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物多样性保护(旧选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蚯蚓,又名地龙,体内含地龙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有解热、平喘、降压等功能,自古即入药。目前,还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蚯蚓穿行于土壤中,通过取食、消化、排泄、分泌和掘穴等活动对土壤过程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土壤卫士”。

材料二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及秸秆覆盖等配套措施,起到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一种农业耕作技术。研究人员通过对我国吉林省德惠市某黑土试验区的实验调查发现,保护性耕作的蚯蚓数量是传统耕作蚯蚓数量的2~9倍。

材料三2022年初,国务院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其中,土壤蚯蚓是土壤普查的生物指标之一。7月,国家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严厉打击电击捕杀野生蚯蚓等破坏土壤的行为。下图为土壤中的蚯蚓示意图。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阐述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2)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更有利于增加耕地中的蚯蚓数量,试分析原因。
(3)从国家安全角度,说明严厉打击电捕蚯蚓行为的重要意义,并对加强蚯蚓保护提出合理措施。
2023-06-13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2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蚯蚓吞食土壤和有机物质的能力很强,经过蚯蚓消化管的土壤,排出成蚓粪,是一种高效有机肥料。蚯蚓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之一,也是畜牧业、渔业的增产的重要饲料,用途广泛。不少人为了赚钱,利用电子诱捕装置猎捕蚯蚓,危害巨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严厉打击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大柏老村位于北京市延庆区旧县镇,该村曾是“京郊奶牛第一村”,但是产生的牛粪每年用于耕地的不到30%,剩余的70%堆在地里。2013年,大柏老村委会和北京大地聚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蚯蚓养殖,并形成了“畜牧养殖一粪便一蚯蚓一有机肥一农业种植”的农业模式,取得良好的收益。下图示意大柏老村位置。



(1)分析蚯蚓对土壤改良的作用。
(2)说明国家严厉打击电捕蚯蚓的意义。
(3)分析大柏老村以蚯蚓养殖为核心农业模式的好处。
2023-04-06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

3 . 云南省保存有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生物类群,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重要生物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具有全球意义关键地区。完成下面小题。



1.与贵州相比,云南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主要是因为(     
A.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B.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
C.地形复杂,垂直差异显著D.开发较晚,人类干扰少
2.冬季昆明气温较贵阳高的原因主要是(     
A.太阳高度差大,太阳辐射强B.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强
C.受偏北气流影响,天气晴朗D.云量较少保温作用强
2022-02-2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4 . 菲氏叶猴是植食性动物,周身毛色较黑,在我国仅生活在云南境内怒江以西海拔500-1000米的险峻山地。云南芒市轩岗乡生活着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种群最大的菲氏叶猴群体,人们监测发现,当地的菲氏叶猴群在冬、夏季有垂直迁移现象。野生菲氏叶猴的研究和拍摄都很少,经观察发现,菲氏叶猴群远不如其他类猴群内部争斗多,整体相处较为和睦。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针对野生菲氏叶猴的拍摄记录少的原因(     
①菲氏叶猴毛色便于隐藏②菲氏叶猴分布地单一
③栖息地受人类活动影响大④人们关注野生动物的意识不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野生菲氏叶猴冬季垂直迁移的原因(     
A.冬季河谷气温较高B.水源充足,热量丰富
C.地形平坦,利于迁徙D.冬季原栖息地山腰食物充足
2021-08-2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瑶海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文化素养测试地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沙漠蝗主要分布在北非、中东和西南亚的炎热沙漠地带,在降水充足等合适的天气条件下蝗虫数量会大量增加。2019年12月以来,非洲东北部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等地区爆发了严重的沙漠蝗虫灾害,源头可追溯到2018年发生在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两场沙漠暴雨。下图为沙漠蝗分布和迁徙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本次蝗灾的形成过程为(     
A.气候干旱→蒸发加剧→土壤缺水→繁殖加快→向周边迁徙
B.气候异常→降水偏多→利于产卵→繁殖加快→向周边迁徙
C.气候异常→风力增大→向周边迁徙→繁殖加快→虫卵增多
D.气候干旱→河流断流→土壤缺水→繁殖加快→虫卵增多
2.沙漠蝗灾的危害主要由(     
①大量物种灭绝 ②引发森林火灾
③造成生态破坏 ④威胁粮食安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本次沙漠蝗灾对我国影响较小的主要原因有(     
①高山高原的阻挡,难以飞跃②沿途天敌众多,迁徙繁殖困难
③距繁殖地距离遥远,存活率低④我国西南气候湿热,生境差异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大深水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分。湖面海拔774m,最深处达1470m,低于海平面600m以下。周围有多条河流汇入坦噶尼喀湖,湖水经卢库加河汇入刚果河。湖底沉积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流域内干湿季分明,受风带作用下的上升流影响,干季湖内鱼类资源丰富。根据调查显示,过去10年该湖部分边缘区域,水位下降了6.1米,坦噶尼喀湖正在面临威胁。下图为坦噶尼喀湖流域示意图。



