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行政权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D.加强皇权
2020-01-13更新 | 400次组卷 | 27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明太祖谈罢相

(明太祖说)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1)隋唐时期的宰相权力与秦汉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材料看,明太祖认为“罢相”的理由有哪些?
(3)以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演变的史实,来反驳明太祖的“罢相”主张,你能提出哪些有效的论据?
2019-11-0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15届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3 .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①每事先经由中书省,②中书做定将上,③得旨,再下中书,①中书付以门下。或有未当,则②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③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①门下即下尚书省,②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初,①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②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

材料三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①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读史指导】


材料   主旨

材料一:唐朝三省部门的职能分工及其运作的具体程序。
材料二:政事堂机构设置的变化。
材料三:唐朝权力运行机制中的相互制约和作用。
信息解读
材料一:①说明了唐朝政事运作具有固定的程序。②说明了三省有各自的分工,且相互之间存在制约关系。③体现了皇帝是最后的决策者。
材料二:①说明了起初政事堂是唐朝宰相议政的场所。②说明了政事堂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材料三:①说明了三省六部制的存在,能够减少决策的失误。
历史结论三省六部制是对相权的分散和削弱,加强了皇权。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和减少决策失误。

2019-06-1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册预习卷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9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唐初,中书省负责诏敕的制定;安史之乱后,唐德宗以翰林学士(被天子视为“私人”)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中书省则负责草拟日常政令。这种变化
A.使三省职责更加清晰
B.是皇权对相权的侵夺
C.表明中央集权的减弱
D.旨提升行政办事效率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唐代负责草拟皇朝诏令的官员统称为词臣。唐前期,词臣主要指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官正五品上;安史之乱后,无官品的被临时差遣的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中书舍人,成为词臣的代表。这种变化表明
A.词臣地位得以提升
B.唐朝社会日趋稳定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正常官制遭到破坏
2019-04-24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安徽省a10联盟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月份)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911年,黄花岗之役、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浪翻波连,汇成辛亥风云。经过庚子以来十年的千曲万折之后,历史在革命、改良、民变和清廷的自我挽救之间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革了数千年帝政之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唐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职能。结合所学,分析三省对当时政治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前无古人的变化”的含义。结合所学,简述“庚子以来”革命派为实现这一变化所作出的努力。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云南省福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上述条款蕴含的政治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新时期哪部法律文献制定后的变化?这部法律对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影响?
2019-01-24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汨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的贵族政治是一种典范政治,保证其正常运作的第一推动力便是贵族的典范作用,但是自西周立国百年之后,贵族阶层变得贪图享乐,素质普遍下降,以致最终失去示范,自乱其制。因此,贵族政治日渐无法正常运转,并且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春秋时期,诸侯、大夫逐级僭越,卿族之间的相互斗争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个过程。面对强宗大族对君权构成的巨大威胁,君主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以打击贵族势力、维护君权,而社会也急需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体制,以适应已经变化的客观形势,这便是官僚政治。

——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原因。
(2)列举秦朝、唐代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并从政治角度简析官僚制度的积极作用。
9 . 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由此可见,宰相人数变化原因主要在于
A.宰相的任期不断缩短
B.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
C.科举提高官员的素质
D.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
10 . 通观古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往往是复杂、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三公”指三个高位官职。丞相为一人时,丞相是三公之一;丞相一分为三时,三个位置合称三公。三公无论怎么变化,皇帝助手的性质未变,有议政权,但无决策权。唐朝的“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是机构设置的概念。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运机制,叫“三省制”。三省机关从不同角度参与最高决策,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

时间机构变动及其主要职责
1901年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6年撤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1911年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三省制如何继承了秦汉三公制?唐代三省制有何创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清末中央机构改革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央机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