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代君主专制的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唐朝和元朝,在中央机构中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的官僚机构分别是
A.尚书省和门下省
B.中书省和军机处
C.门下省和枢密院
D.尚书省和中书省
2019-09-2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每逢遇到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君主为了集思广益,要召集或责成宰相等召集中央有关官员,在廷臣会议上共同讨论,达成初步的共识后,将廷议结果呈达御前,由君主裁决。它既区别于君主通常的听政方式如早朝等,又与各个职能部门内部讨论、议决有关问题的“部议”相区别。

材料 《尚书·周官》记载:“议事以制,政乃不迷。”西汉参加廷议的包括会卿(政府理政大臣)列侯(国家元老)二千石(熟悉京师地方情况)大夫(“掌议论”)博士(“掌通古今”)。东汉时,“凡国有大造大疑,太尉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有时也吸收其他高级官员参加,而且参加者要“署议”。北魏时,“参论国治,经纶王道,以为常式”。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秩序井然,“有军国大事,则议之。由唐历五代,不改其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明代的廷议形式为群臣集议,但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统于一二尊官”。

——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廷议制度的特点。
(2)指出这一制度在唐代以后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2019-09-1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陕西省咸阳市泾华学校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
A.汉中外朝制
B.唐三省六部制
C.宋二府三司制
D.元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2019-11-13更新 | 197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5-2016学年内蒙古包头九中高一10月考历史试卷
4 . “天下之事具在于都省,省之事责之六部”。该现象最早出现于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2019-11-1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第三次模拟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并逐渐完备。回答下列小题
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了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礼乐制度
2.下列措施不属于削弱相权的是
A.秦朝实行九卿制度B.汉武帝设置中朝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D.宋朝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3.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它负责管理
A.起草政令B.审核政令C.全国军事D.行政事务
4.观察如图并阅读简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对军机处的描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军机处最初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   ②军机处成为清朝最高决策机构
③军机处有严格的办事效率要求   ④清朝灭亡前夕撤销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020-02-09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元朝沿宋、金旧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官僚机构。下列机构为宋元共有的是(  )
A.政事堂B.枢密院C.宣政院D.军机处
9 . 唐代与元朝都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财政,后者为中央行政机构
B.前者掌管草拟和颁发诏令,后者则是行政机构
C.二者都是为了强化皇权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D.二者都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A.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
D.创立行省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