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如表为唐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造成天宝元年到元和二年人口密度变化的原因是(     
唐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
地区贞观十三年(639年)天宝元年(742年元和二年(807年
关内道4.1210.624.96
河北道5.7736.185.56
淮南道2.8716.8123.24
江南道2.8915.658.95
A.朋党之争B.贞观之治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
2 . 历史人物评价

李商隐(813858),开成二年进士,晚唐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在李商隐不到1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少年时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唐大和三年,他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受到令狐楚的欣赏和器重,令狐楚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

李商隐“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通过揭露晚唐皇帝服药求仙,慌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寄寓了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诗人描写晚唐荒凉到“高田长槲栎(hui们),下田长荆榛。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存者皆面啼,无衣可迎宾”。李商隐曾做县尉,不满于对县太爷卑射屈节,告假回长安,并作诗《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求假归京》。李商隐经历了唐朝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个皇帝,前几个皇帝要么被宦官杀死,要么被宦官所拥立。李商隐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商隐政治生涯坎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商隐的个人品质。
3 . 唐文宗时期,宰相牛僧孺曾说:“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因而抚之,使捍北狄,不必计其逆顺。”唐文宗随后采纳牛僧孺的建议。这一举措(       
A.强化了君主权威B.巩固了边防安全
C.加剧了朝廷党争D.助长了藩镇割据
4 . 如表为唐朝诗人地域分布情况,从初唐盛唐到中唐晚唐的变化可以看出诗人数量的变化受(  )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北方200214272183
南方6890148229

A.文化基础的制约B.政局变化的影响
C.政策调整的牵制D.教育理念的局限
5 . 如图为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这反映出当时
A.户籍管理更加严格B.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C.全国人口大幅增长D.南方开发程度超越北方
2022-06-07更新 | 970次组卷 | 14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此外绝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但它们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不是割据性质的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其动乱多是内部兵乱,不是割据叛乱。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虽然不属于割据性质,但是由于它们各自不同的地理特点及其与唐王朝的政治、财政、军事关系,因而深刻影响着整个藩镇割据形势的发展。具体说就是,东南型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型(西北)从武力上奠定了关中,中原型从军事上镇遏叛镇。最后黄巢起义打破了这种格局:举足轻重的中原型藩镇大部分被野心勃勃的朱温吞并;边镇动辄举兵犯阙;东南型藩镇也不再供给唐朝财源,唐朝的灭亡只待时日了。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

材料二   唐末“内为奸邪阉宦之所制,外为强臣藩镇之所遇,号令不出国门”。五代“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缠地”。连年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失序、道德沦丧。北宋建立之初,与抑制武将的措施相对应,宋代统治者大力扶持文人入任,以文人充斥国家各级政府机构。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备受排挤的庶族地主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日益壮大。宋代建国伊始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推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进一步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逐渐形成“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社会经济局面,大量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土地的私有化占据了绝对优势。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化,到宋代基本定型。

——摘编自杨钰胗《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及其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藩镇势力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原因。
7 . 唐朝后期的河北幽州,尊安史叛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并修坟建祠予以祭祀。后朝廷欲变更其俗,“乃发墓毁棺”,居然激起当地兵变。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失去统治地位B.中央集权面临着危机
C.朝廷缺乏有效的平叛策略D.疆域变化影响专权体制
8 . 《新唐书》写道:“自天宝以来,大盗屡起,方镇数叛,兵革之兴,累世不息,而用度之数,不能节矣。加以骄君昏主,奸吏邪臣,取济一时,屡更其制,而经常之法,荡然尽矣……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至于盐铁、转运、屯田……无所不为矣。盖愈烦而愈弊,以至于亡焉。”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藩镇割据的现象B.两税法实施的结果C.唐朝灭亡的原因D.宦官专权的危害性
9 . 学者张国刚把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藩镇划分为割据型(河朔地区)、防遏型(中原地区)、御边型(西北、西南边疆)、财源型(东南地区)四种类型。并指出,在唐代后期近50个藩镇中,真正割据的主要是河朔三镇。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藩镇
A.促使唐朝开始由盛转衰B.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C.控制了朝廷的财政收入D.利于延续当时唐朝统治

10 . 材料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令西北边境的军队驰援内地,神策军将卫伯玉领千余人赴难中原,攻围安庆绪(安禄山子)的相州之战。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进犯长安,禁军溃败,代宗奔陕州,鱼朝恩率此军护卫代宗,后鱼朝恩便率神策军归于禁中。由于地方割据日益尖锐,严重的局势使唐朝统治者认识到必须拥有一支由朝廷直接掌握的、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加强神策军势在必行。神策军第一次大规模扩编是在代宗大历(766779年),主要收编了平卢镇邢君牙部等极有战斗力的藩镇部队。第二次大规模扩编是在德宗贞元(785805年)间,主要收编镇国镇骆元光部等。由于唐廷拥有神策军这样一支庞大军队,所以,一般藩镇对之不敢过分睥睨,同时也阻遏了吐蕃的侵扰。唐穆宗初年,神策军达186700余人,达到全盛时期,但是由于其拥有许多特殊权利(如给养三倍于其他军队),故其腐化开始孕育于其极盛时期。且从唐德宗起,宦官控制了神策军及其他禁军,同时也控制了长安城及整个关中地区,造成了宦官集团长期专权局面。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神策军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代神策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