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材料一   抗战胜利之初,中共的土地政策“仍然是减租而不是没收土地”,要求“在一切新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群众性的、但是有领导的减租减息运动”。1946年初,内战阴影正在积聚,中共认为“如果在解放区内解决了土地问题,即可使解放区人民长期支持斗争不觉疲倦。”为此,中共中央发出了“五四指示”,规定分配地主土地,绝不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动富农土地;对于地主中抗日军人干部家属、开明士绅和中小地主应予以适当照顾。”考虑到内战尚未全面开始,中间阶层对激烈的土改有较多的疑虑,“五四指示”提出采取没收、购买、让与等较为宽松的方式。

——摘编自汪朝光著的《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材料二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继续维持其一党执政的统治地位,排斥中共的政治参与,力图遏制中共的发展;中共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国家。抗战胜利之初的国内外环境、民众对和平的渴望、美苏两强对中国政治的态度,有利于和平而不利于战争。两党关系并未骤然破裂,经过重庆谈判、停战谈判、政治总协商会议,国共两党关系一度有所缓和,国内和平局面也得以暂时维持。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主题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材料三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统治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随之而来的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四   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于19477月至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全国土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内容是: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财产的多余部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并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的经营,不受侵犯。《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的和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到1948年底,在老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土地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加速了全国革命的胜利。

材料五   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19491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战争立刻开始渡江作战。424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六   1949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域市。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相反的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之初,中共继续实施减租减息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五四指示”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发展的趋势和国共双方的政治选择。
*能力提升*
(4)根据材料三,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作用。
(6)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7)根据材料六,概括指出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历史背景。
*历史纵横*
(8)依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023-10-1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4·纲要上第24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1913年)各党所占议席:

党名发起人在议会中所占席数所属政治派别
国民党宋教仁392革命派
共和党黎元洪176旧官僚
统—党程德全24旧官僚

——摘编自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

材料二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大会在南京开幕,出席者仅1355人,其中,国民党籍代表855名。因此,人民称这次大会是“党民大会”。“国大”的召开遭到共产党和民盟的一致反对,如周恩来在次日发表声明说:“国民党政府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已于昨天开幕了。这一‘国大’,是违背政协决议与全国民众,而由一党政府单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

——摘编自罗昊《1946年“制宪国大”合法性研究》

材料三   1954年5月底,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全部结束,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全国各地在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 23亿登记选民中进行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又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中央直辖单位和军队及华侨单位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 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 52%。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充分代表人民的意志来制定国家宪法。1954年8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33次扩大会议,决定于1954年9月15日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摘编自光明日报出版社《共和国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表中反映出的信息并加以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6年“制宪国大”召开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国民党“制宪国大”相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召开的意义。
2023-10-1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未来联考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下图为某部文学作品的目录摘编(部分),该作品描述的事件可能发生在(     
第10章还是要有大根据地
32.“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33.要城市还是要乡村
……
第11章和平之光的再现
35.马歇尔紧急使华
36、再度开始的和谈
第12章在和平的浓雾之下
39.林彪警告:和平是个阴谋
40.“和平民主新阶段”
41.“和平前最后一战”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
2023-10-08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中共中央收到蒋介石的三封电报后,于1945年8月23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并明确声明:我们愿意与中国国民党以(及)其他民主党派,努力求得协议,以期各项紧急问题得到迅速的解决,并长期团结一致,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积极推动工作重心转移B.坚持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C.致力召开政治协商会议D.坚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阴谋
2023-09-29更新 | 2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调研考(三)历史试题
5 .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枣园召开会议,对和平谈判期间各条战线的工作进行安排,确定了“蒋反我亦反,蒋停我亦停,以斗争达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短期工作方针。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反对内战坚持和平建国
C.争取政治谈判有利地位D.贯彻工农武装割据路线
2023-09-03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选择题与新考法历史2024版-第二部分提升小卷15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经济周报》是1945年11月中共在上海创办的公开理论刊物。该刊强调“我们不为任何集团或个人说教”,希望“把民间经济界的实况和舆论尽量地反映上达”,把“政府和领袖们的意见或期望……转达民众”,努力成为一座“有力桥梁”。该刊创刊号还特别刊发了蒋介石的“箴言”。据此可知当时(     
A.两党舆论战充满智慧B.重庆谈判的成果得到维护
C.刊物的政治色彩淡化D.中共的报刊领导策略灵活
2023-08-31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八)
7 .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三大经济纲领:一个是土地改革,一个是没收官僚资本,还有一个是保护民族工商业。可以看出,党对资产阶级采取了慎重的政策,尤其区别了民族资产阶级及中等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据此可知(     
A.新民主主义论的合理性B.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C.“双减双交”政策的持续性D.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8 . 1945年9月,八路军接受苏共中央的建议“到农村去发展,去没有国民党和苏军的地方发展,不要留在沈阳、长春这样的大城市”,主动撤出了沈阳。同月,八路军还主动从广东、江苏、浙江、湖北等多个解放区撤出。此举(     
A.表达了中共和平建国的诚意B.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的面目D.基于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9 .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大会”在南京开幕,时人戏称这次大会是“党民大会”。对此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会议体现了党民鱼水情B.重庆政协精神得以贯彻
C.会议得到了民众的认可D.国民党代表占绝大多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庆谈判期间,于右任设宴招待毛泽东一行,并邀请了张治中等国民党官员参加。席间,于右任赞佩毛泽东《沁园春·雪》①一词的气势过人,毛泽东称赏于右任是国民 党内的有识之士,他不但熟诵于右任的《越调·天净沙》",还称引其中二句笑着答道:“何若‘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发人深思矣!”说罢,两人抚掌大笑,举座皆欢。

——凌士欣《诗书结缘话遗憾——毛泽东与于右任一三事》

注:①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到达山西省留村, 写下了《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 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②1941年,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日本加紧诱降。时任行政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力主 联共抗战。他到西北考察国防工业、了解政情。在参观成吉思汗墓时,写下《越调·天净沙》: “兴隆山畔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材料二   《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分别是国民党、共产党的机关报。下面是《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概况:


《 中央日报 》
大约30篇。毛泽东抵渝前,抓住蒋介石发电报三邀毛泽东一事进行大力报道, 如《美报再责中共不应存心捣乱》《蒋主席三电毛泽东促行》等。毛泽东抵渝 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报道 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也力求简单,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

《 新华日报 》
不下60篇。在毛泽东去渝之前,在舆论压力下积极回应,如《应蒋主席之邀商团结大计毛泽东同志将来渝》等;毛泽东在渝期间,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 行人抵渝引发了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 的活动这三方面。如《建立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欢迎毛泽东先生》《蒋主席前晚欢宴毛泽东同志国共领袖昨日晤谈》等。

——摘编自许爱超《多方媒体视角下的重庆谈判研究》


(1)文章合为时而著,从这一角度出发,谈谈你对《沁园春·雪》(或《越调·天净沙》)的理解。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赏析下图漫画《庆祝后该是努力建设的开始》。(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漫画上方是由喜庆的灯笼组成的“双十”字样,灯笼上写着“庆祝胜利”“联合国胜利”“中华民国万岁”等字样。漫 画下方的人物,一手拿着笔、尺和圆规, 一手拿着镰刀、锤子和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