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1978年,时任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的袁庚提出“冲破束缚,放手大干,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思想;1979年,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气魄,“炸山填海”建立起蛇口工业区;1981年,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这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开拓创新、敢闯敢干B.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C.尊重科学、生命至上D.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2021-12-18更新 | 177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仁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是内因起主要作用,还是外因起主要作用,学术界争议较大。“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的变化主要是对西方冲击的反应,西方入侵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近代”模式,即现代化模式,认为中国在西方入侵前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传统模式里循环;在西方入侵后才开始模仿西方现代化的道路,走向现代化。

“帝国主义”模式把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作为中国近代各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把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归之于西方。

很明显,以上三种模式都强调外因的作用;而以美国学者柯文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则关注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因。目前学术界重视内因的积极影响,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内外因素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材料中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原因的种研究视角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内忧外患之下,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必然构成近代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发展教育被看成了重要的甚至根本的手段。民族危机愈深,救亡图存的呼声愈高,教育救国的思潮就愈为高涨。各时期教育救国的重提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从“睁眼看世界”、到“变器不变道”再到“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从知识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文化心理层次,教育救国论者在对中西文化的反思中对“教育救国”内涵的认识逐步丰富和深化。教育救国论者以自己的积极实践推动了旧中国教育的发展,他们所焕发和激起的爱国热情,时至今日仍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吴玉伦 《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前期的相关史实,自拟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正确。)
2020-08-01更新 | 73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渝北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2017-07-13更新 | 191次组卷 | 29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请从上述品牌的相关信息中提炼出一个关于现代化的启示,并结合所学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有三大要素:时、地、人。在时间——空间——人类三维构成的历史坐标系上,围绕着求生存、求发展的主题,落实到各个民族、国家,凸显出来的整体图像,多是升降不定的波浪形曲线,有起有落,绝少一路飙升。

——摘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内容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世纪末的晚清小说界,作家常使用一些引人注意的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自称“九死一生”;《海涅花》作者笔名“东亚病夫”;《老残游记》的作者取名“老残”;还有笔名“汉国厌世者”,这反映了
A.作者顺应时代的营销策略
B.思想界的忧郁和悲愤情感
C.现代主义文学的绝望虚无
D.内外压迫下文学的畸形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