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瓜分中国的狂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2 . 甲午战后,日本崛起,俄国加紧在中国东北的侵略活动,清政府在“恐日”“仇日”情绪的支配下,实行“联俄制日”。1896年,中俄签订“中俄密约”等条约,结果竞使俄国逐步把东三省变成其势力范围。据此可知
A.中国外交官不善于开展外交活动B.日俄在东北问题上合谋坑害中国
C.弱国的外交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D.清政府以夷制夷的策略完全无效
3 . 下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概况。表中现象(        )
国别“势力范围”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山东强租胶州湾
俄国长城以北和新疆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广东、广西和云南强租广州湾
英国长江流域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福建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A.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B.使中国有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C.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引发D.使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
4 . 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
A.坚持公平贸易B.维护中国核心利益C.丧失了竞争优势D.维护在华侵略权益
5 . 世纪改良主义思想家马建忠主张“借债以开铁道”,认为这是“用洋人之本,谋华民之生;取日增之利,偿岁减之息”,是“阳为借债之名,阴收借债之效”。对此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A.向外国资本主义借债,利国利民
B.有利于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C.推动了中国交通业的迅速发展
D.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6 .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出国留学的学生中去美国的人非常少。1906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博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他建议总统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中国的学校。1907年罗斯福给国会提出了一个咨文,指出:“我国宜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咨文。对上述材料准确的理解是( )
A.美国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文化侵略B.美国重视帮助中国发展文化教育
C.美国企图强化对华文化价值观渗透D.美国企图强化对华思想控制
7 . 一场战争前,英国在中国的利益遍于南北。此战后,情势大为不同:东北与长城内外、黄河流域、西南和福建分别为俄、德、法和日本的势力范围。此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 . 1897年9月9日,德园通知俄国,根据彼得戈夫会谈的精神,德国舰只将考虑今冬在胶州湾过冬。为此,在德国刚刚占领胶州湾时,俄国外交大臣就上奏沙皇:“由于山东的已成,看来我们应不失时机,即由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这反映出
A.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激烈
B.俄德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
C.清政府重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
D.列强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
9 .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
A.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
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D.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