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是粟黍(谷子和黍子或糜子,去壳后分别为小米和黄米)农业的起源中心,仰韶文化时期(距今7000—5000年)的遗址都分布在黄土高原高出河谷的台地上(下图)。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钾、磷等矿物养分丰富,深层土壤中的矿物养分在一定条件下上升到土壤表层,被农作物吸收,具有“自行肥效”的特殊能力,有利于粟黍农业生产。

(1)推测仰韶文化时期粟黍农业的耕地类型,并说明理由。
(2)借鉴土壤水盐运动的原理,简述黄土“自行肥效”的过程。
(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受人类的干扰严重,需要进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指出治理的核心措施。
2 .        材料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结合材料探究:
材料中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023-09-2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05章第01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 .        材料 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偶然的,是因为那时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古代黄土高原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还有面积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别是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这主要是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另外,人类因建筑和燃料用材而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幅缩小。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
   
(1) (区域认知)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类型及气候类型是什么?
(2)(综合思维)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怎样形成的?
(3)(人地协调观)人们在黄土高原的演变中吸取的教训应该是什么?
4 .        材料 暑假期间,珂珂老师带领学生到黄土高原进行研学活动。下面是黄土高原某处的景观图和同学们绘制的黄土高原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问题探究]
(1)判断图中b、c两坡的坡度大小,并分析怎样开发利用这两处山坡?
(2)探讨甲、乙、丙三地哪一处适合建窑洞?并说明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陕西省地形总的特点是:南北多山,中部多川,从北向南构成三个各具特点的自然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关中平原各级交通网连接全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陕南秦巴山地,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图一为陕西地理简图,图二为2010年陕西省人口密度分布图。

(1)陕西人口分布的特征:由南、北向中部____,中部关中平原地区人口密度最大。
(2)2010年陕南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该地区就业人员比重超过了66%,陕南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的原因:____
(3)从人口容量的角度,分析关中平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大的原因。
(4)陕北地区近年来人口增加较快,对环境的压力较大,简述陕北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措施。
2023-06-19更新 | 119次组卷 | 5卷引用:1.3 人口容量(分层练)-【讲义+分层练】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同步备课优质资源(人教版2019必修2)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乌裕尔河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内流河,上游地区多低山丘陵,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河水漫溢失去河道形成大范围沼泽湿地。图1为乌裕尔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乌裕尔河流域为典型的黑土分布区,也是重要的商品粮产区,流域内水利工程设施众多,同时由于开发强度较大,存在较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侵蚀沟分布较广,剥蚀表土,降低土壤肥力。“十四五”期间,我国已将黑土地保护利用列为重要任务。图2为流域内多个观测站多年平均气象、水文统计示意图。



(1)从气候角度分析乌裕尔河流域存在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
(2)简述乌裕尔河流域兴建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
(3)为实现“生产”、“生态”双赢目标,请简述黑土保护工程宜采取的具体措施。
7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推进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材料二:黄河流域局部示意图。



(1)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减少存在一定动态关系,请将下列选项填入正确位置。
A.耕地质量下降、面积减少B.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
C.开垦耕地,植被破坏D.粮食需求量加大、人均耕地减少

________________
(2)黄河流域存在多种自然灾害隐患,判断“自然灾害”、“主要发生的地形部位”和“防治措施”的一一对应关系,用直线正确连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甲地周边坡面上植树造林能够保持水土的原理。
2023-01-13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主题6 生态脆弱区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堂(中图中华地图版2022选择性必修2)
8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贵州省普定县是典型喀斯特地貌集中区,90%属于山区,山多地少,生态系统脆弱,石漠化危害严重,土壤贫瘠,石漠化严重制约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大量人口处于贫困状态。近年来为脱贫致富,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指导下,该地农民摒弃原来价格低廉的玉米、土豆,改种当地特色水果——冰脆李,实现了脱贫致富和生态保护的双赢。下图为当地石漠化区域坡度与土壤厚度关系的统计图。

(1)从坡度对土壤影响的角度,分析该地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2)分析石漠化给当地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危害。
(3)说明当地改种特色水果冰脆李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
2022-11-08更新 | 365次组卷 | 6卷引用: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练习)-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9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学研究多因素(变量)问题常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把多因素问题分解成若干单因素问题,每次试验只改变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地理事象的影响,而其它不变的因素称为控制变量。浙江省某坡耕地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该校地理兴趣小组拟研究不同农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该小组设置了3个径流小区(如下图),均在同一坡面上,长20m,宽10m,坡度15°,坡向东偏南,下设沉沙池,其出口处安装自动水位计,小区间隔仅1m,各小区均采用油菜大豆轮作,试验历时1年。其中,径流小区Ⅰ为顺坡耕作;径流小区Ⅱ有等高土埂,即在坡长方向每隔5m设一土埂,宽60cm,高30cm,并夯实;径流小区Ⅲ有草带,即在坡长方向每隔5m设一沿坡的草带种植区,宽1m,种植百喜草;

(1)该试验过程的控制变量有_________等。

地表径流量的测定是以一次降雨过程为单位,通过自动水位计记录逐次降雨的径流量和径流历时。该小组将不同径流小区的地表径流量变化结果,绘制如下图:

(2)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径流小区_________(填“Ⅰ”、“Ⅱ”、“Ⅲ”)。
(3)对比上图中流量①与流量③所在的径流小区,说明除地表径流外,水循环的其他环节的不同之处。
2022-11-08更新 | 49次组卷 | 3卷引用:作业(09)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10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黄河流量与含沙量统计(甲图)和黄河水系(乙图)。



(1)指出黄河水量增加的河段并简要分析原因。
(2)分析A线在兰州至河口段下降,B线在河口至陕县段迅速上升的原因。
(3)简述黄河郑州以下河段的水文特征。
2022-10-31更新 | 160次组卷 | 2卷引用: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练习)-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