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政策折射出古人的天下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秦朝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
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
唐朝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朝立国之初就在西南、东北诸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   “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政治哲学和文化地理观念。在这种天下模式中,中国无疑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除具有“中国即世界”的地理特征之外,还浸透着古代中国人由衷的文化优越感和华夏中心主义意识。唐代李淳风《乙已占》称:“华夏者,道德、礼乐忠信之秀气也,故圣人处焉,君子生焉。彼四夷者……莫不航海梯山,远方致贡,人畜纳首,殊类宅心,以此而言,四夷宗中国之验也。”孔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邱靖嘉《“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


(1)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材料二叙述中国古代的天下观,试从开疆拓土的角度,用2—3个朝代经略边疆的史实来说明中国古代是如何巩固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的?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

——摘编自马大正《略论清代边疆政策研究》

材料二   清朝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相继平息了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统一了天山南北,整个新疆地区被置于清王朝的统一行政管理之下。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实施军府制度,设置伊犁将军和各参赞大臣等中央派出官员,在汉族聚居地方实行州县制,在哈萨克族和蒙古族主要生活区域实行札萨克制(扎萨克,蒙古族旗长的称谓),而在广大维吾尔族聚居区则继续实行伯克制度(伯克,新疆维吾尔族头人的称号)。

——摘编自杨亚雄《论清政府对新疆维吾尔地区伯克制度的政策演变》


阅读两则材料,以西藏、西南和新疆为例谈谈对清朝边疆民族政策的理解。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管理体系边疆防御民族政策
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俗而治,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不强求划一西北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军务,乌鲁木齐设都统、副都统;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科布多、库伦、塔尔巴哈台等地设参赞大臣、办事大臣、帮办大臣、副都统等员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经过了十年自强运动之后,恭亲王和文祥首先对海防力量不足的状况感到惊慌。他们发出警告说:“如果我们还是这样随波逐流,而不急起直追,则更难对付将来的麻烦。”另有许多官员虽对海防的重要性不表异议,但他们力主不应当用牺牲边防的办法来办海军。

——摘编自《剑桥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两种划界方式的差异,并对两种不同的划界方式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管理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3)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意义上的国家疆域的理解
4 .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处理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

材料二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今四川松潘),……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退兵,再派使臣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对吐蕃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

材料三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 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新的管理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

——整理自2011年全国文综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管理蒙古族地区事务采取的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