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与西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大军进兵滇池(今云南晋宁东),并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自此,整个蜀汉南方的叛乱被成功平定。平叛之后,诸葛亮从长远利益考虑,采取“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不仅任用当地土著为长官,还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他们自治;同时,诸葛亮命令李恢在当地兴修水利设施,并修复了一条已经断了一百多年,南中地区通往成都的道路,使得交通往来大为方便;诸葛亮还从内地引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引进牛耕,以改变当地落后的刀耕火种的方法,提高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从而吸引了许多原以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渐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走向定居的农业社会。此外,诸葛亮还顺便在当地统一了货币。开发南中,也给蜀汉政府增加了大量收入,“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诸葛亮的一系列政策,大大改善了原来南中地区落后的文化和生活,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并从中得到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专心对付曹魏,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

——摘编自马曜《诸葛亮安定南中和团结少数民族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在南中推行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诸葛亮的改革对蜀国的影响。
2021-11-04更新 | 130次组卷 | 3卷引用:考点0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精华备考】2023年高考一轮基础学案(纲要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资治通鉴》记载:“(西晋)永嘉之乱,中州人士避地河西(今河西走廊),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该现象体现了
A.中原文化的拓展
B.中西部经济融为一体
C.社会分化的加深
D.河西文化圈正式形成
2019-10-23更新 | 326次组卷 | 18卷引用:第5讲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 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 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 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 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023-11-30更新 | 74次组卷 | 26卷引用: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纲要上-2023届高三一轮必做题
4 .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B.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
C.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D.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
2021-12-01更新 | 173次组卷 | 28卷引用: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同步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下列关于三国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蜀国与魏国加强了联合
B.势力最强大的是北方的魏国
C.吴国一直被蜀汉政权控制
D.曹操建立魏政权不合正统
6 . 三国鼎立的形成 从全局来看,分裂孕育着统一
(1)220年,____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注意:曹操并非三国时期人物
(2)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____
(3)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蜀、吴均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2022-10-2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分必背】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材料  皇甫隆,三国时期魏国人,嘉平年间(249254年)任敦煌太守。敦煌地处西陲边地,农业生产较为落后。当地多沙地,碱性很大,宜于过水漫灌而不适于滀水灌溉。但当地农民往往“灌溉滀水,使极濡洽,然后乃耕”,结果水干后地块易板结,造成“谷收更少”。皇甫隆到任后,看到当地百姓仍在沿用原始的耕种方式,遂实地考察,因地制宜,亲自教农民采用楼耕法,推广薄水漫浇法。“岁终率计,其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他还下令禁止当地妇女穿羊肠裙(用一整匹布做条裙子,如同羊肠一样盘结在身上,浪费且活动不方便),改穿中原地区流行的简易裙,由此,“西方(敦煌地区)以丰”。时人称赞其“勤恪爱惠,为下兴利”。

——摘编自魏明孔《曹魏对金城、河西地区的经营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皇甫隆经营河西地区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皇甫隆经营河西地区的措施的作用。
2020-12-01更新 | 172次组卷 | 2卷引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名题荟萃)-2023统编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8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形式或途径有
①民族迁徙   ②相互斗争   ③友好交往   ④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 .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如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北宋、元朝B.东汉、西晋、隋朝C.商朝、隋朝、北宋D.东汉、北宋、明朝
10 . 诸葛亮鼓励蜀汉百姓种桑养蚕,大力发展蜀锦生产。同时,他还首设“锦官”机构,以加强政府对蜀锦生产的专门管理。这说明当时蜀汉
A.织锦业成为重要财政来源B.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
C.百姓以蜀锦为主要衣料D.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