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并指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过程中有何共同作用?
2020-04-1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理解任何历史时期的关键,在于找出决定该时期形态的主要动力。在近代中国,我们看到了几种发挥作用的强大动力。其中有些是明显的,有些则是潜藏的。

首先,自然是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命运的兴衰。

其次,在整个近代中国,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历史主题,它时而浮现到表面,时而转入地下。这种动力经久持续。

第三种动力是在新的天地里寻求求生之道,这个新天地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强加到中国头上的。即抛弃旧中国的成分,采纳近代西方的东西。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899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英美国家著作……占全部译著的85%,而日本作品仅占1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而来自英国的减少到10.7%,美国的占6.l%。在573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走向世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但在近代中国迈出这一步,并把这一步向前推进,却是坎坷的。尽管那些主张学习西方的早先的中国人,大都是激于外国侵略,耻己之不如人,要把别人打痛了自己的东西学过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报仇雪恨。……还有一层,为使中国放眼世界,不要徒以“汉官威仪”自诩,而要看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有所借鉴,改变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落后状况。

——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在向外国学习上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近代先进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下是来自孟子的言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材料二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为政思想?为实现这一思想,他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

(2)从材料二“习近平讲话”可以看出弘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2018-11-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

——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0-01-08更新 | 646次组卷 | 27卷引用:统编版必修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检测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思想解放的作用究竟在哪里?就在于动摇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头的循环论的思想,都是循环,你看都是循环,周围都是循环。起点,然后经过了一圈以后,又回到起点。进化论不是循环,进化论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地向前发展,逐步地向前发展。这对人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的作用。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从接受资本主义先进文化而开始走向近代化的角度说,是取得了进步。诚如毛泽东所指出的,19世纪中后期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西学的传入,使得封建、古老的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近代因素,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化历程。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复兴之路》解说词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人发现他们带来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清初科学家梅文鼎提出了“西学中源”说。他生于明代官宦之家又受教于明朝遗老,后又受到清朝皇帝的宠爱,潜心钻研西学却又有“奉耶稣”而“弃儒先”之虞,这种矛盾的境遇促成了他积极地鼓吹“西学中源”说。在天文学领域,他宣称西方的地球五带源于《周髀算经》,又说《黄帝内经》“地之为下”是地圆说得肇端。在数学领域,论证了几何学即始于勾股的理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学中源”说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源于中国了。许多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乃至顽固守旧派,在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时,都从各自的文化观念出发,不同程度地利用“西学中源”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为“中体西用”说。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早已有了类似议院的机构。康有为等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章太炎、梁启超还试图证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和均田制具有社会主义的成分。顽固派、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既然古已有之,就没必要再去学习西方了。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材料三   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人引进西学的阻力越来越小。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从而放弃“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文鼎倡导“西学中源”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各派倡导“西学中源”的观点,简析“西学中源”在近代引起广泛共鸣的社会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后“西学中源”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2019-03-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湖北省荆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