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964年,太祖乾德二年设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开宝六年(973年)参知政事于政事堂议政,宋仁宗、宋神宗时期,参知政事的职权和礼遇达到巅峰。其设置分化了(     
A.枢密使军权B.知州决策权C.通判监察权D.宰相行政权
2023-01-1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庆历七年(1047年)三月,宰相贾昌朝与枢密副使吴育争执,御史中丞高若纳言“阴阳不合,责在宰相”,贾昌朝因此罢相;皇佑三年(1051年)十月,宰相文彦博出知许州,起因于殿中侍御史里行唐介的弹劾。这些事件的发生(     
A.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矛盾B.提升了中枢机构的效率
C.使监察官成为决策中心D.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3 . 宋朝在官员任用制度上,有官、职、差遣之分,即所谓“其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该制度客观上(     
A.提高了行政效率B.防范了地方割据
C.加剧了财政困难D.发展了文官政治
2023-04-0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巩固统治,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尽显治国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候王……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周、秦朝和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指出汉武帝为制“侯王”采取的行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与唐朝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财政、军事控制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5 . 北宋官员田况在《儒林公议》中记述:“(宋太宗)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饥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材料反映了当时(     
A.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B.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C.崇文抑武的政治理念D.军事实力显著提高
2023-10-1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沐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靖康之变以后,大臣宗泽任东京留守,招募遭到战乱冲击而破产的农民组成“义军”,破解了开封之围。此一年间,宗泽多次上书宋高宗,请其还都开封,并愿将“百万义军”交付高宗,但高宗屡次以无力供养“义军”为由拒绝宗泽。这反映出宋高宗主要在担忧(     
A.徽、钦二帝归来争夺皇位B.宗泽手握重兵威胁到皇权
C.宋朝兵制的弊病难以解决D.“义军”战斗力存在虚夸成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北宋初年,为分散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是(     
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B.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C.“杯酒释兵权”D.设十三州刺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朝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这一现象体现宋朝政治的特征是(       
A.削弱专制皇权B.强化中央集权C.防止武将专权D.推行守内虚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看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制度上。”宋代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实行节度使制度
B.创立三省六部制
C.任命文官做知州
D.实行二府三司制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魏晋以来,平时不设宰相,而尚书、中书和门下,迭起而操宰相之权。隋改中书为内史。唐初复旧,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承而行之。其后多不除人,但就他官加一个同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目。而中书门下之事,实亦合议于政事堂,并非真截然分立的。尚书,历代都分曹治事。至隋才设六部,以总诸曹。自唐以后,都沿其制。

——摘编自钱穆《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在制约机制中采取的官制改革并分析其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