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3 道试题
1 . 北宋仁宗时期,政府在淮南六州茶叶盛产区,设置“山场”十三个,管理茶叶的生产和买卖,称为榷茶。场官先将官府收购茶叶的钱发给茶农,称为本钱,茶农在茶叶收获后,必须将茶叶全部卖给山场,严禁私售。这种做法(     
A.加重官府对茶农的高利盘剥B.表明政府放松对经济的控制
C.削弱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D.使得茶税成为最主要的税源
2 . 唐代以前,海洋贸易还处于对外贸易的次要地位,更没有财政意义;宋朝鼓励海洋贸易,设立市舶司,实行抽解(对进口货物征收的一种实物税)和博买,获取市舶收入;元朝大力发展海洋贸易,把市舶收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认为市舶与赋税、盐法、商税等一样,乃“军国之所资”。由此可见,唐至元(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被放弃B.海洋路径外向型经济已建立
C.海洋贸易政策取向发生转变D.海洋贸易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3 . 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2016-11-27更新 | 2760次组卷 | 35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桃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宋代,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坊、巷互称及以巷代坊的新面貌,如《梦粱录》中记载南宋临安:“吴山坊,即吴山井巷。……市南坊,即巾子巷”,“富乐坊,俗呼卖马巷”。这说明,宋代(     
A.城乡经济互补性得到加强B.城市管理缺乏统一标准
C.人口增长促进了城市发展D.城市社会生活空间开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B.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6 . 某学者概述了宋代村市(以墟市为中心)的状况,如下表所示。材料所示状况反映了宋代(     
序号概述
举办墟市被称为市合、市集、趁墟,江西、福建等地区可见许多这种名字的市集;有每天举办的市,也有隔日举办的市,一般在早上短时间内结束交易。
举办墟市的聚落小到几户的小村子,大至数百户的镇;墟市里除农民外还聚居着商人、富民和屠宰业者;墟市内有商店及旅馆、仓库;墟市分布密度最小五华里左右。
墟市的维持和管理,由当地土豪、商人这些建设规划者和租税承办人与参与保安和征税的官府双方在利害关系一致的基础上共同担负。
A.雇佣关系的产生B.抑商政策的废止C.社会阶层的融合D.商业贸易的繁荣
7 . 宋代,形式多样的市民会社组织大量涌现。工商业者有“行会”,知识分子有“诗社”“文会”,文艺演出人员也有如绯绿社(杂剧)、清音社(清乐)、遏云社(唱赚)、雄辩社(小说)、绘革社(影戏)等团体组织。宋代会社的涌现(       
A.深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C.反映出城市经济的繁荣D.瓦解了社会等级秩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之前,人们饮食方式多是一人一案、按身份尊卑等级依次而坐、严守礼法的分食制;到了宋代,同坐而食与共器共餐的合食制逐渐成为了主流饮食方式,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茶肆酒馆中人们围桌面食,宋代欧阳修也用“共食唯恐后”来描绘合食。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临街而市制度引发社会变革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理学思想影响日常饮食风俗D.经济重心南移促使阶层流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北宋之初,“衮冕缀饰不用珠玉,盖存简俭之风”;到了北宋中后期,“在京及诸道州府臣僚士庶之家,多用锦背及遍地密花透背段等制造衣服”“庶民之家,必衣重锦、厚绫、罗毂之衣,名状百出,弗可胜穷”。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B.国力增强助长奢侈之风
C.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D.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10 . 宋代,商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沿不设税务、税场的路线行走,“私路”之记载越来越多地见于文献,其与“官路”的区别便是不征商税。政府屡屡查禁“私路”,而商人们亦不断地增辟“私路”。据此可知,宋代(     
A.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放松B.商税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源
C.商业繁荣促进了交通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走向了破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