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 道试题
1 . 1920年9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的《劳动界》登载了工人陈文焕的来信:“从前受资本家的压迫,有话不能讲,有冤无处申!现在有了你们所刊行的《劳动界》,做我们工人的喉舌,救我们工人的明星呵!”这说明当时(       
A.工人阶级有了组织领导B.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D.无产阶级掌握革命武装
2 . 下表为五四运动后创办的具有代表性的进步刊物。据此可知,五四运动后(     
刊名主持刊行年月出版地点宗旨(倾向)
《星期评论》戴季陶等1919.6.8上海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
《少年中国》王光祈1919.7.1北京社会主义
《湘江评论》毛泽东1919.7.14长沙宣传新思想
《建设》孙中山1919.8上海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
A.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共识B.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
C.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D.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
2023-02-26更新 | 516次组卷 | 12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李大钊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些活动的意义是(       
A.初步提出了向学习西方的主张B.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D.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报告中指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基于当时革命需要,中国共产党(     
A.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B.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战线的主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A.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B.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
C.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D.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
2023-02-09更新 | 155次组卷 | 16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6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时代产生了不同的革命精神。你认为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五四精神②延安精神③井冈山精神④长征精神
A.①③④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④②③
2023-02-06更新 | 86次组卷 | 64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3月份月考(高一历史 )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开办六届,开设了包括《三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简史》《农民运动之理论》《中国农业情形及改良方法》《中国工人运动及工人状况》等20多门课程,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一现象(     
A.广泛宣传了毛泽东思想B.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
C.推动农村革命形势高涨D.反映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建立
2023-01-20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1922年,中共二大纲领明确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决定开展土地革命B.受国共合作的影响
C.决定放弃暴力革命D.对国情的正确认识
2023-01-07更新 | 445次组卷 | 60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是高一某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卡片横线上应填写(     
时间:1921年7月-8月初
地点:上海、嘉兴
事件:______
意义: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四大
10 . 关于中共一大参会代表的人数,史学界一直有争议。共产国际参会代表所做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俄文版文件记录中显示为12人,但部分参会者如董必武、周佛海等却表示是13人,后经当代党史专家金冲及考证却为15人。这说明(     
A.文献记录的可信度最高B.历史结论应该多方考证
C.阶级立场影响历史记录D.历史真相不能准确再现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