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由花岗岩发育而成的红壤遭受严重侵蚀。侵蚀类型主要有面蚀(指由于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壤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它是土壤侵蚀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沟蚀(由汇集在一起的地表径流冲刷破坏土壤及其母质,形成切入地表及以下沟壑的土壤侵蚀形式)和崩塌侵蚀(边坡上部岩石土体被裂隙分开或拉裂后,受流水作用突然向外倾倒、翻滚、坠落的现象)三种形式。研究表明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与植被覆盖率及土壤颗粒结构有很大关系。

表1:花岗岩风化壳各层的颗粒组成

风化壳层次有机质
(g/kg)
>0.25mm
团聚体含量(%)
>1mm
砾石含量(%)
<0.001mm
粘粒含量(%)



土壤表层32.437.0529.418.06
红土层5.814.839.2324.2
砂土层4.09.1037.768.60
碎屑层3.33.8851.94.19

表2:我国南方某地区水土流失分布统计表

坡度平坡(<5)缓坡
(5°~8°)
斜坡
(8°~15°)
陡坡
(15°~25°)
急坡
(25°~35°)
险坡(>35°)
流失面积(hm2)5701.816509.5919713.5220352.565259.87650.01
流失率(%)9.8011.1933.8834.989.041.12
(1)简要分析缓坡地区的各土层遭受流水侵蚀的类型。
(2)请你针对红土层、砂土层两类裸露地提出治理建议。
2023-06-0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学业仿真模拟地理试题(一)

2 . 黄土高原某退耕还林试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85mm,土层深厚。刺槐抗干旱、耐贫瘠、速生丰产,是该区域植树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下面左图示意该试验区生长季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布,右图示意刺槐林不同生长季节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布。当干燥化指数小于1时,土壤出现干燥化,且指数越小,土壤越干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耕地撂荒相比,种植刺槐后(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生态效益提升       ③土壤湿度降低       ④经济效益增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该退耕还林试验区刺槐生长最快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3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北某地黑土流失触目惊心,局部地区在春季3~4月份的融雪期(白天均温约7℃,夜间均温约﹣3℃)融雪造成的黑土流失甚至比夏季更为严重。某科研机构在该地进行融雪侵蚀实验,模拟相同融雪径流量为3.7L/min条件下,土壤解冻深度分别为1cm、2cm、3cm的三次融雪实验侵蚀率(一定的径流量条件下,单位时间土壤的侵蚀量),绘制了侵蚀率随时间变化图(如下图)。近年来当地农民采取横坡垄作(沿等高线起垄耕作)、秸秆覆盖和留茬耕作(保留作物根和短茎的耕作)等措施,有效减轻了融雪对黑土的侵蚀。


(1)据图归纳不同解冻深度土壤开始大量侵蚀的先后顺序,并简述其原因。
(2)与夏季雨水侵蚀相比该地局部地区春季融雪侵蚀更严重,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3)简述留茬耕作对减轻黑土侵蚀的作用。
2022-05-30更新 | 409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1届高三二模地理试题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洛河地处黄河中游,流域内植被物种多样性丰富,但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1970年以来,黄土高原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和淤地坝建设,1999年以来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显著改变了流域的下垫面条件。但实地调查发现,当地人工林草均不是自然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种植密度大,有些树种耗水过大,形成土壤干层,致使坡地林木“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影响生态恢复。下图示意北洛河流域位置及地形分区。



(1)分析北洛河流域植被物种多样性丰富的自然原因。
(2)说明流域内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对减少黄河下游输沙量的作用。
(3)与自然植被相比,简析该流域人工林草更易导致土壤干层形成的原因,并对后期植被恢复提出合理化建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陕北黄土高原,在一道黄土墚靠近冲沟的边缘地区,平坦的墚面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塌陷,颇似一个“大脚印天坑”,这个大坑并非天坑,而是一个黄土落水洞。一般分布在沟谷两岸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较快的部位。下图示意黄土落水洞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土落水洞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为(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④①②D.②③④①
2.黄土落水洞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断裂塌陷B.断层发育C.流水侵蚀D.溯源侵蚀
3.黄土落水洞大都发育在黄土梁延伸向黄土沟的斜面上,主要是由于该处(     
A.汇水面积充足B.地势平坦开阔C.黄土质地疏松D.裂隙发育较好
2022-05-10更新 | 585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泰安市高考三模地理试题

6 . 为研究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特性的差异,某科研团队在贵州一喀斯特实验样地(样地内降水、温度等气候因素大致相当)进行了生态实验研究。下图为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抗蚀指数的实验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实验结果表明(     
A.阔叶林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下降最显著
B.灌丛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最大
C.针叶林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最大
D.三种植被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均有所增强
2.10-20cm土层中针叶林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原因可能是(     
A.针叶林土层降水量小,有机质淋失少
B.针叶林土层温度高,有机质分解快
C.针叶林生物量流动最大,下部土层枯落物分解转化多
D.针吐林土层表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淋溶向下淀积量大
3.在喀斯特地区,如果以防治土壤侵蚀为目的,应考虑种植的树种为(     
A.灌丛B.针叶林C.阔叶林D.混交林
2022-02-15更新 | 521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1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训练地理试题(一)
7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耕作管理可以改变地表微地形条件。黄土区耕作中普遍采用直线坡面、人工掏挖、人工锄耕、等高耕作等耕作方式对地表进行处理。人工锄耕和人工掏挖方式下,地表微地形表现为凹凸相间的小丘和洼地,且分布比较随机;等高耕作呈现沟垄相间的微地形特征。地表微地形起伏大小呈现“等高耕作>人工掏挖>人工锄耕>直线坡面”的规律。下图甲示意不同耕作方式对产流量的影响,图乙示意不同耕作方式对产沙量的影响。



(1)描述不同耕作方式下坡面产流量的变化特征。
(2)在降雨条件及坡度、坡长相同的条件下,指出地表微地形起伏大小对地表产流量和产沙量的影响。
(3)简述耕作管理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环境的生态作用。
2022-01-24更新 | 85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肥城市高考适应性训练地理试题(一)
8 . 某校学生到甘肃省天水市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学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     对比流域的径流量变化

天水市桥子沟流域包括自然条件相似的东沟和西沟两个小流域。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西沟基本保持原状。同学们根据水文站的观测数据得知,在每平方千米面积内,东沟、西沟年径流量分别为4700m3、12500m3


(1)说出修建梯田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任务二     调查梯田利用方式

调查发现,天水市自2000年以来调整种植结构,在海拔1000~1500米的梯田上引种樱桃。该地种植的樱桃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


(2)概述当地生产高品质樱桃的条件。

任务三     分析梯田减少效益

表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梯田减少与梯田面积关系的相关数据,同学们对其进行了分析。

梯田占流域面积的比例(%)0510152030405060
梯田减少比例(%)0828506782899294

注:梯田减少比例指修建梯田后减少的输沙量占治理前输沙量的比例。


(3)绘制统计图,并说明梯田面积变化对梯田减少的影响。
2021-09-06更新 | 7401次组卷 | 31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泰安第三中学高考一模地理试题

9 . 孤东位于黄河入海口北侧。1976-2014年,在海岸线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孤东近岸海域5m等深线与海岸之间的水域面积变化明显(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76-2002年,孤东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一直以淤积为主B.先淤积,后侵蚀
C.一直以侵蚀为主D.先侵蚀,后淤积
2.推测2002-2014年期间,黄河中游地区
A.年降水量增加B.地表径流量增大
C.年蒸发量减少D.植被覆盖率提高
2020-04-24更新 | 991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三第四轮模拟复习质量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