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66次组卷 | 33卷引用:重庆市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战国时代诸子蜂起,庄子倡导自然,韩非主张彻底抛弃文学、忠信、仁义、贤智,“一断于法”。此外,还有“离坚白”和“合同异”的名家,以及阴阳家、纵横家等等。百家自由发表言论,平等竞争,思想极度活跃。该状况(       
A.反映了思想在争辩中走向统一B.体现了诸子学派内部的分裂
C.说明儒家思想丧失了统治地位D.根源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变动
3 . 【李大钊与史学研究】

材料   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阐释、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16年,李大钊曾撰写《民彝与政治》一文,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后来,他还写了《庶民的胜利》《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等文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指出“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法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只是那直接,间接,或多,或少,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他们所以牵入这竞争中的缘故,全由于他们自己特殊经济上的动机。”。1920年,李大钊撰写《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

阅读材料,任选中外历史上的一个史事(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运用材料中李大钊阐释的唯物史观进行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儒墨争雄储道争锋,“这也是-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跨世纪大辩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急剧变化
B.私学兴起,人才辈出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5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即无差别的爱)“非攻”和“尚贤”,这些学派的共同之处是
A.都注重探讨社会秩序维护B.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C.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D.都主张“礼”、“法”并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分化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期望“以其学易天下”,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B.诸子百家相互诘难
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2020-06-15更新 | 253次组卷 | 22卷引用:重庆市万州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有研究表明,春秋霸主的争霸战略各不相同,各有特色。齐桓公的争霸战略是安民、尊王、亲邻、攘夷。晋文公的政治、经济战略是尊王、利民、讲信、修礼。楚庄王的争霸指导思想是对外以德绥远、对内惠恤安民。该研究旨在强调
A.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
B.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C.政治理性精神对霸业产生影响
D.儒家思想已成为主流正统思想
8 . 春秋时期史书《左传》曾有记载:“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这表明当时
A.天命观左右人们的思想观念
B.利用天人感应思想巩固统治
C.社会秩序混乱促进神灵崇拜
D.中国人文理性思想已然萌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东汉王充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说明此时(   
A.士阶层在各国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B.士阶层在各国的活动违背统一潮流
C.有利于秦合纵连横政策的推行
D.士阶层的崛起有利于思想文化传播
10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战国末期出现了综合诸子百家思想的著作《吕氏春秋》。这一转变说明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
B.诸子百家的思想渐趋雷同
C.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
D.儒家思想完全失去统治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