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1 . 如表为北宋治平元年(1064)中央财政收支情况。据此可知北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项目年度财政收入年度财政开支其中军队费用开支军队费用所占比例
3682万余贯3317万余贯994万余贯30%
874万余匹723万余匹742万余匹103%
2694万余石3047万余石2317万余看76%
2939万余束2952万余束2498万余束84%
A.财政危机B.吏治腐败C.因循保守D.军事废弛
2 . 北宋官员宋祁曾向仁宗上疏,指出“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衣紫成林,州县之地广于前,而陛下之官五倍于旧。”这说明北宋中期(       
A.冗官现象严重B.武将势力膨胀C.边防危机加剧D.政治风气保守
3 . 「征兵制与募兵制]

材料一   秦至西汉前期以征兵为主,自武帝之后征募兼施,迄至东汉时期,征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所代替。征兵制具有义务兵制的性质。秦至西汉前期,承袭了战国旧制,主要实行郡县征兵制。适龄编户在一生之中,须服两年兵役。当时全民有义务当兵,但非尽民皆兵。官僚地主、般富之家享有许多优抚特权;适龄对象应征为兵,也有身体、财力和丁口的标准,以之“为役先后”。在征兵制下的士兵来源,一般来自国家“编户”,农民是征兵的主要对象。士兵的社会地位和素质,在西汉以前比较高。唐之府兵也是一种征兵制,汉、唐前期的强盛之局与实行征兵制度不无关系。

——摘编自黄今言《简论秦汉军制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宋代都是些雇佣兵,以兵为生,入伍后更不退伍,多半是老兵赢卒,否则是骄兵悍卒,或是赢老骄悍兼而有之。御外侮不足,煽内哄有余。宋代养兵不能用,积贫积弱,社会贱视军人。重文轻武,成为当时风尚。最先有辽,盘踞中国东北。次之有金,夺去了黄河流域。最后有蒙古,吞噬了全中国。

今再通观全史,可见军人之在国家社会,乃系一种义务,非职业。非为谋生,乃为服务。非取于人,乃以献于人。其最高表现,乃为献身国家民族,至于肝脑涂地而不惜。

——摘编自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西汉前期征兵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募兵制的弊端,并谈谈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变化的历史启示。
4 . 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历史书中,宋朝可算是画上过浓重一笔的王朝。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对宋朝的评价大相径庭。朱熹认为“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今人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则认为“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更认可材料中的哪种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宋仁宗时,三司使蔡襄奏言:“禁军约七十万,厢军约五十万,积兵之多,仰天子之食,五代而上,上至秦汉无有也,祖宗以来无有也。”由此可知,北宋前期(     
A.长期保持着较强的军事实力B.军事组织形式已经较为完备
C.解决边防危机的时机已经成熟D.军队规模庞大,军费开支巨大
7 . 中原王朝在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的交流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料犀象及茶与交易。⋯⋯景德三年,诏民以书籍赴沿边榷场博易者,非九经书疏悉禁之。凡官鬻物如旧,而增缯帛、漆器、粳糯(糯米),所入者有银钱、布、羊马、橐驼(骆驼),岁获四十余万。

——《宋史·食货志》


(1)阅读材料一图,分别写出图中①②③三个政权的名称,结合所学概括政权③处理北方边境问题的两种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榷务”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概述这种贸易的积极意义。综合本题信息,谈谈你对处理好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关系的认识。
8 . 北宋末年,“议者谓祖宗虽徇(依从)契丹,岁输五十万之数,然复置榷场与之为市,以我不急易彼所珍,岁相乘除,所失无几。”结合所学,这反映了(            
①北宋边疆贸易带有明显的屈从性            ②边境贸易缓解了政府财政的负担
③外贸税收是宋代国库的重要财源            ④政府采取了以钱财换和平的策略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 特奏名制度是宋代科举的创新,仅存在于两宋时期。即针对那些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落榜的人,当他们积累到一定次数和年纪便可以登记造册,通过附加考试后赐予进士出身和官职的制度。以真宗咸平三年为例,除进士、诸科之外,“特奏名”竟高达900余人。此后,仁宗时规定:“礼部(特)奏名,以四百名为限。”(特)奏名限额表明北宋(       
A.经济发展出现迟滞B.科举取士不断扩大
C.冗官现象亟待解决D.崇文抑武局面扭转
10 . 北宋苏辙说:“昔仁祖之世,元昊叛命,边臣失律,败亡相继,然而四方士民裹粮奔命,唯恐在后,虽捐躯中野,不以为怨,兵民竞劝,边守卒固,而中国(宋)徐亦自定,无土崩之势。”西夏则是“久不通和市,国人仇怨”。这说明(     
①北宋军民的爱国情绪高涨   ②西夏失败激化国内矛盾
③北宋承受战争的潜力更强   ④西夏挑起边衅不得人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