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汉的兴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图1、图2所示均为河北安平汉墓壁画中的部分关于当地庄园生活的修复图案,其恢宏的场面和宏大的规模印证了《史记》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这类庄园的兴起(     
A.缓解了社会的贫富分化B.得益于政府的重农政策
C.侵蚀了皇权专制的根基D.挤压了商人的利润空间
2022-08-25更新 | 270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01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东汉,田庄的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中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据此可知,东汉田庄(     
A.推动了社会转型B.威胁了中央集权
C.维护了小农经济D.导致了“党锢之祸”
2022-07-28更新 | 984次组卷 | 15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01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B.刺史监察职能的强化
C.监察区域职能的扩大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2022-07-21更新 | 526次组卷 | 10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01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东汉末年为了对抗农民起义,出现了许多“坞堡”。坞堡是豪强地主以血缘和地域为载体,以宗族与乡里为纽带而形成的武装组织,且耕且战,自保自存。这一组织( )
A.是政府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B.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素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2022-07-14更新 | 446次组卷 | 15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01
5 . 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2022-07-14更新 | 7224次组卷 | 69卷引用: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为《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
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
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
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
据该表可知,在此期间
①华北地区是动荡的重灾区②经济重心移至江南③天灾与政祸引发农民起义④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22-05-31更新 | 322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2届高三保温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下图为东汉墓出土的陶制望楼陪葬品,下为方形池塘,池垣上有吹奏、迎宾、执弩等九俑,池中央矗立三层方形望楼(有瞭望示警功能),第一层门内正坐一俑,第二、三层平台上各有2个吹奏俑、2个执弩俑、1个立俑。此类陶制望楼较常见于东汉中晚期的墓葬中。这反映了当时(       
A.百姓娱乐生活丰富B.豪强地主庄园遍布
C.佛教影响世俗生活D.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2022-04-22更新 | 395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01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图是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所作的示意图

图中A、B两处应为
A.轻徭薄赋、独尊儒术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C.光武中兴、党锢之祸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西汉①和帝永元九年,甘英②奉安西都护③班彪④之命出使天竺⑤,抵达波斯湾⑥一带”。在这句记录中的错误一共有
A.3处B.4处C.5处D.6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东汉前期,选官尚可大致维持清平。东汉中期,清流士大夫对选官的批评,多着眼于“儒者寂于空室,文吏晔于朝堂”与“郡国所举类多办职俗吏”之上,抨击政府重文吏而轻儒生。东汉后期,遂出现了大量士大夫们对选官“清浊不分”的谴责。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察举制不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B.国家的治理思想发生了新变化
C.士人舆论左右了地方政治事务D.清流士大夫对选官公平的追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