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 . 材料东汉末年,名士世族势力庞大,他们控制中枢与地方政权,出现数世卿相的家门,这些人又没有足够的治理才能,以致风气日薄,政令日败。几十年间,政府登记的人口,由五千六百多万减至五六百万,这些减少的人口大多出于逃避过重租赋、躲避乱世的目的,荫附于豪强地主。由此,国家的赋税收入流入豪家大姓手中,而人口逃亡最严重的北方区域,正是曹操意图借以平定四方的地盘。曹操将改革矛头对准了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即世家大族集团。他压抑名士世族,变易选拔人才标准,淡化门第色彩,崇奖功能才术,提拔有一技之长的人。禁止世族结党连群,严刑峻法,“不避豪强”,甚至以杀戮的手段对付孔融、杨修、祢衡等世族名士。同时严刑禁止逃亡,奖励与强迫民众内徒,推行屯田制度,促使荫附人口脱离豪强地主。屯田奠定了曹操平定北方,乃至后来魏灭蜀、晋灭吴的基础,但并不能完全禁绝人口荫附于豪家。世族名士的实力依然健在,曹操也不得不礼待名士,到了司马晋代,更是中央集权对世族集团的大败退。世族集团历经数百年积淀,是一支有着雄厚政治经济基础的社会势力,在其鼎盛初期,曹操无法将其扑灭,也未能截断汉末百余年来颓风败俗的延续,但曹操的改革为以后南朝历代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蒙思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1)根据材料,概括曹操推行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评价曹操的改革。
2016-11-27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吉林实验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模拟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70年初开始,美国不断涌现的食品加工肮脏不堪,食品和药品掺假现象越来越普遍。经历千难万险通过的州食品法由于没有联邦统一的管理而形同虚设,改革者意识到必须让联邦政府来制止掺假产品从一个州运往另一个州。……自1879年到1905年的1/4世纪之间,有190项与食品药品立法相关的议案提交给美国国会,但均未获得通过。1906年,美国最终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
——《美国1906年纯净食品药品法之由来》
材料二
原夫西医之敢于操刀以剿人者,由于病人死后无论亲疏贵贱,皆许医者剐剔以搜寻所病而考其详……必其不惜死者以为救生之术而后可;若使人皆孝子慈孙,必不忍弃其祖父未寒之尸而听人之剐剔。此中华所不能行,而西医逐独擅其长也。
——摘自清朝大臣志刚《西医开刀》(1869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食品和药品立法的必要性,并从体制上分析其立法过程曲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思想界对西方医疗的态度,并进行评析。
2016-11-27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贵州贵阳一中高三上第二次适应性考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金世宗(1123--1189)完颜雍是金朝的第五位皇帝,是女真族杰出的政治家,后世对其有“小尧舜”之誉。金朝中叶以前,在用人上讲求论资排辈已成定制,许多优秀人才因此湮没无闻。这种传统做法显然与世宗即位后百废待兴、人才匮乏的局面格格不入。为解决这个问题,世宗提出”荐举人才、当今急务”。打破循资升降的惯例,世宗要求“苟有贤能,当不次用之”。并于大定十二年(1l72年)明确要求宰臣“诸府少尹多阙员,当选进士虽资叙未至而有政声者,擢用之”。为把这些规定落到实处,世宗亲自参与了人才选拔工作。他听说移刺道为人宽厚清正,遂召见于京师,经过认真考察后认为此人可大用,于是,拔其于幕府之中,迁翰林直学士兼修起居注。不久,世宗见其清廉有干局,翰林文雅之职,不足以尽其才”,乃改授同知中都路都转运使事,后又升至户部尚书,尚书右丞,平章政事等职。
——摘编自王德明《金世宗吏治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世宗的用人原则并分析该原则得以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世宗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特点及主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8年夏季,德国推行币制改革。西部占领区的军人政府制订了三项法律——货币法、货币发行法和货币转换法——以及众多的法规条例,从而拉开了币制改革的序幕。货币法,把西德马克确定为唯一的合法货币。“第二法”(货币发行法)建立了德意志国家银行(后来成为联邦银行),领导先期所建立的各州储备银行和负责发行西德马克的机构,赋予德意志国家银行执行币制改革的重任。一星期后生效的“第三法”(货币转换法),详细规定了银行和非银行部门的旧马克资产和负债的转换办法。……币制改革成为德国经济复苏的踏脚石。——摘编自托马斯·马杰、冈特·塔曼《激进的币制改革:1948年的德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西部占领区币制改革的主要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德国西部占领区(联邦德国)货币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2016-11-27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武则天至唐玄宗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极大破坏,这样就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脱离户籍到处流亡。安史之乱后,这一情况更加严重,实际上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按丁征收赋税的租庸调制也已无法执行下去。这种状况使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不分主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即算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先“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故称两税法);无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此外敛收者,以枉法论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德宗推行两税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推行两税法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邦建汉恢复调整秦朝上计制度,令张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县、道“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郡、国“岁尽,遣吏上计”。各郡、国上计于朝廷的计簿中,有关于各郡、国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的数量,也有关于各郡、国的盗贼多少以及边郡地区的戍卒、设施等不同簿籍.丞相受计(有时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并“课其(指地方官)殿最,奏行赏罚”。由于上计制度同朝廷对郡、国地方官的考核制度密切相关,一些官员上计时虚报成绩以逃避考核的现象便时有发生,早在汉武帝时,就曾出现“流民愈多”而“计文不改”的弄虚作假的状况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上计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上计制度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

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

——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材料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 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资治通鉴·周纪·胡服骑射》
(1)根据材料,概括胡服令出台的目的。
(2)根据材料,分析胡服令出台前后体现出哪些思想观念上的冲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辽对地处长城内外不同民族与地区,采取“一国两制”,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双重体系。阿保机灭渤海,耶律德光据有幽云十六州,辽的统治版图扩大了。确立了南北两套官制。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北面官制是以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而设置的一种特殊制度,分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北面帐官和北面宫官等,其官吏的任用一律是契丹贵族,掌管契丹一切军政大权,是辽朝最高权力机关。北面朝宫通过世选制选拔官吏,皇帝四时游猎,行宫所在成为政治中心。南面官制则袭唐制以统治汉人和渤海人。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由汉人居守管理。中央统治机构中的两套官制,也贯穿在地方统治制度中。辽代的地方制度,实行的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地区是部族制,汉人包括渤海人则编人州县制,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
——摘编自尹德蓉《论辽代的“一国两制”双轨行政制度》
(1)根据材料,分析辽代采取“一国两制”双轨行政制度的原因,指出两种体制的区别
(2)评价辽代南北双轨体制的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