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古时期的重要官僚出自大族者,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东晋时期最高级官员出自大族的比例几乎占75%,西晋、南朝和隋代最高级官员出自大族所占比例的平均值接近74%……北魏、西魏和北周汉人高官出自大族的比例则超过75%,东魏、北齐的比例则在60%左右。在唐代前期,最高官员中大族出身的比例降至56.4%,后期则为62.3%。……如果将这些(唐代)大族的郡望标识在地图上,那么,就会清晰地显示,河北、山东西部、河南北部等地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剩余的名族门第分布于山西、渭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三角洲。毫无疑问,这种地理分布透露出中国宋代以前地域重要性的基本分野。

——摘自【美】姜士彬《中古中国的寡头政治》

材料二:唐代宰相地理分布


——摘自李建华《论唐代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特征》

宋代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


——摘自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宰相和宋代宰相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同之处,并分别概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022-09-05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文人与武将。

材料一   唐末五季,士大夫有言曰:“贵不如贱,富不如贫,智不如愚,仕不如闲”。

——(北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八


(1)结束材料一中时代现象的君王是(     )(单选)
A.隋炀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成祖
(2)材料一中士大夫因什么境遇而感慨?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陈尧咨(9701034)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小由基”。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装饰品)。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九


(3)从陈尧咨母亲的言行中可以透视出什么价值观念?

材料三   澶渊之役时,寇准率军北上,文官冯拯竟然当众责骂大将高琼。高琼忍无可忍,回敬冯拯:“君以文章致位两府,今敌骑充斥如此,犹责琼无礼,君何不赋诗咏退敌骑耶?”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八


(4)依据材料三,冯拯当时供职的“两府”可能有(     )(单选)
A.枢密院   B.都察院   C.理藩院   D.宣政院
(5)高琼和冯拯分别代表了什么政治集团的利益?他们的争执反映了什么问题?
(6)上述材料反映当时文官地位发生了怎样变化?对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022-09-2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合格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此外绝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但它们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不是割据性质的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其动乱多是内部兵乱,不是割据叛乱。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虽然不属于割据性质,但是由于它们各自不同的地理特点及其与唐王朝的政治、财政、军事关系,因而深刻影响着整个藩镇割据形势的发展。具体说就是,东南型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型(西北)从武力上奠定了关中,中原型从军事上镇遏叛镇。最后黄巢起义打破了这种格局:举足轻重的中原型藩镇大部分被野心勃勃的朱温吞并;边镇动辄举兵犯阙;东南型藩镇也不再供给唐朝财源,唐朝的灭亡只待时日了。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

材料二   唐末“内为奸邪阉宦之所制,外为强臣藩镇之所遇,号令不出国门”。五代“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缠地”。连年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失序、道德沦丧。北宋建立之初,与抑制武将的措施相对应,宋代统治者大力扶持文人入任,以文人充斥国家各级政府机构。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备受排挤的庶族地主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日益壮大。宋代建国伊始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推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进一步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逐渐形成“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社会经济局面,大量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土地的私有化占据了绝对优势。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化,到宋代基本定型。

——摘编自杨钰胗《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及其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藩镇势力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离局面。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

材料三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北宋调整统治措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什么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5 .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以上的双重原因,地方分权因而大大削弱,而中央集权则高度强化。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绝对专制,中央绝对集权的开端。

——引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讲》


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绝对专制,中央绝对集权的开端”这一观点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或提出自己的观点。论述充分,史论结合。)
2021-12-13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教改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确保各系统监察机构监察权的行使,宋朝逐步确立了规范原则、风闻原则、独立原则和互察原则。规范原则是监察权的界定以及行使监察权的法律规定。从真宗朝起,宋朝逐步制定有关台谏机构行使监察权的法规。风闻原则是指监察官员在向皇帝谏诤和对官员进行弹动时,允许监察官员不公开自己的信息来源。这一原则虽在宋朝以前已经实施,但到宋朝不仅适用于台官,还扩大到谏官和走马承受(路级监察官员)。独立原则是指监察官员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皇帝和其他官员的干涉。宋朝台官、谏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各路帅臣和监司,无不奉行这一原则。互察原则是指监察官彼此实施监察。台谏、给舍、帅司、监司、走马承受通判都实行上级对下级监察官的纵向监察,同时又实行同级监察官之间的横向监察。由此构成了一张遍布全国的比较严密的监察网,所有机构和官员都置于监察之下。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宋》(下)


(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监察系统四大原则得以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朝监察网形成的影响。
2021-11-1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是“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的新气象。秦汉一统与以前的夏、商、周的根本不同在于:以前虽也有周人表述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统一观念,但天子更多是被尊为共主,其政教之所及,往往是象征多于现实,文化重于政治,秦统一使天子由共主转换成唯一的治主,教化所及也意味着具体治理之所及,故政教所及的意义,也渐由文化的变为主要是政治的。周秦之间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实施具体治理的范围大小问题——共主不直接施治,而大一统则要治。广土众民的治理,成为一个前无经验又不得不面对的根本问题,这是一个持续两千多年的历史挑战。

——摘编自罗志田《地方的近世史:“郡县空虚”时代的礼下庶人与乡里社会》

材料二   大致在南北朝以前,历代都是在广土众民的局面上待续以前诸侯国时代直达基层的治理模式。秦设三十六郡,郡下为县,县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常成为麻烦的制造者,宋代明显有将天下之权收归于朝廷的举措,结果造成“郡县空虚,而本末俱弱”。

——摘编自罗志田《地方的近世史:“郡县空虚”时代的礼下庶人与乡里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政治体制的主要差异,并指出秦汉两代为应对广土众民,在国家治理方面各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宋代“郡县空虚,本末俱弱”的原因。
2021-07-24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