(1)湖泊按成因可分为火山口湖、冰川湖、构造湖、堰塞湖等,根据图文信息判断坦噶尼喀湖的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及该湖的形成过程。
(2)坦噶尼喀湖上鸟类众多,被人们称为鸟的王国。简述其主要原因。
(3)分析导致坦噶尼喀湖水位下降的原因。
2022-06-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7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上的内流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成湖初期,青海湖是一个大淡水湖,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青海湖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材料二2020年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卫星遥感资料监测显示,4月下旬,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543平方公里,较上年同期增大28平方公里,较近10年(2010至2019年)同期平均偏大164平方公里。

材料三湟鱼是裸鲤的俗称,是青海湖中的特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年5月到8月,湟鱼都会沿着河流溯流而上,进入到河流淡水区域产卵,湟鱼洄游会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群鸟猎鱼”等奇特的景观。湟鱼洄游距离越远,幼苗在淡水中生存时间越长,其成活率就越高。相关资料显示,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在上世纪60年代初曾达到199000吨的最高值,到2002年只有2592吨。湟鱼生长缓慢,恢复困难,近年来青海省把青海湖渔业资源修复作为青海湖生态建设的核心任务,不断加大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力度,已累计放流青海湖湟鱼1.56亿尾。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监测数据,2020年青海湖湟鱼资源蕴藏量恢复到10.04万吨,较上年增加0.74万吨。

材料四下图示意青海湖晚更新世以来湖岸线变化(图a,20世纪70年代数据,晚更新世→全新世→现代,从早到晚)、青海湖流域示意图(图b)和青海湖现代湖流运动示意图(图c)。



(1)结合图a和材料,说明从晚更新世以来青海湖面积变化特点,并指出近年来湖泊面积扩大的原因。
(2)结合图b图c,指出影响青海湖湖流流向的主要因素。
(3)说出阻碍湟鱼洄游的主要因素,并分析湟鱼在维护青海湖水鱼鸟共生系统中的作用。
8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潮沟是在沙泥质潮滩上由于潮流作用形成的冲沟,是潮滩上最活跃的微地貌单元,也是潮滩与外界连通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黄河三角洲地处新、老黄河入海口两侧,潮沟纵横交叉,各种湿地景观呈斑块状分布,湿地中天然植物群落的分布由海向陆呈现光滩、碱蓬群落和芦苇群落的条带状分布格局。自1996年黄河改道以来,区域内开展了大量围垦和堤坝工程,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同时随着适宜在淹水、高盐度环境中生长的互花米草的引入和扩张,黄河三角洲湿地及潮沟的形态特征发生了巨大改变。下图示意2004年、2008年和2018年黄河三角洲潮沟的分布。



(1)1996年黄河向北改道导致北岸潮沟数量明显减少,说明其原因。
(2)分析侧弯丁坝的修建对其南北两侧海岸线产生的影响。
(3)2008年后黄河三角洲南部潮沟长度缩短,解释其原因。
(4)分析互花米草与潮沟的相互作用对其他湿地植物的不利影响。
2022-03-03更新 | 51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顶尖计划“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9 .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牡蛎又称为生蚝,以海水中的海藻、有机质、碎屑等为食。牡蛎的贝壳在生长过程中,需利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钙元素,形成碳酸钙成壳,且牡蛎会层层叠叠不断附着在牡蛎壳上生长,形成类似岛礁的牡蛎礁(下图),牡蛎礁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纽约曾被称为“牡蛎之都”,过度捕捞和相关污染导致沿岸牡蛎礁被毁。过去,处理食用后的牡蛎壳对餐厅而言是一件麻烦的事。2014年纽约启动了“十亿牡蛎”项目,把经过自然作用清洁后的牡蛎壳,投放到沿岸水域,作为牡蛎礁恢复的底物,促使人工养殖牡蛎的加速繁殖,计划于2035年前培育10亿只牡蛎。



说出纽约启动“十亿牡蛎”项目的生态环境意义。
10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受到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澳大利亚极端自然灾害频发。从2019年9月澳大利亚爆发大规模山火以来,至2020年1月,已经持续了四个月(见下图)。在澳大利亚,森林中的桉树占了70%,桉树树皮和树叶中富含挥发性油脂,脱落后聚集在地面,遇到40℃以上的高温,容易自燃。甚至是桉树本身也在传播火源。和其他植物不同,桉树着火是表皮着火,而树皮则能阻隔烈火,大火过后大部分桉树树皮下的休眠芽就会很快萌发。



(1)简述澳大利亚此次森林大火持续4个多月的气象条件。
(2)分析桉树在火灾中的作用。
(3)简析火灾对澳大利亚桉树的影响。
(4)仅考虑自然因素,推断澳大利亚将来火灾发生频次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