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物多样性保护(旧选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珊瑚礁由海洋中能分泌石灰石的多种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是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也是海岸线的天然屏障。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珊瑚礁出现严重退化。自2016年起,中国科学家在海南三亚蜈支洲岛建立了多个珊瑚苗圃,进行珊瑚礁的修复。如今的蜈支洲岛海面下,是一片名副其实的珊瑚花园,珊瑚礁生态系统逐渐恢复。


简述导致珊瑚礁被破坏的人为原因,并说明珊瑚修复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2024-03-29更新 | 9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期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地理
2 .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胭脂鱼是我国特有珍稀淡水物种,是集食用性和观赏性于一身的名贵经济鱼类,曾广布长江水系,成鱼主要栖息在长江上游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江段及其支流。几十年来胭脂鱼野生资源量迅速减少,以四川宜宾为例,20世纪50~60年代,胭脂鱼占总渔获量的13%以上,70年代中期仅占2%,80年代始只有零星误捕报道。1988~1992年胭脂鱼人工繁殖技术获得成功,2000年成立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2011年开始保护区每年生产胭脂鱼鱼苗几十万尾,用于增殖放流和发展养殖业。近年来随环境好转,宜宾地区胭脂鱼养殖业有所发展,野生种群数量稍有回升。



简析胭脂鱼野生资源量迅速减少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2023-05-25更新 | 22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贵州省六盘水市特区实验中学高三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3 . 地处亚马孙河流域的巴尔比那大坝建于1980年代,建成后形成的水库库区向北延伸近100千米,库区内形成了3500多个岛屿,原来的连片植被演变成了孤立的森林斑块。下图为巴尔比那大坝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库区形成了众多岛屿,说明该地原来的地形(     
A.较低平B.多山地C.起伏大D.较开阔
2.大坝建成初期,雨林植被斑块化会使库区(     
A.大型陆地动物数量减少B.水生动物种类快速增加
C.生物群落结构趋于复杂D.陆生生态系统趋于稳定
4 .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经常被蝗灾袭击的地方,一直在和蝗虫作斗争。首先,这里的牧民们养了70万只应付蝗灾的灭蝗牧鸡。2000年新疆巴里坤草原等地出现特大蝗灾,中国更是首次从浙江调来20万只鸭,参与了灭蝗大战。其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采取人工筑巢招引专门以蝗虫为食的粉红椋鸟,每只椋鸟每天捕食蝗虫120—180只,可保护2亩草场避免蝗虫危害。人工筑巢引鸟、投放鸡鸭的灭蝗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新疆通过生物灭蝗的面积已达1000多万亩。据介绍,在采用生物防治手段之前,当地农牧民曾大量使用杀虫剂消灭蝗虫,蝗虫产生了耐药性,草原毒药残留,对环境危害极大。


分析新疆大力推广鸡鸭、椋鸟生物灭蝗方式的可行性,并说明这种方式对该地的有利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2017年4月24日朋友圈被丹麦大使馆发布一篇《生蚝长满海岸,丹麦人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的文章刷屏。此文控诉外来物种“太平洋生蚝”入侵丹麦西部和北部海岸,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太平洋生蚝对温度、盐度的适应范围广,可塑性强,生长周期仅半年左右,产量大。这种生蚝原本不属于丹麦海域,二是来自南方海域,自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出现在丹麦海岸,经过数十年的愉快生长,才形成现在如此巨大的规模。丹麦人口不到600万,虽有吃生蚝的传统,但常吃的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生蚝,对通过吃,消灭生蚝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分析太平洋生蚝在丹麦海岸泛滥的原因。
2022-12-2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压轴卷(二)文综地理试题
6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洲象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热带雨林中的开阔地。目前,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是我国亚洲象分布的主要区域。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国际市场橡胶原料价格上涨,西双版纳开始大面积开垦雨林,种植橡胶。连片的雨林被破坏后,亚洲象常常出现在村庄或农田附近的森林中,影响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人象冲突逐渐升级。下图示意1975年和2014年我国云南亚洲象分布范围,下表为亚洲象分布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单位:平方千米)。


橡胶林茶园
1975年2024930
2014年33898539

分析导致西双版纳地区亚洲象栖息地变化的人为原因,及缓解西双版纳地区人象冲突的主要途径。
2022-08-27更新 | 15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祁东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卷(二)地理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紫茎泽兰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粗壮发达,植株最高可达2米,每株可年产瘦果1万粒左右,可通过风、流水、动物、车载等方式传播,能在干旱、瘠薄的荒坡隙地,甚至石缝中生长。紫茎泽兰已成为全球性的入侵物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紫茎泽兰入侵造成了其他物种的减少甚至死亡。


分析紫茎泽兰入侵导致其它物种减少甚至灭亡的原因。
8 .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2020年3月开始,一群亚洲野生象的迁移引起全球媒体的热切关注,“大象要去哪”成人们津津乐道的关注点。象群一路北上,途经西双版纳、普洱、红河州、峨山、玉溪、昆明,使沿途地区民众及农业等受到不小损失。亚洲野生象主要集中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限制,野生象保护区并非连成一片。下图为亚洲野象。



分析亚洲野生象栖息地碎片化的原因,并提出针对野生象的保护措施。
2022-06-19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五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七)文综地理试题
9 .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生长在高原上的鹤类。黑颈鹤夏季在青藏高原的湿地上繁殖,冬季迁至云贵高原的湿地上越冬。近年来人类对湿地的开发及对黑颈鹤的猎杀,使黑颈鹤成为濒危鸟类。


(1)分析黑颈鹤数量稀少的原因。
(2)为保护黑颈鹤提出合理建议。

10 . 亚洲象是非常珍稀的濒危物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我国在西双版纳划定了亚洲象自然保护区,但近年来保护区内的大象频频“出圈”,2020年一个象群更是一路向北奔到昆明地区,目前已平安回归栖息地。下图为我国野生亚洲象分布范围及北迁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年来,野生亚洲象频频“出圈”的原因可能是(     
A.气候变化,适宜生存区缩小B.象群数量增加,生存空间不足
C.水源短缺,寻找充足水源地D.保护区破坏严重,食物来源减少
2.本次野生亚洲象能长距离“出圈”并平安回归栖息地主要得益于(     
A.沿线食物充足B.沿线地形平坦C.人类保护加强D.野象破坏较小
2022-05-30更新 | 340次组卷 | 8卷引用:2022届河南省郑州市高考一模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