某次降水结束后不同样区土壤入渗率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放牧强度4.35和2.75的两个样区土壤入渗率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A.降水强度B.植被根系C.地形坡度D.冻土厚度
2.从土壤入渗率的角度考虑,最有利于降低地表径流侵蚀土壤效果的放牧强度是(     
A.2.75~3.64B.3.64~4.35C.4.35~4.76D.4.76~5.20
2024-03-05更新 | 771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05 整体性与差异性-【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地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