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上海逐步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也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现代化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派官僚看到外国银行的活跃情况,逐步认识到,中国原有的旧式金融机构已不能适应,有自办银行的必要。盛宣怀曾说:“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中国亟宜仿办,毋任外人银行,专我大利。中国银行既立……仿借国债,可代洋债,不受重息之挟制。”于是,盛宣怀筹办的第一个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经清政府批准,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

——摘编自许涤新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949年5月28日,即上海解放后的第二天,人民币与银元的兑换比价为600:1,而到了6月8日,这个数字竟变成了2000:1……由于老百姓吃够了解放前通货膨胀的苦,人们往往不借血本盲目地将人民币脱手……打击金融投机的行动,不仅震动了上海,也影响到江浙两省甚至波及全国。第二天,银元“袁大头”从2000元猛跌至1200元,大米跌价一成左右。此次行动,使上海金银元、外币非法交易活动得到有效的控制,人民币走势开始趋于坚挺,并开始在金融市场上站稳脚跟。

——苗生《解放初上海的银币之战》

材料三   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至今,长期以来全球金融秩序一直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随着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其要求提高在全球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的呼声也日渐升高。2015年7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在上海正式开业。“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落户上海,一方面将有力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我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金砖开发银行的设立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开展。

——摘编自周道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推动国际金融合作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盛宣怀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自办银行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19世纪后半期上海金融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洋务派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金融角度指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老百姓吃够了解放前通货膨胀的苦"的原因,并简述人民政府"打击金融投机的行动"的成效。
(3)根据材料三,指出“金砖国家”成立新开发银行的目的。结合所学,概述21世纪以来"我国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具体史实。
2023-04-13更新 | 402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24年,英国颁布《垄断法》,规定在14年内,发明者对具有创新意义的发明产品,享有对所发明的技术和发明的产品的独占生产、制造、销售、转移等权利。1771年,英国衡平法院开始要求专利发明人提交发明的详细说明书。1852年、英国颁布《专利法修正法案》,并设立了英国专利局来专门处理专利事务,简化专利的申请程序,规范专利的审查机制,削减专利的申请费用,并开始整理用来传播专利信息的专利文献。1875年,英国外观设计注册局并入了专利局,承担商标注册职能。

——摘编自赵方捷《从英国专利保护制度的历史变迁看其对英国经济增长的持续作用》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第一部专利法规《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对发明制造品给予5 年以内的专卖,对改良品也给予褒奖,章程还初步规范了专利申请程序、所附具的要件、审批程序等。1923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公布《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增加了对方法发明的保护。1928 年,《工艺品发明审查鉴定条例》规定“纯系理论不合实用者”、“劳费多而成效少无裨实用者”不得给予证书。1912-1944年,各届政府批准颁行的具有专利性质的法规有11部,但对近代经济的发展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摘编自郗万富《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专利制度变迁述论》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先后颁布过《保障发明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发明奖励条例》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和规章,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私权属性突出的知识产权受到抵制。1984年《专利法》颁布并实施,之后《商标法》《著作权法》相继颁布,我国开始建立真正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1985年开始,我国相继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世界版权公约》等国际公约,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基本形成。

——摘编自李志明《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发展中的文化冲突及解决方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英国和中国专利制度发展的共同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国专利法规未能发挥应有效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知识产权制度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的意义。
2023-04-09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在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目标,其主要内容是“集体化和机械化”的模式。20世纪60年代,我们逐步了解、研究了美国、日本以及法国、荷兰、比利时的西方国家农业发展的事实,同时知道中国的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个时期对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变为实行“四化”: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电气化。这是我们对农业现代化认识的第二阶段,中国开始重视和借鉴西方农业现代化好的经验。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入了新时期。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制度创新、价格机制、非传统要素投入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中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无论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业装备条件、农业管理手段,还是农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进展。

——黄道霞《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2023-03-01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90年到2001年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经历了4次大的调整,1990年提出“合作性戒备”安全战略,精简兵力强化联盟。1993年克林顿提出“新太平洋共同体”概念,突出经济安全在美国亚太安全政策中的重要性,并第一次提出要在亚太构筑集体多边安全机制,克林顿政府的安全战略以“参与与扩展”作为其指导方针。1997年8月明确提出美国将推出“塑造、反应与准备”战略,将威胁进一步确定为地区性冲突、不对称挑战、跨国危险与“不可知因素”,突出强调跨国组织和势力的威胁。

——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结束前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针对美国安全政策的变化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应对。
2022-12-07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0年,英国工业生产总额占世界的50%,以后虽因美国、法国和德国的兴起而比重有所下降,但直到19世纪后半叶英国仍处于世界工业、贸易、金融和海运中心的地位。1825年,英国废除了机器出口禁令。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了大量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从此,英国向各国提供各种机器设备,承包许多国家的铁路建设,并借贷给各国政府和私人,用来购置英国的机器和工业品。1870年,英国工业制造占世界的32%,采煤量占世界的 515%,生铁产量占世界的25%,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2012年到202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由 225%提高到近30%,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品中,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工业领域企业有73家入围。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力持续攀升,通信设备、工程机械、高铁等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全球,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消费级无人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稳固。

