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印度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进入50年代,赫鲁晓夫主张与美国在各个领域展开“和平竞赛”,以制度优势战胜资本主义,亚非拉作为“中间地带”成为重点争夺对象。1955年之后,苏联为印度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与技术援助,印度成为苏联在亚洲给予经济援助数量最多的国家。

——摘编自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等

材料二   苏联这种不同以往的大幅度对外援助活动被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视为“经济攻势”,亦引起美国政府的警觉。艾森豪威尔政府改变了之前重自由贸易而轻对外援助的做法,积极加强对外援助。美国政府对印度提供了数量可观的经济援助,使印度成为当时美国对外经济援助中最大的受援国。

——上述材料摘编自郭华东《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攻势与美国的反应(1953-1961年)》

材料三   中国、印度的人均GDP表


按2003年市场汇率计算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1970年1998年1995年1998年
中国11475029203220
印度9743014001700

20世纪50年代一次国际会议上,印度总理尼赫鲁对周恩来总理说,我们两国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我们能否比试一下,看谁干得好。周恩来表示同意。

——摘编自高斌《中印两国经济现代化的比较分析》

(1)依据材料一、二、简析苏联、美国对印度援助的历史背景,指出此时期印度经济现代化相对于中国的优势。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印“比试”的结果及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制度优势。
2024-01-20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传统观点认为,美国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冷战结束后,有学者认为冷战是战后美苏双方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还有学者认为,英国对冷战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此可知,关于冷战起源的认识
A.忽视了对意识形态斗争的研究
B.时代越近越能接近历史的真相
C.随着研究视野拓宽而趋于全面
D.只能有一种科学而合理的解释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就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率先对苏联挑起了冷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要实现霸权主义野心却遇到了严重阻碍。苏联经济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它的军事实力却大大增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欧洲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和民族主义政党积极领导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战后初期,这些力量成为反对侵略、坚持民主进步的主力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侵略的中国和亚非人民在共产党和民族主义政党领导下纷纷拿起武器英勇抗敌,在战时同盟国武装部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员由亚非国家人民组成,他们成为战后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的主力军,也是抵制美国霸权主义的新生力量。美国把以上障碍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打败法西斯主义而告终,但胜利之后,接踵而来的不是自由,却是饥饿和混乱。随着1947年1月严冬的开始,能否生存下去已成了威胁英国的最大问题。农业生产下降,低于19世纪水平。工业生产停顿,电力只在每天上午供应几小时。令形势更加恶劣的是,严重的经济困难还使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不断升级,社会动荡越来越严重。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接连不断地爆发工人运动,共产党力量得到快速发展。到此时,杜鲁门政府才开始对西欧的稳定问题担心起来。

——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实现霸权主义野心的障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条件。
(2)据材料二,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面临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政府为应对西欧稳定问题采取的措施,并说明这一措施的实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
4 . 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反映了(  )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B.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C.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D.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欧洲共性,是指欧洲社会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制度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在拿破仑之前,欧洲已存在不少共性。如基督教是共同的信仰,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整个欧洲文明的源头,封建庄园制是中世纪欧洲普遍的经济体制,欧洲特别是中西欧地区,大都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本主义萌芽和殖民扩张的历史发展阶段。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资本主义的法国与封建主义的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产生了制度上的分歧与对立,欧洲的共性削弱了,差异性扩大了。然而,拿破仑战争及其改革扭转了这一趋势,把革命的种子播撒在被征服地区,欧洲大陆处处闪耀着法国大革命原则与理念的光辉,欧洲的共性重新得到加强。

——摘编自宛凤英《拿破仑发动战争与欧洲一体化进程》

材料二   1805年,拿破仑在征服意大利的时候,不仅消除了一切封建权利的遗迹,而且还剥夺了教堂和寺院募集某些苛捐杂税的权力。在拿破仑统治期间,意大利不仅修建了良好的公路、桥梁和学校,而且有效的进行了国家财政制度改革并建立了富有活力的资本主义管理制度。拿破仑战争不仅将法国的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到了波兰、荷兰和西班牙等附属国,而且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契约关系”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充分保障了契约自由和契约的法律效力,为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摘编自许丹《论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一体化的历史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拿破仑战争向欧洲输出的文化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关于拿破仑战争使“欧洲大陆处处闪耀着法国大革命原则与理念的光辉”这一观点。
2022-07-06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常平中学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罗斯福总统在设计未来国际秩序时,除了着力考虑美国自身的需要外,也不得不顾及到站在他身边的巨人斯大林。在罗斯福看来,没有英国的参加,国际新秩序照样建立,而没有苏联的参加,建立国际新秩序就只能是空谈。即便后来夸下海口要“在重要的问题上”“拿到85%”的杜鲁门,也不得不把苏联作为第一谈判对手。这说明
A.美苏关系破裂源于国家利益的冲突B.冷战政策的出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C.美苏争霸建立在两国实力的基础上D.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
7 . 对英国而言,1953年苏联氢弹研制成功,使其在埃及的苏伊士基地成了一个极易遭到打击的目标。相比之下,维护这样一个基地就成为一个巨大的财政和战略负担。在随后的一系列谈判中,英国表示将按规定时间撤出埃及。这反映出当时(     
A.核武器使海外驻军失去了意义B.英国经济衰落使埃及战略地位下降
C.埃及独立直接受益于苏联援助D.英国对待埃及问题受冷战形势影响
2023-09-22更新 | 83次组卷 | 3卷引用:重难点15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70年代)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介绍的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的观点,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他的观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9年,苏联撤军后,阿富汗抵抗组织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内战爆发。

1991年9月,科索沃阿族发动全民公投,宣布独立,南联盟坚决反对科索沃独立。

1999年3月,关于和平解决科索沃问题的谈判破裂。随后,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对南联盟持续空袭78天。

1999年6月,南联盟接受和平协议,联合国和北约接管科索沃。

2003年3月,在争取联合国授权失败后,美国组建了包括45个国家的“志愿者联盟”,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材料二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随后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延续了对国际形势的这种判断。二十大报告没有再提这一说法,而是提出“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面临“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摘编自张清敏《二十大以后的中国外交:理解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世纪之交国际局势动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中国应对“重大考验”提出合理化建议。
10 .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全球治理成为时代的命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政治,大国以军事实力、向外拓展生存空间、划分势力范围、组建军事集团等手段实现其国家利益。无论是雅尔塔体制中美国和苏联在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还是战后组建以各自为主导的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组织的对抗,都是地缘政治战略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冷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经济,在地缘经济中构成力量的主导因素是经济、科技、信息、生态环境。在地缘经济的影响下,国际关系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

——摘编自张旺《地缘经济因素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可以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通过合作或者协商的方式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民主原则,最终维护各个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如果没有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多极化和全球化很难步入正轨,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也无法发挥较好的作用。

——摘编自冯特君《国际政治概论》

材料三 相比中国学者对全球治理研究的贡献,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也贡献了中国智慧。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国际场合中提出了众多新思想、新视点,比如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摘编自赵可金《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角色担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际关系的重点”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针对国际政治问题,作者提供了怎样的方案?
(3)国际格局变化影响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政府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了怎样的智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