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9 道试题
1 .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中书省制度
2016-11-27更新 | 412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5-2016学年广西区南宁市第八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
2 .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016-11-27更新 | 322次组卷 | 14卷引用:2015-2016学年四川简阳阳安中学高一上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旧唐书·王起传》说:“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及元稹、李绅在翰林,深怒其事,故有覆试之科。及起考贡士,奏当司所选进士,据所考杂文,先送中书,令宰臣阅视可否”。材料说明此时的科举
A.确立了中书省掌控考试地位
B.减少了世家望族的请托风气
C.消除了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
D.残存了豪门把控仕途的特点
4 . “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汉时设立,级别较低)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这种变化是为了(     
A.要提高行政效率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提高“三公”权力D.防止腐败的发生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三省”职权的分配以及唐朝中央机构行政运作的程序。有人认为唐朝中央机构的制度设计为近代西方“三权分立”提供了历史借鉴。你认为二者存在的本质差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唐太宗控制尚书省的原因及采取的做法。
(3)据上述材料指出唐代相权的发展趋势。
2007·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 )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B.府兵制、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科举制、均田制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真题 名校
7 .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2016-11-18更新 | 1112次组卷 | 59卷引用:2009-2010学年沈阳市回民中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观点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

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善候司。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有人责怪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据《汉书》卷六十《杜周传》

材料三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据《贞观政要》卷二

从三则材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材料,并通过对材料的解读论证题中的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