——摘编自张辛欣《制造强国筑牢发展根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制造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制造业发展的共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大国制造业的认识。
2023-01-19更新 | 28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阶段划分

阶段主要科技政策和措施科技体制改革目标
1978-19841.全国科学大会发布《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草案》
2.中共中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
对科技机构进行重建,并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体利改革进行探索
1985-19911.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2.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
3.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
引入竞争机制、依靠市场调节促进机刻转变;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现律的科技体制、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
199520051.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2.国务院颁布《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完善创新体系、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符产业化
2006201l年1.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2.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垫;以“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选自李平《改革开放40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全要素生产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背景。
2022-02-24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冰嬉,是明末清初的传统冰上娱乐形式,在乾隆朝达到了巅峰,号称冰嬉盛典。道光年间,清朝国力衰退,由于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清政府日常经费拮据,无力承担阅视冰技的财政支出,“天暖冰薄”成为停阅冰技的官方理由……道光二十年,潜藏多年的贸易危机逐步上升为战争,最终导致“冰嬉盛典”瓦解。光绪年间,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殖民化和近代化进程逐步加深。传统中国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西方文化带来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廷试图延续康乾盛世的礼乐制度和文化影响力。“冰鞋之戏”的短暂恢复,就是清廷为重现“王道之隆”作出的巨大努力。与乾隆朝相比,光绪朝的“冰鞋之戏”虽然也试图在自身文化中寻找重振国家之路,但这种临时拼凑的庆典,更像是在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清廷在恢复国家形象方西作出的被动“回应”。

——摘编自任昳霏、郭磊《飞驰的冰刀与停滞的帝国——冰嬉盛典与清代文化命运兴衰》

材料二   1949年以来,中国的冰雪运动迎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1951年,在吉林省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性滑雪表演大会,对当代滑雪运动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学校体育方面,滑雪也作为一项体育教学被列入教材。1953年,我国运动员在花样滑冰技能上开始迈向创新之路,与滑冰相关的群众性休闲活动也开始涌入人们的生活。19632月在哈尔滨举办的冰灯游园会,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时代冰上文化的生机与活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冰雪运动纷纷走出国门,开始走向世界的舞台。1992年,在第16届法国冬奥会中,中国队实现了在冬奥会上奖牌“零”的突破。在冰雪赛场上,中国的奖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中国运动员已经成为冰雪运动的竞争力量之一。

——摘编自崔乐泉、张红霞《从传统冰雪到冬奥文化: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道光年间“冰嬉盛典”瓦解的原因,并对光绪年间“冰鞋之戏”的短暂恢复进行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原因。
8 .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与世界许多地区有过程度不同的交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而波罗球(又名“马球”,一说起于波斯)之盛行唐代,太宗即与有力焉。

——引自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二 明初政府规定:“贡船者,法所许,市舶之所司,乃贸易之公也;海商者,王法所不许,市舶之所不经,乃贸易之所私也。”“隆庆(明朝第十二任皇帝穆宗的年号)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于时商引(许可证)俱海防官管给。”

——摘编自(明)邓忠《筹海重编》、(明)张燮《东西洋考》

材料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

——引自习近平《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1)阅读材料一,指出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的表现。结合所学,从唐太宗“固不囿于琐微”的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贡船者”与“海商者”所从事的贸易性质,概括明朝政府对这些贸易活动所持的政策。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贸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结合史实,各举一例说明。②概括“‘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中国理念,说明中共十八大以来新型国际关系构建的努力对中国国际地位的积极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介入济贫发端于汉朝。但是,中国古代的济贫往往注重的是社会整体和国家控制,较少强调个人权利和国家义务。同时,中国古代的济贫实践在传统上较为注重运用政府行政手段,而没有采用立法手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

——摘编自唐钓《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与评估》

材料二   1978年起,政府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这些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19866月,国务院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此后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进入到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2000年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地区的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进入21世纪,全国经过从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到精准式扶贫,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年底的1660万人,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级)减贫任务,贫困发生率减少到1.7%。

——摘编自燕连福等《我国扶贫工作的历程、经验与持续推进的着力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济贫工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具体做法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30年的战争,欧洲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19世纪建立起来的维也纳体系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逐步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一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但因排除美苏而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西斯国家侵略活动使国际法遭到极大破坏。战后,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力量。国际法院也在荷兰海牙成立。同时,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国际人权、国际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纷纷问世。

——据杨泽伟著《国际法史论》

材料二   新中国自成立到1977年底,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总共不过31个。从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已多达236个,仅1978年到1988年就签署、生效了122个。1978年以后中国参加的多边条约,超出了外交、人道主义法、海事、航运、少数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章程等狭小范围。据统计,中国至今参加的多边条约既涉及联合国及其所有专门机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一般国际法,还涉及国际刑法、反对恐怖主义行为、毒品管制,以及某些建立国际组织的章程等。这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国际法律秩序。

——据饶戈平著《国际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的突出特点,并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对世界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有何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