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必要性 | B.增强疫区人们卫生意识的紧迫性 |
C.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 D.需要加强卫生人员工作的科学性 |
A.我国药品管理法是在中共会议上通过 | B.新中国加强了法制建设 |
C.我国的药品监督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 D.无法满足药品安全需要 |
A.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 B.人民健康状况逐步改善 |
C.财政收支基本保证平衡 | D.药品供应体系更加广泛 |
A.提醒各国应重视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 |
B.呼吁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保障人类健康 |
C.提倡讲卫生应该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
D.强调卫生与疾病控制需人类携手共同解决 |
①开始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
②积极开展血吸虫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③人工瓣膜、试管婴儿等技术领先世界
④平均预期寿命达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①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②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逐步规范化
③乡村卫生条件和个人卫生习惯的改进④净化饮用水和科学处理垃圾与污水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中央财政拨付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专项资金10.02亿元,调拨血液、消杀药品、水质检测设备等各种抗疫物资 |
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统一部署,发挥军地协商优势,建立了会商、信息通报、措施联动等运行机制 |
四川省政府提出了科学规范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的十项措施 |
灾后19个对口支援省市,带着700多亿元援建资金,到汶川开展灾后重建 |
③实现灾后规代医疗保障体系上的全覆盖④形成抗震救灾精神丰富中国精神的内涵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材料一
材料二 最初,奎宁治疗疟疾的效果很好,但是,随着疟原虫出现抗药性,奎宁的疗效严重下降。1930年全球有1000万人感染疟疾。20世纪60年代,疟疾在东南亚竟无法控制。
1967年,中国成立研制新特效药的项目组。项目组成员屠呦呦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述的青蒿能“治疟疾寒热”,以青蒿为重点研究对象;受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记载的启发,成功提取出青蒿素。药物实验发现,青蒿素的治愈率比奎宁高,还不易引发儿童高热惊厥。随着青蒿素的推广应用,全球疟疾治愈率提高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世界同行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不愧是现代医学史上的一项伟大的成就”。
——摘编自《改变世界的奎宁》和《抗击疟疾——从金鸡纳霜到青蒿素》等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人类对抗疟疾的历程。面具上不须用药,其功用仅如滤过纸,乃理学的作用,不必持化学的作用也…… 今上海聂云台先生所办之恒丰纱厂,因防疫面具需用纱布,造成中国纱布。此乃国货,价廉而物美,深望凡吾医家及非医家共同提倡之。 |
③反映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初步发展 ④口罩普及标志着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材料一 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呈现不同的发展轨迹,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早期医书文体以问答体为主。许多书籍,如《脉法》《黄帝内经》等,并不是当时人所写的,往往是后人依靠前人留下的文献、传说编写的……由于长期依赖和崇拜经典,致使医书缺乏创新和提高的动力。
——摘编自陈岩波《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发展史》
材料二 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然而,近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却遇到了严重的障碍。由于国民政府在引入西方社会和文化制度的同时,错误地认为中医不合乎科学,对中医采取了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在近代自然科学推动下,西医对人体的认识、疾病的原因、预防和治疗都有了巨大的进步,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传入中国,使传统的中医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根据历年统计公报,1990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为185.69亿元,占当年全国卫生总费用的24.99%,1995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为383.09亿元……此外,为了给政府行为提供有效的法律规范,我国于1955年颁布了第一个卫生防疫法规,197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标志着我国卫生防疫体系从行政管理进入法制管理。
——摘编自王胜利《新中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成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医学书籍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黄帝内经》。(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医学衰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例举17世纪英国在生理学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