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9 道试题
1 . 宋神宗置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坊场(交易场所,政府抽税)水利之法、兼察官吏贤否,又置提举茶盐司,专掌茶盐事。据此可知,北宋(     
A.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B.地方机构彼此制约
C.地方上依事务设官分权D.监察实现台谏合一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宋朝行政体制中,向有“州郡为本,县为末”的理念。北宋徽宗以后,县赋税负担沉重,士人多不愿出任县令之职。南宋与金对峙过程中,众将领兼领地方诸路财权,分割朝廷在地方的财利,逐渐形成地方财政分权的严峻局面。南宋绍兴六年(1136),宋高宗下诏选浙西十四县、浙东九县、江东八县、江西四县、福建四县和湖南一县,合称“四十大邑”。四十大邑的知县多由政事堂直接任命,并给予其州通判的待遇。以此为契机,政府明文规定“不任县令不除(担任)监察御史”“初改(提升)官人必作令(县令),谓之须入”,并禁止在县一级增税。此后,县级行政逐步作为南宋官僚群体施展抱负的晋阶之地。秦汉以来以郡为地方行政中心的状况逐渐改变。

——据吴业国《南宋“四十大邑”考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四十大邑”改革内容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四十大邑”改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南宋时,“凡进实录,宰臣率史官诣崇政殿以献”,后置礼仪使,逐渐形成一套庄严肃穆而又极其繁琐的“进书仪”:皇帝服靴袍御殿,焚香、礼拜、受书等。配有“进书仪”的进呈书籍皆与皇帝密切相关,是皇帝向天下臣民宣示继承先朝政治遗产,开启本朝治道之举。此举的用意在于
A.维护等级秩序B.重视对文化的传承
C.突出君主有为D.确立理学正统地位
2021-12-13更新 | 513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2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宋太祖时,诸州通判与知州争执时,常常声称:“我监州也,朝廷使我来监汝!”真宗时,保州通判孙冲因与知州争事被贬降监当吉州酒。神宗元丰时,延州通判吴安宪,“务专部事,多自判决”。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北宋(       
A.通判擅权现象普遍B.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D.政治风气的因循守旧
6 . 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这反映了北宋
A.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B.专制集权得到了强化
C.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D.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
2020-01-13更新 | 896次组卷 | 29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历史试题
7 . 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司举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A.铲除地方割据根源B.削弱相权以加强集权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分化事权以相互牵制
8 . 宋人陈亮认为:“艺祖皇帝(即宋太祖赵匡胤)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国。”这体现出宋初的治国方针为(     
A.崇文抑武,以文治国B.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C.削弱地方,分化事权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9 . 与内地武人节度使不同,边将权力极大。如宋太祖派遣士兵前往郭进(某边将)驻地时,总不忘警告他们:“汝辈当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这反映了宋初
A.崇文抑武并未施行B.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C.武将尚有政治空间D.武人干政目无法纪
2021-04-21更新 | 736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自建隆二年(961年)起,宋太祖开始对藩镇执行“稍夺其权”的措施。《宋史》载,“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由此可知,宋初(     
A.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边防压力骤然减轻
C.中枢机构权力分化D.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